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軍詩
摘 要:張愛玲的小說的主體大多是女性,但她們悲劇性的根源多在于男子,男子在張愛玲小說中都以一種丑陋的形象示人,他們或是身體殘障或是精神殘障,張愛玲筆下的“丑陋”男子分為三種類型,即恬不知恥的父兄、薄情寡義的情人和懦弱無能的兒子。這種丑化男子的情結有著深刻的社會和個人淵源,與作者所處的社會風氣和個人的生存環(huán)境閱歷有著直接的關系。
關鍵詞:張愛玲 丑陋 男性 情結
一、引言
張愛玲的女性意識自然流露在她的文本中,她的小說里形形色色的主角都是女性。有專心致力于結婚的女性成員;有為了滿意的生活委曲求全的姨太太,有為愛情黯然神傷的純真女子。在她的筆下,很少有文章是以男子為主人公的。縱觀張愛玲的小說,作為配角的男性往往呈現(xiàn)出一種身體殘疾、精神殘障的形態(tài)。在她作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類型的男人,父親、丈夫(戀人或情人)、兒子、兄弟、朋友;親情、愛情、友情,人類的關系和情感被張愛玲撕裂,溫情不再,美好不再,感動不再。男性作為勇敢、堅毅、頑強的象征被徹底否定。而張愛玲把男性貶低為沒有生命意義的行尸走肉,是有其深刻丑化男子情結根源的。
二、父親的陰影
張愛玲筆下的父親,卻打破常規(guī),多數(shù)不是以偉岸的形象示人。在她的作品中,封建倫理、金錢、情欲腐蝕了父親的肌體和心理,他們和社會一樣走向沒落。他們中有的是肉體成熟而精神殘障者,有的身為人父,卻不能正常履行父親的職責,有的被倫理道德扭曲了理智和情感,有的在追名逐利下喪失人格的尊嚴。這是一批封建上流社會的遺老遺少,他們生活在封建社會荒涼、腐落、令人窒息的裂縫中,深受封建社會落后文化熏染,具有一切封建官僚的惡劣品質,是一群活著的“僵尸”。張愛玲的這種“丑化”男子的情結,有著深刻的個人原因。其中,張愛玲的父親、弟弟和胡蘭成對她的影響巨大。張愛玲出身名門,祖母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祖父張佩綸是晚晴名臣。張愛玲出生時,她的家庭已經(jīng)從最輝煌階段走了過來,開始走下坡路。父親張廷重是典型的遺少型人物。在我們的生活里,父親應該是屋檐、是大樹,為我們遮風擋雨,為我們筑造溫暖的港灣??墒?,張愛玲童年的不幸都是其父親造成的。張愛玲的母親由于不能忍受他的嗜毒成性,與他離婚,張愛玲的悲慘生活就此開始。張廷重再娶后,繼母挑撥父女關系,張愛玲遭到父親的一頓毒打,“我覺得我的頭偏到這一邊,又偏到那一邊,無數(shù)次, 耳朵也震聾了。我坐在地下, 躺在地下了, 他還揪住我的頭發(fā)一陣踢, 終于被人拉開?!雹俣敬蜻^后,她被父親關了半年,患上了嚴重的痢疾,可是父親連藥都不給她吃,她差點就活活病死。在逃離了那個囚房似的屋子后,她就再也沒有回去過,再也沒有見過她的父親,可見她對父親的態(tài)度應該是絕望了。張愛玲筆下的父親,沒有溫情可言,這也是張愛玲對父親的一種報復。
這些父親的形象,在張愛玲作品中比比皆是,他們漠視親情,將兒女親情拋在腦后,只顧自己享樂。最可恨的就是張愛玲小說中的一大堆父親們,不僅沒有作為父親的絲毫責任感,還千方百計地打子女的主意。挖空心思剝奪子女應有的幸福和快樂。這一類型張愛玲用筆最多,最具荒涼和悲愴的意味。
三、弟弟的懦弱
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只比張愛玲小一歲,按照常理,她與弟弟的感情應該非常好,可事實并非如此。雖然他們也有過彼此相愛的童年,一起高高興興地玩過游戲。后來父母離婚,張愛玲住校,他們就開始疏遠,看見弟弟看庸俗的連環(huán)畫,得知弟弟逃學、忤逆、沒志氣等種種劣跡后,張愛玲是憤怒的。
“我比誰都氣憤,附和著眾人,如此激烈的詆毀他,” ①在吃飯的時候,因為一點點小事,父親就打了他一個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飯碗擋住了臉,眼淚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來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說你!你瞧,他沒哭,你倒哭了!我丟下了碗沖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閂上了門,無聲地抽噎著,我立在鏡子前面,看我自己的掣動的臉,看著眼淚滔滔流下來,像電影里的特寫。我咬著牙說:‘我要報仇。有一天我要報仇。浴室的玻璃窗臨著陽臺,啪的一聲,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彈回去了。我弟弟在陽臺上踢球。他已經(jīng)忘了那回事了。這一類的事,他是慣了的。我沒有再哭,只感到一陣寒冷的悲哀?!?①
張愛玲對弟弟這種逆來順受的態(tài)度應該是非常不滿,以至于后來連自己出國這么大的事情,她都沒有向張子靜透露。直到1988年謠傳張愛玲去世的消息,張子靜才又聯(lián)系上張愛玲。張愛玲過世后,并沒有把遺產(chǎn)留給她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這很奇怪,因為張子靜的經(jīng)濟狀況非常不好。張愛玲對弟弟,應該是有感情的,可能是當她在弟弟身上發(fā)現(xiàn)了父親的影子時,就觸碰童年時悲痛的回憶。張愛玲去世后,張子靜將她作品中的人物對號入座,在張愛玲的筆下,會找到張家親戚的影子。然而《茉莉香片》中的聶傳慶,張子靜并沒有找原型,也許是在他的身上看見了年少的自己。
四、愛人的背叛
丈夫(戀人或情人)在張愛玲那里,更是軟弱無力、虛張聲勢而又殘暴無比、荒淫可笑。有一類丈夫專門靠妻子活命,這類男人專門用女人的錢財;還有一類丈夫(戀人或情人)無所謂愛情或忠貞,表現(xiàn)出一種對妻子或戀人的冷漠和忽視,無視女性的存在和尊嚴;更需要關注的一類則是半殖半封社會的畸形產(chǎn)物。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侵略,西方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也涌入中國,特別是上海的兩個租界到處充斥著東西方文明的碰撞。穿西裝,打領帶,成為中上流男性所追求的摩登形象。張愛玲的小說中有這樣一群男性,他們沒有顯赫或富貴的家庭背景,但他們在社會上擁有一席之地,特別是經(jīng)濟上優(yōu)裕甚至闊綽;思想上則亦中亦西,接受或經(jīng)過西方文明的熏染,而思想的根底卻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在動亂的時代里,在畸形的文化環(huán)境中,他們精神價值失落,迷失了人生的目標,成了都市里靈肉分離的“摩登人”,人生的失敗者。張愛玲在小說中處處都充盈著對男性的不滿和憤恨,女性的自我表現(xiàn)呼聲越來越高。
與胡蘭成失敗的婚姻,應該的張愛玲一生的痛。二十出頭的張愛玲就曾經(jīng)表示過,她喜歡年齡大的男人,大概是因為從小缺乏父愛的緣故。遇見胡蘭成,便是她的劫數(shù)。張愛玲與胡蘭成是相知的,胡蘭成說:“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睆垚哿岵活櫤m成已婚的事實,不顧他的漢奸身份,與他相愛。胡蘭成結過三次婚,之后又結了三次,他對女人見一個愛一個,情雖不偽,卻也不專。而這時張愛玲,唯一接觸的男人就是弟弟張子靜。對于這份愛情,張愛玲付出的太多,這個一直冷靜、理性的女子,“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睆垚哿岵挥嬅值嘏c他結婚,他們的婚姻不受法律的保護,只有一紙婚書:“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愿使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為了他張愛玲還挨過別的女人打,卻一心一意地對他好。就是如此的愛,也沒能讓這個浪子回頭??赡苓@就是“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他在武漢與一個姓周的小護士如膠似漆,全然忘了張愛玲的存在。后來,又與朋友的庶母鬼混。他與張愛玲提他與別的女人的事,以為張愛玲不嫉妒,他都沒有想一想,一個正常的女人,一個愛他的女人,怎么可能不嫉妒。就連古代后宮的妃子都會為了皇上的寵愛而勾心斗角,處心積慮,何況受過新式教育的張愛玲。張愛玲為了他的日子能夠好過,拼命寫作、出書,怕他因為錢不夠而受委屈,甚至連訣別信里,都把稿費全部給他。這就是所謂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睆垚哿嵩f過:“女人一輩子想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也是男人?!?①張愛玲對于這場愛情,從沒有在作品里明顯地提過只言片語,但是我們可以在《小團圓》里,隱約看見張胡戀的影子。
五、《紅樓夢》的深刻影響
《紅樓夢》對張愛玲的寫作影響也非常大。從兒時便接觸《紅樓夢》的張愛玲,十四五歲便開筆創(chuàng)寫了《摩登紅樓夢》。文章如何,我們暫不下定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能夠將《紅樓夢》讀下來,并且能有自己的見解,就已經(jīng)很令人欽佩了。《紅樓夢》借賈寶玉之口說出了里面的男性只不過是須眉的濁物,無論是品性惡劣的衣冠禽獸賈赦,還是封建禮教的衛(wèi)道士賈政,都是作為女性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在張愛玲的小說里,男子的形象與《紅樓夢》中的各位老爺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是貴族出身,無所事事,游手好閑,靠著家底過日子,驕奢淫逸,每日除了吃喝玩樂,便是想著娶姨太太?!都t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劇,也對張愛玲小說中的愛情有著一定的影響。而且《紅樓夢》中形形色色的女性,為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奠定了基礎。
張愛玲曾經(jīng)說過:“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地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未完?!?②張愛玲與《紅樓夢》之間,應該是《紅樓夢》成就了更加完美的張愛玲,而張愛玲也用十年的時光,用自己的文字,寫出“回報”《紅樓夢》的《紅樓夢魘》。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張愛玲也將《紅樓夢》中文學傳統(tǒng)與藝術手法融會貫通在自己的小說中,同時她又不拘于傳統(tǒng),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注釋
① 張愛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12:10,126,130.
② 沈小蘭.張愛玲小說集[C].第3版.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9:244.
參考文獻
[1] 周剛.畸形時代里的畸形產(chǎn)物——淺析張愛玲小說中的男性形象[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6,10(3).
[2] 常彬.浮世丑怪眾相圖——張愛玲小說中的男性世界[J].貴州社會科學,2003,3(2).
[3] 王煙生.張愛玲小說中的父親形象[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33(1).
[4] 余平.失去信任的殘疾亞當——張愛玲在小說中對男性形象的顛覆[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