摘 要:“提起”最晚到宋代已經(jīng)完成了詞匯化,大約在元朝“提起”又具備了話語標記功能,其演變過程離不開語義虛化、句法環(huán)境、語用機制、認知隱喻四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提起” 詞匯化 語法化 話語標記
關于動詞“提”,董正存(2009)曾指出漢語的手部動作動詞能夠從手部轉(zhuǎn)移到口部,并進而成為言說動詞,經(jīng)歷“手部動作>口部動作>言說”的詞義演變過程。后來他又在《動詞“提”產(chǎn)生言說義的過程及動因》(2012)一文中指出,動詞“提”本表手部動作,到元代產(chǎn)生了“言說”義。手部動作動詞“提”使其受事發(fā)生位移變化,這是“提”產(chǎn)生言說義的前提。隱喻促使動詞“提”從手部投射到了口部,具有了言說功能。
關于“起”的性質(zhì),目前學界還沒有統(tǒng)一,但是有較多的學者認為“起”是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張靜(2005)在其碩士論文中談到“起”的語法化歷程,她認為“起”是由基本義經(jīng)過重新分析走向趨向義,再經(jīng)過引申走向結(jié)果義、始續(xù)義,最后主觀化為話題標記。趙瑞(2014)在討論“v起”的歷史演變軌跡時,運用語法化理論分析其虛化進程,并用認知理論中的“隱喻”“轉(zhuǎn)喻”對“起”的虛化動因進行認知層面的解釋。
以上研究分別對“提”和“v起”進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但是對“提起”的個案研究,學界還沒有涉及到,通過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我們發(fā)現(xiàn),“提起”已經(jīng)完成了詞匯化并收錄為動詞,其中一項還說明“提起”位于句首具有話語標記功能,釋義為談到、說起。因此,文章擬談論“提起”如何詞匯化,又是如何成為話語標記的。文章語料均出自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中心語料庫(CCL)。
一、“提起”的詞匯化
“提”和“起”在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子》一文中首次同時出現(xiàn),如:
(1)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反坐而問曰:“音莫悲于清徵乎?”(《韓非子》)
此時的“提”是一般動詞,表示位移;“起”是趨向動詞,表示施事者或者當事者的位移,“一般動詞+(而)+趨向動詞”形成典型的連動式結(jié)構(gòu)。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趨向動詞“起”開始帶賓語,功能上發(fā)生了變化,如:
(2)太祖以問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杰,猶懼其未也。(《三國志裴注》)
語義上也有所變化,“提”和“起”關系開始變得緊密,語義重心落在了“提”上,構(gòu)成了趨向補語。但是這一現(xiàn)象在這一時期并不多見,而且比較特殊。如:
(3)此下,舊本或空格,或連。顧廣圻校稿云:“當提行另起”(《華陽國志》)
例(3)中,主要所表達的是“換行”,表示位移的動詞“提”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到了唐五代時期,受事從“起”之前移到“起”之后,作賓語,這一現(xiàn)象多出現(xiàn)在佛教語錄中,如:
(4)頭提起鏟子,峰接得便作鏟草勢。(《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5)師提起一足云:“足下看?!保ā蹲嫣眉罚?/p>
(6)僧提起茶盞子,師云:“此猶是蹄角甚分明,那邊事作摩生?”(《祖堂集》)
受事出現(xiàn)在趨向動詞“起”之后用作賓語,這導致“起”與前面的動詞“提”緊密結(jié)合,使得趨向動詞虛化,表動作的方向。
值得關注的是,“起”后面的賓語除了具有實在意義的名詞之外,在唐五代還出現(xiàn)了一例“提起”與“問”結(jié)合使用的示例,如例(7)。
(7)師遂提起問:“這個還中為藥摩?”(《祖堂集》)
還出現(xiàn)“提”和“起”后分別出現(xiàn)語氣詞“耳”的情況,如:
(8)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當時疾彼人不修德荒亂,言我不對面向汝說。又[提]耳[起]耳,就耳邊告汝,汝終不改也。意說丁寧之甚。(《禪源諸詮集都序》)
這里的“提”開始呈現(xiàn)出言說義,但是這種現(xiàn)象在該時期并不多。
隨后到了宋代,“提起”后開始出現(xiàn)更加抽象化的賓語,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一句話,甚至可以不接賓語,如:
(9)離愁萬種,提起心頭切。(《全宋詞》)
(10)小倚云根,細商心事,提起千年語。(《全宋詞》)
(11)泳曰:“只是提起那一句說?!保ā吨熳诱Z類》)
(12)其意只是提起一事,使人讀著常惺惺地。(《朱子語類》)
(13)只是頻頻提起,久之自熟。(《朱子語類》)
此時的“提”已經(jīng)由執(zhí)持義動詞發(fā)展為非執(zhí)持義動詞,有了“談起、談到”之義。
綜上所述,“提起”最晚到宋代已經(jīng)完成了詞匯化歷程,“起”的虛化和“提”的語義演變,是“提起”由動趨式結(jié)構(gòu)演變?yōu)閯釉~的根本動因。
二、“提起”話語標記功能的產(chǎn)生
到了元明時期,具有“談起、談到”之義的動詞“提起”開始大量使用,主要出現(xiàn)在小說中?!疤崞稹彼诘木浞ōh(huán)境也更加多樣化,開始用于疑問句、否定句中,如:
(14)使君但放心吃酒罷,再不必提起他了?!保ā冻蹩膛陌阁@奇》)
(15)文若虛羞慚無地,只得吞聲上船,再也不敢提起買橘的事。(《初刻拍案驚奇》)
(16)須臾,擺下酒飯相款,竟不提起門外尚有一人。(《初刻拍案驚奇》)
(17)羞答答的,只管提起這話做甚?(《初刻拍案驚奇》)
也是在這個時期“提起”產(chǎn)生了話語標記功能,如:
(18)提起柳家郎,他俊白龐兒,典雅行藏。(《牡丹亭》)
(19)提起那春容,被老爺看見了,怕奶奶傷情,分付殉了葬罷。(《牡丹亭》)
上例中“提起”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且其有無并不影響后面語句命題的真值條件及語句的句法合法性。[1]因此,我們認為“提起”大約在元朝就已經(jīng)具備了話語標記功能。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話語標記“提起”的形成機制:
(一)語義虛化
這一部分在前面所述“提起”的詞匯化部分中已經(jīng)進行了說明。董秀芳(2007)指出話語標記的形成與詞匯化、語法化密切相關,二者可以有一致的演變結(jié)果,也可以在同一語言形式上相繼進行。陳昌來(2002)認為“說、談、論”等言說類詞主要功能是動詞,由于經(jīng)常用于對某事、某人的評說,就開始向介引話題的介詞虛化。依據(jù)前面兩位學者的觀點,完成詞匯化的“提起”成為了具有“言說”義的動詞,由于經(jīng)常用于引起話題便產(chǎn)生了虛化現(xiàn)象,但是虛化程度不高,要與“起”一起才能引起話題,屬于動介兼類詞,于是“提起”逐漸失去動詞性,具有了篇章義,最后虛化為一個話語標記。
(二)句法環(huán)境
“提起”位于句首后,其主語開始泛化,脫離了句法的限制,這為其成為話語標記提供了句法環(huán)境。如:
(20)肅允諾,卻不解其意,回報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膠漆等物,自有道理?!保ā度龂萘x》)
(21)你瞧了曉得就是,外頭千萬不要提起!(《官場現(xiàn)形記》)
(22)王半仙道:“你站牢穩(wěn)了些,要提起我?guī)煾福€唬你一溜跟頭哪?!保ā逗偩壢珎鳌罚?/p>
(23)提起來,我們奶奶的事,告訴不得奶奶!(《紅樓夢》)
例(20)中“提起”的賓語是借船之事,位于句中,主語指的肅(魯肅);例(21)中“提起”位于否定的祈使句句末,主語指向前面的聽話者“你”;例(22)中“提起”的主語已經(jīng)泛化,例(23)中,“提起來”在句首用逗號隔開,并無實際意義,只是起到引起注意,轉(zhuǎn)移話題的作用。再如:
(24)賈母道:“提起姐妹,不是我當著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萬真,從我們家里四個女孩兒算起,都不如寶丫頭?!保ā都t樓夢》)
(25)提起賈寶玉心迷走失,甄寶玉嘆息勸慰。(《紅樓夢》)
(26)賈政道:“提起村居養(yǎng)靜,甚合我意,只是我受恩深重,尚未酬報耳?!保ā都t樓夢》)
總體來看,“提起”所在句子結(jié)構(gòu)層次有如下變化:主語+提起+賓語(名詞或名詞短語)→提起+賓語(名詞、名詞短語或小句)(,)∣從句?!疤崞饋怼钡挠梅ㄉ婕啊捌饋怼钡恼Z法化,因此這里暫不列入研究范圍。
(三)語用機制
句法環(huán)境對“提起”成為話語標記的影響,我們還可以從語用的角度進行解釋說明?!疤崞稹蔽挥诰涫?,作為言談單位開始的左界標志,預示即將進入一個新的話輪(turn-entry),一般是說話人所說的話題內(nèi)容引發(fā)聽話人開始新的話題,這里“提起”的作用是使這一新的話題“前景化”,即把一個不在當前狀態(tài)的話題激活,放到當前狀態(tài)的話題處理。此外,“提起”語用化為話語標記主要動因是主觀化。樂耀(2011)進一步指出,“主觀化”實際上就是一種圍繞說/寫者的變化,這一變化使意義從表達客觀對象變?yōu)楸磉_說/寫者對命題的觀點、態(tài)度,等等。“提起”作為話語標記,所引出的話題往往是表達話者的主觀態(tài)度,其在會話中的互動功能也體現(xiàn)了交互主觀性。
(四)認知隱喻
Lakoff & Johnson(1980)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是以另一件事和經(jīng)驗來理解和經(jīng)歷一件事或經(jīng)驗。[2]隱喻的工作機制是概念映射,其映射方式是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源域通常是具體的、熟悉的、可感的,目標域是相對抽象的、不熟悉的、有待理解的。張進成(2013)指出,現(xiàn)實交際中,人們在識解經(jīng)由一定的方式、手段、途徑實現(xiàn)某種目標這一相對抽象義時就會從以往的切身經(jīng)驗中尋找更為熟悉具體的理解方式。我們贊同張文的觀點,“引介話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們便會從熟悉的手部動作去理解,于是“提起”由空間上“自下而上的”位移變化投射到語言空間上的變化,因此動詞“提起”與話語標記“提起”具有概念上的相似性,由此看來,從認知隱喻的角度去解釋話語標記“提起”的來源是說得通的。
三、結(jié)語
通過上述考察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提起”最終成為話語標記經(jīng)過了如下歷程:
連動結(jié)構(gòu) → 動詞 → 動介兼類詞 → 話語標記
(詞匯化) (語法化) (進一步語法化)
“提起”最晚到宋代已經(jīng)完成了詞匯化歷程,“起”的虛化和“提”的語義演變,是“提起”由動趨式結(jié)構(gòu)演變?yōu)閯釉~的根本動因。大約在元朝“提起”又具備了話語標記功能,其演變過程離不開語義虛化、句法環(huán)境、語用機制、認知隱喻四方面的影響。從語義虛化的角度看,完成詞匯化的“提起”成為了具有言說義的動詞,由于經(jīng)常用于引起話題,便虛化為動介兼類詞,最終語法化為一個話語標記?!疤崞稹蔽挥诰涫缀?,其主語開始泛化,脫離了句法的限制,這為其成為話語標記提供了句法環(huán)境。從語用的角度來看,“提起”作為話語標記,所引出的話題往往是表達話者的主觀態(tài)度,其在會話中的互動功能也體現(xiàn)了交互主觀性。從認知隱喻的角度看,“提起”由空間上“自下而上的”位移變化投射到語言空間上的變化。
注釋:
[1]Schiffrin(1987)把話語標記定義為:功能上具有連接性;語義上具有非真值條件性,即話語的有無不影響語句命題的真值條件;句法上具有非強制性,即話語的有無不影響語句的句法合法性;語法分布上具有獨立性,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首,并且不與相鄰成分構(gòu)成任何語法單位;語音上具有可識別性,可以通過停頓和調(diào)值高低來識別。
[2]Lakoff,M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6.
參考文獻:
[1]董秀芳.詞匯化與話語標記的形成[J].世界漢語教學,2007,(1).
[2]董正存.語義演變中手部動作到口部動作的轉(zhuǎn)移[J].中國語文,2009,(2).
[3]董正存.動詞“提”產(chǎn)生言說義的過程及動因[J].漢語學報,2012,(2).
[4]方梅.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J].中國語文,2000,(5).
[5]李思旭.從詞匯化、語法化看話語標記的形成——兼談話語標記的來源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12,(3).
[6]夏芳芳.“V起”的語義類型及其語法化探微[J].語文學刊,2010,(4).
[7]姚雙云,姚小鵬.自然口語中“就是”話語標記功能的浮現(xiàn)[J].世界漢語教學,2012,(1).
[8]殷國光,龍國富,趙彤.漢語史綱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9]張靜.“V起”的句法、語義及語法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0]趙瑞.“V起”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金美娜 吉林延吉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1330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