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邁豪++錢玲
摘 要:王陽明是少有的文武全才,陸王心學(xué)之集大成者,陽明學(xué)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xué)思想。他所提出的心是他整個哲學(xué)體系立足的根本,心與物的關(guān)系也一直是理解陽明哲學(xué)的難點。王陽明所說的心的本體就是天理,就是善,本來就是至善至仁的。當我們將這顆赤誠的心發(fā)散于事,那么事就具有了合理、仁義的性質(zhì);將這顆心發(fā)散于物,物也就生機勃勃,鮮明了起來。
關(guān)鍵詞:心 心外無理 心外無物
一、心是什么心?
王陽明是心學(xué)的集大成者,心的概念可以說是他思想的源頭。若要對心物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闡述,就先要了解他所說的心是個什么樣子。
心的概念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由來已久,孟子認為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與是非之心,這心的屬性便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屬性。從人的心中可以自然而然的發(fā)出同情、羞恥、正義、恭敬感,于是我們做事便有了個善的著落。孟子舉出過著名的例子“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盵1] 56孟子通過對心的描述找到了人性本善的根源,人為何會有這種惻隱之情,是因為我們有善良的性。這種心性偏向的是人的情感生發(fā),注重的是當下的感性沖動而非理智考慮。人應(yīng)該擴充自己的本心,但是人們時常做不到體認自己的本心,所以需常常反躬自省。所以孟子說“萬事皆備于我焉,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盵1] 225
王陽明的心說是對孟子的繼承與發(fā)展。王陽明說“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yīng),無物不照……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學(xué)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2] 36曰仁云:“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工,明了后亦未嘗廢照?!盵2] 65王陽明的心就像一面鏡子。程朱理學(xué)中的心也是一面鏡子,但他們照映的是天理。所謂“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3]天理本來自足,只是人稟受的時候有多有少,程顥曾經(jīng)以流水作比喻,“皆水也……有濁之多者,濁之少者,清濁隨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盵3]人與生俱來的不僅包含人的本性,同時也包含著物質(zhì)化的存在即氣。性與氣是相即不離的,共同構(gòu)成了人的存在本身,即“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3],而惡并不出自于本性,來自于物質(zhì)化的氣,所以說“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3],這樣也就為善與惡找到了根據(jù)。而王陽明的這面鏡子本就是理,他不需要通過照射天理而獲得純粹無私欲的根源。心的本體就是天理,就是善?!斑@心體即所謂道心”[2] 46。這面鏡子所反射的是世間萬物,只要鏡子時常打磨,保持它的明凈,那么也就窮盡紛紜變化的世間萬物了。而“惡人之心,不過失其本體”[2] 46。成圣不是向外求得天理,而只需向自身內(nèi)在探求。
王陽明的心同樣是一面鏡子。一方面,心本體的至善性給了儒生踐履道德和成圣成賢的可能性,“人人皆可成堯舜”,但同時也要求著日復(fù)一復(fù)的“持志如心痛”,以防止道德主體的膨脹、陷入虛無。王陽明早年雖然出入于佛老之間,但從未丟掉向往圣學(xué)之心,自龍場悟道之后,建立起了自己致良知的學(xué)說。陽明先生始終追求的是入世情懷,要將自己的內(nèi)心如明鏡般照見世上萬物,窮究世上萬物,應(yīng)變不窮。
二、心與物的關(guān)系
陽明先生對于心和物的關(guān)系的論斷是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那么這個物是指的什么?筆者認為陽明先生筆下的物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物,自然存在的物,另一個是事,事則是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發(fā)生的聯(lián)系,構(gòu)成了這個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時間網(wǎng)絡(luò),推動著宇宙的前行。
(一)我們先來講講第二個物,陽明先生說“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其虛明靈覺之良知應(yīng)感而動者,謂之意……如意用于事親,既事親為一物……凡意之所用,無有無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無是意即無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2]149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具有良知的心本體會發(fā)散出意識,當意識著落到他的對象時,就構(gòu)成了一種聯(lián)系,形成事。所以說,有這個意,就有這個事,沒有這個意就沒有這個事。
筆者認為這句話可以追溯到孔子所說,孔子雖然強調(diào)禮樂制度,但禮樂制度并不是一套冰冷的枷鎖,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被束縛于其中。禮樂制度是生機勃勃的,合乎情理的,可以變通的??鬃诱f“吾不與祭,如不祭?!钡搅艘漓氲臅r候,但是如果我不能親自去主持,表達自己內(nèi)心最悲戚真摯的感情,那么還不如不去祭祀。因此孔子強調(diào)的是人的行動要出自本心,要合乎正義。禮樂制度的存在是服務(wù)于正道,它是對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普通人所制定的較低層次的規(guī)矩?!肮适ト伺c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边_到圣人的境界時,已經(jīng)不需要外界的規(guī)矩禮樂來束縛,反而能應(yīng)變無窮,洞察事物。可以說仁與樂本就是體和用的關(guān)系。而陽明先生將這種境界的潛能性賦予了所有人,人的本心本就已經(jīng)自足無須向外探求,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當我們行動時,將心本體所散發(fā)的意識賦予人、物,建立起良好的聯(lián)系,那么此事也就因此而存在,如果我們并沒有這種意識,事也就不存在了譬如說當我們面對親人時,即使有噓寒問暖這一具體行為,但若沒有孝順父母這一想法,那么又怎么能稱之為事親呢,這只是一種盡孝道的形式罷了。郭齊勇先生說“以王守仁之見,‘吾心處事物得其宜,故此‘義亦即‘善或‘理本于‘吾心,而非源于‘物或‘事。如果以為此‘義或‘理可以在‘物或‘事上求得,那就是一種典型的孟子所批判的‘義外說。”[4] 那么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內(nèi)心,最終達到致良知。此事并不僅僅就道德意義上,還有與人的思想情感密切聯(lián)系的活動中,如審美意義上、價值意義上而言。
(二)對于第一個物,我們可以找到陽明先生與他的學(xué)生薛侃討論“去花間草”。
另外還有一則著名的先生南鎮(zhèn)看花。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先生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guān)?”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盵2] 95
第二則中好像是說山中花沒有客觀實在性,而存在于我們的心中,因此常被當作唯心主義加以批判。這里先讓我講一個例子,當我們高中時再來學(xué)習小學(xué)課本時在我們眼中所看到的課本還和小學(xué)時看到的課本是一樣的么?我們同樣也可以將這個邏輯運用于這段話中,帶著審美的眼光來欣賞的花同路過的匆匆一瞥的花是一樣的么?首先我們可以確證這兩者給我們的心中所遺留下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中曾詳細講述過物自體的概念,事物通過時空形式,感官對象被給予我們,但時空形式并不表現(xiàn)物自體的任何性質(zhì),也不在物自體的相互關(guān)系上表現(xiàn)物自體。若我們通過康德的哲學(xué)來進行理解,陽明先生所表達的物正是我們感官形式所接收到的物而不是物自體自身。我們的心所發(fā)出的意能夠感官到的只是諸如顏色、香味等通過時空形式所傳達給我們的,所以我們的審美判斷、價值判斷、道德判斷實際上也就決定了物體是什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把物體所遺留下的印象當作了物自身。其實我們眼睛、耳朵、皮膚等感覺器官所接收到的只是“印象”而非實體。所以在陽明先生看來,如果與我們的心沒有聯(lián)系,那么“此花”就“無法明白”起來,因而沒有價值和意義,也就不再成為“物”。具體來說,當我們無意于花叢,那花叢的顏色、香味就沒有辦法被人捕捉,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在第一則中是同樣如此的,我們對草進行的價值判斷是立足于我們的本心,草這一物的印象也就是來自于我們的心了。因此陽明先生說心外無物是立足于主客觀之間的交互作用來說的的。
經(jīng)驗主義的杜威也曾宣稱他的學(xué)說抹殺唯物與唯心之間的絕對界限,經(jīng)驗是既主觀又客觀的,我們不能憑空得到經(jīng)驗。他說我的心靈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而知識也不是一系列靜止不動的概念,人的智力就是存在于我們身上的與環(huán)境打交道的能力。思維和行動是密切相關(guān)的。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國哲學(xué)的價值角度來進行理解,同時也可以用西方哲人的理論體系來進一步的分析。陽明先生的學(xué)說從來都不是可以簡單的用主觀唯心主義一詞來加以定義和批判的。
三、從心物關(guān)系來看陽明心學(xué)特點
王陽明的心學(xué)是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的,心體是這一思想體系的基礎(chǔ)。后人認為四句教概括了他的思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彼^無善無惡,并不是說心這個本體沒有善惡的區(qū)分,而是當我們已經(jīng)達到圣人之境時,就會超越善惡的對待,表現(xiàn)為無善無惡。那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從至善無惡的心之本體出發(fā),然而在意識的落實時卻表現(xiàn)出來了善惡之分,經(jīng)過后天的學(xué)習體驗知道了心體卻是純?nèi)恢辽?,?jīng)過為善去惡的格物工夫,從而達到無善無惡境界的一個回環(huán)。王陽明在晚年總結(jié)說:“吾平生講學(xué),只是致良知三字?!庇纱丝梢?,陽明先生從至善無惡的心體出發(fā),最終也是要回到這樣的一個心。
不僅如此,陽明先生開辟的不僅是時間上的圓融,更是空間上的圓融。陸九淵曾經(jīng)說:“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通過“心外無物”,陽明拔高了這一境界。人與自然間存在的萬物是連為一體的,人用自己的心去洞察萬物紛紜變化,去欣賞玩味、定義價值。人與萬事的變化也是連為一體的,只有將這顆本心賦予我們的行動,這行動才具有善的意義。
通過心物關(guān)系,陽明才使這一顆心落到了實處,才使他的體系完善圓融起來。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楊逢彬,注譯.孟子[M].岳麓書社,2000.
[2] 張超,編譯.王陽明傳習錄全鑒[M].重慶出版社,2015.
[3] 郭齊勇,主編.中國古典哲學(xué)名著選讀[M].人民出版社,2005.
[4] 郭齊勇,編著.中國哲學(xué)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