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蓮
【摘要】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鼓勵孩子敢問、多問,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勵學生勇于嘗試,開拓思路,并保護他們的“奇思妙想”,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有主見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
【關鍵詞】 循循善誘 細心觀察 質疑問難 靈性 標新立異
【中圖分類號】 G6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8-111-01
0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具有好奇、富于想象、求知欲強的特點。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果能從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出發(fā),在課堂上充分鼓勵學生“發(fā)問”,允許學生“出奇”——標新立異,就能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誘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進入思維佳境,從而有效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
一、學貴知疑,鼓勵“發(fā)問”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庇纱丝梢?,鼓勵孩子敢問、多問,是非常有必要的。
1.循循善誘,以問引問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問引問”,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起認知沖突,激發(fā)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問號轉化為句號,又產生新的問號。
2.細心觀察,主動提問
教師要指導學生養(yǎng)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從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與敏捷性。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時,教師可以先讓同學們拿出大小不一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通過認真觀察與思考,主動提出自己的疑問:a. 長方體、正方體頂點、面、棱的數(shù)量各是多少? b.長方體的面有幾種形狀?c.長方體最多有幾個面是正方形?d.當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時,其他四個面一定相等嗎?e.正方體與長方體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比較聯(lián)想,質疑問難
有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后提問或通過聯(lián)想再提問,甚至通過分析、綜合再提問,不要為提問而提問,要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盡可能清楚地表述問題。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是孩子們認真思考的結果,這些問題有時不必、也不可能當堂解決;重要的是孩子們思考了,并正在思考著,其間的點點滴滴由于閃爍著智慧之光而顯得彌足珍貴。
如在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這一課中,學生通過預習知道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但對圓周率的意義還不是很理解。在小組合作動手測量已知直徑的圓的周長、再計算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等于多少的實驗和計算過程中,學生會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么沒有幾個組的實驗結果是一樣的?而且大多都不剛剛是3.14?”在大家都對書本所說的“圓周率≈3.14”產生了懷疑的情況下,就會急切地關注圓周率到底是多少?怎樣才能證明圓周率的準確性?這就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了另一個學習方式:除了自己動手實驗外,還要了解其他數(shù)學家是如何研究的,這就需要查閱文獻資料了!
在教學時,教師還要重視情感的誘發(fā)和融入,對學生的提問給與充分的認可和肯定,對某些問題上自己的失察絕不掩飾,采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tài)度,使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產生樂于提問的情緒體驗。此外,還可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比一比誰的問題提得多、提得好,或舉行辯論會,有效提高問題質量,增強提問樂趣。
二、放飛思維,允許“出奇”
數(shù)學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的、立體的、開放的活動過程。只有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有了嘗試,思路才會越來越寬,方法就會越來越靈活,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成果就會越來越多。
1.充滿誘惑,啟迪思維
例如,在《質數(shù)與合數(shù)》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把下面的偶數(shù)寫成兩個質數(shù)之和。4=( )+( ),6=( )+( ),8=( )+( ),10=( )+( )……當學生完成后,我再問:“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數(shù)都可以表示為兩個質數(shù)的和呢?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又稱為 ‘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你們愿意和數(shù)學家們一起驗證這個猜想嗎?”這就喚起了學生好勝的情感,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通過大量的列舉,讓學生切實地理解了“所有大于2的偶數(shù)都可以表示為兩個質數(shù)的和”,再告訴學生“我國數(shù)學家陳景潤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感受和領略數(shù)學家刻苦鉆研、勇攀高峰的的精神。
2.充滿靈性,標新立異
有時候,學生會出現(xiàn)一些出人意料的、獨特的解題方法,會引起其他同學的哄堂大笑,這時老師不要熟視無睹,因為這些往往就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火花,老師要勇敢地保護起這些“奇思妙想”,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這樣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有主見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
例如,在學習《雞兔同籠》的過程中,對于例題“雞兔同籠,有20個頭,54只腳,雞、兔各有多少只?”有些學生用逐一舉例法、取中列舉法、畫圖法,也有同學通過形象、生動的扮演介紹了“雞扮兔”或“兔扮雞”的假設法,還有一位同學的方法很特別——“金雞獨立”法:首先把雞兔的腳同時除以2,54÷2=27(只),變成雞只有一只腳,兔有兩只腳;雞兔共20個頭,也可以看成雞兔各有一只腳;27-20=7(只)這樣抵消掉雞兔各有一只腳得出的差就是兔多出的腳,也就是兔的只數(shù);再用20-7=13(只)就可以求出雞的只數(shù)。真是新穎、新奇的思路。
在這節(jié)課上,既有 “雞扮兔”或“兔扮雞”這樣奇妙的情趣,還有“金雞獨立”抵消法這樣奇妙的想象,奇妙的思維,這些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和升華。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只要在課堂上能充分鼓勵學生“發(fā)問”,允許學生“出奇”,就能使課堂成為學生思維放飛的舞臺,使學生產生成功的體驗,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入鮮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