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無聲處聽驚雷】
1977年,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年歲,在粉碎“四人幫”,結束“文革”后不出一年,再次復出的鄧小平勇抓科教工作,甫一出山就沖破重重阻力,毅然決定恢復中斷達11年之久的全國高考,成為“撥亂反正”的第一招。此舉較安徽鳳陽小崗村農(nóng)民包產(chǎn)到戶,以及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均早了一年;較胡耀邦領導發(fā)起真理標準大討論也早了半年,其實際意義非常重大,可謂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響雷。
2017年是恢復高考的40周年。40年來,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滿懷疑慮和喜悅參加1977年的首屆高考,并因此考上大學而改變命運的我,回望過去中國改革的歷程,內心無限感慨,難抑激動。改革開放首先是從科教戰(zhàn)線發(fā)起的,在高教領域內,改革與反對改革的博弈最為明顯,因而可以說,高教改革最為清晰地反映了40年改革開放的軌跡,也最清楚地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的方向。
那一年,我24歲,正在江西樂安縣721鈾礦里“以工代教”,在工礦子弟學校做“代課老師”。年冬,我與我教的大批學生一同前往樂安縣城參加高考,場景很是熱鬧,至今難忘。1978年初,我收到錄取通知書,如愿被第一志愿中山大學歷史系錄取,與此同時,我弟弟在南昌參加高考,順利考取了北京大學,他也是“代課老師”。
入學后,我發(fā)現(xiàn)同寢室的同學里有好幾個都是“赤腳教師”,在那“代課老師”的荒唐年代,我們因為“代課”而稍微接觸了些文化知識,因而捷足先登。但我們的學生里卻少有考上的,我對他們至今仍心中有愧。
然而,“代課老師”也并非時代的“寵兒”?!俺嗄_教師”在農(nóng)村拿的是工分,我與弟弟在工礦子弟學?!按n”,拿的是“學徒”工資,當時待遇普遍很低,為人所看不起。大礦山里其實有不少大學生,但被分配到子弟學校教書,均感屈才,都削尖腦袋申請調走了,這才輪到我們這些知青來帶領學生“學工學農(nóng)”,實際上并沒有授過多少文化課,而我們自己也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中學文化教育。
1968年7月21日,毛澤東曾批示:“……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chǎn)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yǎng)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jīng)驗的工人農(nóng)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chǎn)實踐中去?!币罁?jù)這個指示,許多有條件的廠礦都自辦“721大學”,我所在的鈾礦也辦了,學制兩年,畢業(yè)后仍回原工區(qū)或車間工作。可惜,這類“大學”不重理論重技藝,處于較低端水平,辦學也不正規(guī)。記得廠礦也曾請技術員為我等學徒工上過計算齒輪齒距的課,青年工人們一度熱情踴躍,但沒上幾次就不上了。即便如此,被選拔上“721大學”的人仍是鳳毛麟角,我選不上,只好轉去子弟學校當“孩子王”,上大學的期待只能留在夢中。
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再次復出。1977年8月,一份科教工作座談會簡報傳至各地:全國高考要恢復了!這個消息猶如平地一聲春雷,在億萬人心中炸響。年輕人特別是在農(nóng)村插隊的知青,一聽到這個消息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確認屬實后隨即奔走相告,歡呼雀躍。前后等待了整整11年,終于等到這一決定。但靜下來之后想到,荒廢了十載,真要重新拿起課本和筆桿子復習迎考,也的確是一件艱難的事。
當時信息封閉,各種小道消息比較多。由于新任教育部長劉西堯恰好是我們鈾礦主管二機部(后改為核工業(yè)部)的原部長,所以上層有關恢復高考的許多爭論,很快流傳到我們礦山。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以大無畏的膽略力挽狂瀾,敢作敢為。1977年8月初,他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親自主持召開科教座談會,追回原定的“按過去方針辦”,推薦工農(nóng)兵學員的舊案,決定當年就恢復高考,并立即在全國全面推行。這是銳意改革,突破重重迷霧和層層阻撓的“撥亂反正”,且一錘定音,成效巨大。
【改革開放邁出的第一步】
為什么鄧小平一復出,就迫不及待地要抓科教、恢復高考?現(xiàn)在看來,此舉絕非一時興起,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重拳出擊,且第一拳就擊中要害。1975年,鄧小平曾委托胡耀邦制定關于科學工作的《匯報提綱》,這實際上是后來改革開放藍本的雛形,恢復高考也早已在改革戰(zhàn)略的預案之中。鄧小平后來曾提起:“說到改革,其實在1974年到1975年我們已經(jīng)試驗過一段?!笨上ё罱K未能成功。這一次,久經(jīng)沙場、年過古稀的職業(yè)革命家鄧小平,復出后考慮的不是個人如何安度晚年,而是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福祉,他要充當“扳道工”,撥正航向,盡快結束混亂以走上正常發(fā)展的道路。作為77屆恢復高考的首批大學生,40年的改革歷程一路走來,我們對改革的起點和軌跡看得最清楚。
1977年的高考打破了“政治掛帥”所設置的一切清規(guī)戒律,不問出身,不問婚否,老三屆”35歲以下及16~17歲的應屆高中生均可報名,沒有后門可開,成績面前人人平等。據(jù)說參加考試人數(shù)有五六百萬之多,但錄取人數(shù)不到28萬。半年后組織的1978級高考也同樣打破常規(guī),招收那些曾痛失升學機會的大齡“老三屆”。從科教興國的角度看,恢復高考既是在對丟失的十年光陰作補救,也是在對未來的發(fā)展作出人才規(guī)劃與戰(zhàn)略布局。改革和國家建設需要大批各類人才,時間不等人,國家一刻也耽擱不起,所以鄧小平才會心急如焚,將恢復高考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為盡快造就緊迫的建設類人才,鄧小平在恢復高考的同時,還讓耽誤了學業(yè)的原65、66級大學生“回爐”補課深造。后又聽從李政道的建議,開始直接從初中生中選拔“神童”,招收“少年班”,以盡快出人才。這說明鄧小平抓科教有一整套方案。高教改革恢復了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美德,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記得當時葉劍英還寫了一首詩來勉勵莘莘學子:“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茖W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
不僅如此,當時中國一打開國門還驚異地發(fā)現(xiàn),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因高新科技的蓬勃發(fā)展,呈現(xiàn)出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勢頭,連二戰(zhàn)的戰(zhàn)敗國德國(西德)、日本也很快在經(jīng)濟上翻了身,臺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這深深震撼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怎么辦?只有改革開放才有出路。務實的鄧小平于是重新提出“向西方學習”,打開國門,及時大規(guī)模地向西方發(fā)達國家派遣留學生,有公費和自費多種途徑,此可謂科教興國一攬子改革方案中的又一舉措。胡耀邦更熱情地倡導群眾閱讀美國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希望中國人能不失時機地迎頭趕上世界微電子信息產(chǎn)業(yè)革命的浪潮。
回望恢復高考時的大背景,我們會看到,這是一個除舊布新、催人奮進的時代。1977年后迎來的是國家的十年奮進,是莘莘學子的十年寒窗?;謴透呖伎芍^改革開放邁出的第一步,亦可看作拉開改革開放大幕的最初試探。歷史上繼戊戌變法后的清末新政改革,也是將教育改革放在最前面。改革之初,張之洞等上呈《江楚會奏變法三折》,就對此作過細心籌劃,起先是廢八股,改考策論,后逐漸減少貢舉名額,至1905年斷然廢除了科舉,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此舉當時因體制性阻礙較少,故推到了改制前頭,改定官制及預備立憲因觸及既得利益,體制性阻力太大,則放在最后。而廢科舉之于除舊布新的實際意義,是怎么高估也不為過的?;謴透呖贾诋斀窀母镩_放的意義也一樣,它得以貫徹執(zhí)行,影響巨大,為持續(xù)至今的改革開了個好頭;它還重新凝聚了人心,消弭了反側,讓年輕人看到了希望,為社會建設整合了精英,儲備了人才。
【深化改革乃大勢所趨】
恢復高考后的高教體制改革,亦可謂改革開放的標本,從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40年改革的軌跡與方向。改革開放:改什么?革什么?向誰開放?開放什么?目標何在?這些問題還有過激烈爭論。77級首屆大學生作為過來人,對此更有親身體驗。
1978年早春,我負笈來到中山大學歷史系上學,其時已25歲,班上年齡最大的有比我大10歲的,最小的有比我小8歲的。全班70多個同學先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軍訓。系里給班里配了一位剛畢業(yè)不久的工農(nóng)兵學員做班主任,這位大哥的年齡其實比我大不了多少,人很熱情,與同學們打成一片,但他當時還未能完全擺脫“文革”思想。我們上課用的都是“文革”時自編的油印教材,整個學校的教學體系仍沿用老一套的辦法。有些課程幾百個學生集合在階梯教室“一鍋煮”,教學質量不佳且耗費時間,談不上有什么真學問,故我等一有機會就逃課,去圖書館看自己喜歡的書。
老師的應對辦法則是點名,釣魚抽查。記得某門課的授課老師每次點名發(fā)現(xiàn)缺勤者,即將其名字寫在黑板的最高處,直到這個學生來報到了才擦去,否則扣30%的平時成績。有一次他點名“林辛智”,沒有人回答,乃在黑板上寫“林梓智”,結果同學們哄堂大笑,原來他把“梓”念成了“辛”,堂堂大學老師念白字,由此可見其水平。自此,他點名專挑無偏僻字的單名,如袁剛(這就把我坑得好苦)、林明、樂正等。一些年齡稍大的同學普遍感到課堂無味“吃不飽”,因而更加緊了自學。
1979年初,胡耀邦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理論工作務虛會,思想解放得以向縱深擴展。不久,中國人民大學的高放教授來中大作了一次講座,介紹了理論工作務虛會的情況,并分析了“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此時,廣東省省委書記、省長習仲勛正在大力引進外資,試辦深圳、珠海特區(qū),全國農(nóng)村“去人民公社化”的改革更是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改革對象是什么?答案已清晰地擺在了面前:突破并革除封閉落后的“蘇聯(lián)模式”,建立市場經(jīng)濟體制,與國際接軌,走人類文明共同發(fā)展的道路。這在高教體制改革領域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走在了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前頭。
在我上大二、大三之時,隨著國門打開,已有相當多的海外及香港學者來中大開交流講座,他們話語新鮮,更具有思想魅力,與當時校內一些枯燥無味的課程形成鮮明對照,因而受到學子們歡迎,場場爆滿。其中,美籍華裔女教授成露茜前來幫助創(chuàng)辦社會學系,住在中大的時間較長,講座較多,影響很大。她是成舍我的女兒、成思危的妹妹,1949年去了臺灣,后留學美國并入籍。她當時不僅講國內尚不成氣候的社會學,還講十分前沿的未來學,描繪了高新科技推動下的西方社會新形態(tài),讓人大開眼界。她的話對我來說是聞所未聞,震撼很大。到了1981年底我大學畢業(yè)離開中大時,社會學系、法律系、人類學系相繼成立,不久又建立了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系。研究生制度也恢復了,我得以考上研究生繼續(xù)深造。
博士畢業(yè)后30年來,我一直在高校教書,如前文所述,上大學前我也在工礦子弟學校“代課”,除了當過一年的鉗工“學徒”外,幾乎一生都沒有離開過教育領域,所以對一路走來的辦學進程相當熟悉,其中有些經(jīng)驗教訓值得記取。40年的改革開放,從高教體制改革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就是革除“蘇聯(lián)模式”,開放則是對曾拒絕、排斥的世界開放,不再固步自封、坐井觀天,而是走向務實,實事求是地向發(fā)達國家學習。經(jīng)濟體制改革也破除了計劃經(jīng)濟模式,引進外資,建立市場經(jīng)濟體制,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語)。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強調發(fā)展經(jīng)濟不問姓資、姓社;后朱镕基總理主導加入WTO,中國真正與全球接軌,參與國際分工體系,使中國經(jīng)濟繼“亞洲四小龍”后實現(xiàn)騰飛,其后十數(shù)年還呈現(xiàn)出了爆發(fā)式的增長。現(xiàn)今,中國工業(yè)規(guī)模世界第一,貿(mào)易總量世界第一,出境旅游消費世界第一,對全球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達30%,早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不久可望成為第一。改革已使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什么,革什么,現(xiàn)在我們應該看得更清楚了。
回首過去40年,改革穩(wěn)妥漸進,有先有后,恢復高考是“撥亂反正”的第一招,這一舉措后來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隨之而來的高教體制改革也進展順利,緊接著的經(jīng)濟體制改革同樣取得巨大成績。改革的目標和大方向越來越明確,今后的改革也必然要克服阻力向縱深推進。成功的經(jīng)驗說明,改革不能停止,進一步深化改革乃大勢所趨,現(xiàn)也可謂正當其時。
(作者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