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宏
摘要:反思性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自傳入我國之時便受到普遍歡迎。它在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發(fā)展方面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不但能使教師向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也能使學生向全面化發(fā)展。同時,反思性教學作為教師教學研究和自我塑造的一種新模式,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明確反思的內容和實施方法,并要努力克服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將在反思中教學和在教學中反思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本文將從反思性教學的內涵入手,淺談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初中英語教學;應用
反思性教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的教育領域,近年來它的作用也在我國的教育領域嶄露頭角,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反思性教學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一種改革創(chuàng)新,它倡導更新自我,反對盲目從眾和安于現狀。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技巧,從而促進教師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反思性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以學習為目的,雙方通過討論、教學互動等方式,對各自活動進行反思,目的是將教師的“學會教學”和學生的“學會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師生的想法都能夠得到表達和傾聽,從而加深對問題的審視和理解。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涵和特征
1.反思性教學內涵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熊川武曾提出“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教師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的反思性教學理念。
2.反思性教學特征
總體來講,反思性教學具有四個基本特征:第一,教師是從業(yè)者也是研究者;第二,反思教學是一個解決教學中“行”與“不行”的矛盾的過程;第三,教師經常做出客觀的自我評價;第四,教師經??偨Y教學經驗,改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教學活動適應學生成長的效果。
二、反思性教學的應用
1.反思的內容和方法
教學反思是一個過程,按照時間的順序反思性教學可分為教學活動前反思、教學活動中反思、教學活動后反思三個階段。
第一,教學活動前反思。目前,初中英語備課的現狀主要存在三種傾向,一是同一個備課組統(tǒng)一教案,教案用于不同情況的班級;二是教師在做教學準備工作時,常以過去的教學經驗為參考標準,常用以前的教學課件;三是不考慮學生掌握英語的實際情況,照搬照抄已有教案。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和班級的整體情況。比如,說讀寫的表達方式學生是否能接受和理解,他人或者自己講授同一教學內容時,出現過什么問題等。
第二,教學活動中反思。其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反思教學實施過程是否適用于所有學生;二是反思課堂所要學習的知識是否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三是反思自己對課程知識的準備程度和課前所設計的教案是否合理。
第三,教學活動后反思。其主要是指教師在授課后對整個教學實施過程進行反思,包括對自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生的接受情況以及教學的成敗進行理性的分析。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單單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學習的模式,更是引導學生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學后反思主要包括學生是否已經完全理解本課的教學重點,哪些教學內容沒有按照授課計劃實施以及改變計劃的原因、是否取得預期效果等。
教師可通過教學日記、合作探討、相互評價、學生反饋、教學錄像等方式進行反思性教學。
2.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反思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技能、教學態(tài)度、教學手段、學生成果狀況進行反思。
一是教學態(tài)度反思。教師應該檢驗自己是否深入了解教學大綱,是否認真鉆研教材,是否了解初中英語考試命題趨勢,是否具有職業(yè)道德和責任感。二是教學行為反思。教師在日常教學行為反思中不僅可以明確下一階段的教學目標,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和學生的學習壓力,這些要求都包括在教學行為的反思中。教學技能的反思包括有效實施教學方案,熟練掌握現代化教學設備,使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三是教學評價標準反思。每個教師對自己的要求不同,所付出的努力和收到的效果肯定也不一樣。四是教學效果反思。教師的教學效果會有上中下之分,處于兩端位置的教師都應對自己的教學效果進行反思,貢獻成功經驗與總結不足。
3.師生關系的反思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單方面地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得不到發(fā)展,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受限。所以這種學習方式只是機械地堆積信息。
反思性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以學習為目的,雙方通過討論、教學互動等方式,對各自活動進行反思,目的是將教師的“學會教學”和學生的“學會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師生的想法都能夠得到表達和傾聽,從而加深對問題的審視和理解。
總之,教師采取反思性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和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還能協調師生關系,減少學生對學習的抵觸心理,保證學生在成績和能力之間保持平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