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瑩
摘要:古代漢語的句尾語氣詞“乎”有諸多用法,基于此,旨在對《吳越春秋》中句尾疑問語氣詞“乎”進行窮盡性描寫,以說明本書中“乎”表示反詰語氣的用法。
關鍵詞:反詰;語氣詞;乎
中圖分類號:H3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07011203
疑問語氣詞“乎”,最早可見于《尚書》, 是主要的傳疑助字之一。王力先生的《漢語語法史》中說,句尾語氣詞“乎”在古代漢語中主要表示傳疑語氣,有下面幾種用法:(1)純粹傳疑,一般用于是非問句;(2)表示反詰語氣,用于反問句,此時句子前面一般有反詰副詞或類似反詰副詞的詞組與“乎”搭配使用[1]。
根據(jù)裴學海先生的《古書虛字集釋》中的表述:“又按凡古書在一句中上言‘無乃‘無寧‘得無‘得微‘將無‘將不之疑問詞者,其句末皆當有‘乎字,(或與‘乎字同義之字)無‘乎字者,即是省去?!盵2]這與王力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
《吳越春秋》中“乎”字共出現(xiàn)126次,用作句尾疑問語氣詞共93次,約占74.60%,這說明在《吳越春秋》中,用在句尾的疑問語氣詞是“乎”的主要用法,而“乎”字的介詞用法已經(jīng)退而次之了。關于句尾疑問語氣詞“乎”在疑問句中的分布,請見表1:
表1
疑問句式數(shù)量(次)比例(%)反詰問5154.84是非問2627.96特指問1617.20馬建忠先生在《馬氏文通》中寫道:“‘乎字有助擬議之句者,夫擬議之句,本無可疑之端,而行文亦無句句僵說之法,往往信者疑之,而后者愈信矣?!盵3]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說,句尾疑問語氣詞“乎”字可以與疑問代詞、否定詞以及常見的“豈”字、“寧”字等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根據(jù)表1,在《吳越春秋》中,“乎”字用在反詰問句中是其最常用的用法,共51次。在這里,句尾疑問語氣詞“乎”字表反詰的用法已經(jīng)開始超越句尾語氣詞“哉”字。本文只討論在《吳越春秋》中句尾疑問語氣詞“乎”字在反詰問句中的用法,見表2:
表2
搭配表反詰數(shù)量(次)比例(%)副詞+乎1631.37否定詞+乎917.65疑問代詞+乎59.80復合形式+乎1835.29語氣詞+乎35.88一、“副詞+乎”表反詰問
從表2可以看出,在《吳越春秋》中,與副詞“豈”字、“寧”字相呼應的“乎”字表反詰問的例句共出現(xiàn)16例,占31.37%。楊伯峻先生在《古漢語虛詞》中說:“‘乎字用于反問句,譯為‘嗎或‘么較為常?!盵4]45根據(jù)統(tǒng)計,只一個副詞和“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的大概有以下幾種格式:“豈……乎”“寧……乎”“況……乎”“敢……乎”。
1.“豈……乎”這種格式表反詰語氣是《吳越春秋》中比較常見的格式,共出現(xiàn)13次,也是上古漢語中表達反詰語氣比較典型的格式。副詞“豈”與“乎”字呼應,構(gòu)成“豈……乎”的格式,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難道……嗎”。
(1)季札謝曰:“夫適長當國,非前王之私,乃宗廟社稷之制,豈可變乎?”(吳王壽夢傳·卷第二)
(2)吾聞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zhí)圭,豈圖取百金之劍乎?(王僚使公子光傳·卷第三)
例(1)是季札謝絕了吳王諸樊的讓位,“宗廟社稷之制,豈可變乎?”這一反問加重了語氣;例(2)是漁者謝絕伍子胥的贈劍,用“賜粟五萬石”和“取百金之劍”對比,又加之“難道還圖取這(區(qū)區(qū))白金的寶劍嗎”的反問語氣,更加重了謝絕之意。
2.“寧……乎”,副詞“寧”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解釋為“副詞,豈,難道”,與“乎”字呼應,表示反詰語氣,這里的“乎”譯成現(xiàn)代的“嗎”[5]358。在《吳越春秋》中只出現(xiàn)2次。
(3)子胥怪而問其狀:“何夫子之怒盛也,聞一女子之聲而折道,寧有說乎?”(王僚使公子光傳·卷第三)
(4)要離曰:“吾寧能不死乎?”從者曰:“君且勿死,以俟爵祿。”要離乃自斷手足,伏劍而死。(闔閭內(nèi)傳·卷第四)
例(3)是子胥反問專諸,在他盛怒之時,忽聽一女子之聲而問道,“難道有什么說法嗎?”例(4)是要離為忠義之臣,違背忠義必以死相抵,以反詰問句“難道我能不死嗎”加重自己抱有必死之心的語氣。
二、“否定詞+乎”表反詰問
從表2可以看出,在《吳越春秋》中,否定詞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的共出現(xiàn)9例,占17.65%。
(5)子胥曰:“吾之怨與喜同。子不聞《河上歌》乎?(闔閭內(nèi)傳·卷第四)
(6)翌日,吳市吏善相者見之,曰:“吾之相人多矣,未嘗見斯人也,非異國之亡臣乎?”(王僚使公子光傳·卷第三)
例(5)是否定詞“不”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這是《吳越春秋》中表示反詰語氣比較多的形式,共5例。例(6)是否定詞“非”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這句是吳市吏善相者反問正在逃亡途中的伍子胥“不是別國的在逃之臣嗎?”
三、“疑問詞+乎”表反詰問
根據(jù)表2,在《吳越春秋》中,有疑問代詞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的句例,共5例,占9.80%。
(7)寡人非子無所盡議,何得讓乎?吾國僻遠,顧在東南之地,險阻潤濕,又有江海之害。(闔閭內(nèi)傳·卷第四)
(8)季札曰:“茍前君無廢,社稷以奉,君也,吾誰怨乎?哀死待生,以俟天命。非我所亂,立者從之,是前人之道?!保ㄍ趿攀构庸鈧鳌ぞ淼谌?/p>
例(7)是吳王闔閭不認同伍子胥的觀點,反問他“哪會責怪您呢?”例(8)是季札用反詰語氣“吾誰怨乎?”來肯定自己誰也不怨恨,只能遵君王之命罷了。以上2例就是《吳越春秋》中疑問代詞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的全部用例。
四、“復合形式+乎”表反詰
在《吳越春秋》中,也有多個不同的詞搭配共同和句尾的疑問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問句的。根據(jù)表2,這樣的句例共有18例,占35.29%,而且形式多樣。
1. 副詞+否定詞+乎
根據(jù)上文的分析,副詞“豈”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能夠表示反詰語氣,否定詞“非”和“不”也可以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這樣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會產(chǎn)生副詞“豈”與否定詞“非”“不”搭配后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表示反詰語氣的句子。
在《吳越春秋》中,“豈”與否定詞“非”“不”搭配構(gòu)成“豈非……乎”“豈不……乎”的格式,譯成“難道不……嗎”,比之“豈……乎”,反問語氣似乎更重。這樣的用例出現(xiàn)4個。
(9)有頃,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漿,求之樹下,不見,因歌而呼之,曰:“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王僚使公子光傳·卷第三)
(10)今越王無道,國已將亡,社稷壞崩,身死世絕,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為奴仆,來歸于吳,豈不鄙乎?(勾踐入臣外傳·卷第七)
例(9) “豈非窮士乎?”是通過“豈非”與“乎”字呼應來加重反詰語氣的,例(10) “豈不鄙乎?”是通過“豈不”與“乎”字呼應來加重反詰語氣的。為什么會存在這兩種格式呢?這是由“非”和“不”在古代漢語中不同的用法決定的:“非”是否定其后的整個謂語的副詞,后面一般否定的是名詞性成分,如例子中的“窮士”;“不”也是否定副詞,后面一般否定的是動詞性成分,如例子中的“鄙”。
同樣的,在《吳越春秋》中也會存在別的副詞與否定詞搭配后共同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請見下例:
“曾無……乎”是《吳越春秋》中出現(xiàn)較少的一種表示反詰語氣的結(jié)構(gòu),全文只出現(xiàn)1次。“曾”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解釋為“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可以譯為‘連……都……”[5]128,在《吳越春秋》中與“乎”字想呼應,表示反詰語氣,這里“乎”字譯為現(xiàn)漢中的“嗎”。
(11)王曰:“然。曾無所知乎?子試前呼之,圣在,當即有應?!保ǚ虿顑?nèi)傳·卷第五)
例(11)中是“曾”字后面搭配了一個否定詞“無”與后面的“乎”字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為什么不是字典中說的“不”字,而是“無”字呢?這是因為“無”字是動詞性的,是“有”的反面,“它所否定的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這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是‘無字的賓語”[4]54,在例(20)中否定的是“所知”這一名詞性詞組,譯為“連這個都不知道嗎”。
(12)然前王不忍行其私計,以國付我。我敢不從命乎?今國者,子之國也,吾愿達前王之義。(吳王壽夢傳·卷第二)
“敢”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解釋為“副詞,用于反問,有‘豈敢的意思”,與否定詞“不”搭配后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例(12)是說吳王諸樊元年,吳王想尊先王命讓位于季札“我豈敢不遵從先王命呢?”
(13)匹夫之能自致相國,尚何望哉?無乃為貪乎?(勾踐伐吳外傳·卷第十)
例(13)是否定詞“無”與副詞“乃”搭配,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說“無乃”和句尾疑問語氣詞“乎”搭配,表示一種委婉語氣,這里的“無乃”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恐怕”的意思。那么例(22)這句是說“恐怕是貪婪吧?”是一種委婉的反詰問句。
2. 副詞+副詞+乎
“豈況……乎”是《吳越春秋》中另一種表示反詰語氣的結(jié)構(gòu),“況”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解釋為“連詞,何況,況且,表示更進一層”[5]266。通過觀察,“豈況……乎”出現(xiàn)的語言環(huán)境較其他反詰句的語言環(huán)境有所不同,“豈況……乎”的小句前面一般會出現(xiàn)一個已經(jīng)不能接受的情況,“豈況……乎”這個結(jié)構(gòu)中的情況更不能接受,表示更進一步,有遞進這個語義蘊含其中,這是“況”字的語義影響了整句話的語義。這樣的用例共出現(xiàn)2次。
(14)越王曰:“昔堯任舜、禹而天下治,雖有洪水之害,不為人災。變異不及于民,豈況于人君乎?”(勾踐入臣外傳·卷第七)
(15)夫飛鳥在青云之上,尚欲繳微矢以射之,豈況近臥于華池、集于庭廡乎?(勾踐入臣外傳·卷第七)
例(14)是說自然界中各種反常現(xiàn)象都不能傷害百姓,“更何況君主呢”;例(15)是說“飛鳥飛翔的時候尚且可以用小箭射中,更何況在華池邊和庭院中休憩的呢?”兩句的反問語氣都更加強烈。
“豈敢……乎”也是《吳越春秋》中表示反詰語氣的一種句子結(jié)構(gòu)?!案摇痹凇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中解釋為“副詞,用于反問,有‘豈敢的意思”,與“乎”字呼應表示反詰語氣[5]199。這樣的用例共出現(xiàn)3次。
(16)今吾使之歸國奉其宗廟、復其社稷,豈敢有反吾之心乎?(勾踐陰謀外傳·卷第九)
(17)父兄又復請曰:“誠四封之內(nèi),盡吾君子。子報父仇,臣復君隙,豈敢有不盡力者乎?臣請復戰(zhàn),以除君王之宿仇?!保ü篡`伐吳外傳·卷第十)
因為“敢”字的“豈敢”義是從“勇敢”義引申虛化而來的,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豈敢……乎”出現(xiàn)的語言環(huán)境是說話人的地位低于聽話人的地位,或者暗含上下級的關系。例(16)中“豈敢有反吾之心乎?”指的是前面小句中“之”所指代的越王勾踐,“吾”指代的是吳王夫差,此時吳王的地位是高于越王的,所以吳王才說越王“怎么敢有造反的心呢?”例(17)父兄地位低于越王勾踐,是臣與君的關系。以上兩例,無一例外說明“豈敢……乎”“敢……乎”這種反詰語氣的句子出現(xiàn)的語言環(huán)境跟其他副詞與“乎”字呼應的反詰句是不同的。
3. 助動詞+乎
在《吳越春秋》中,還有一種復合形式“得無”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豆艜撟旨尅分薪忉尩溃骸啊锚q‘能也;‘得猶‘可也”。王力先生《古代漢語》中解釋道:“‘乎字……跟‘得無(表示該不會的意思)相呼應的時候,表示一種委婉語氣?!盵6]233我們不妨這樣推測,助動詞“得”與否定詞“無”與“乎”字相呼應,表示一種委婉的反詰語氣。這樣的句子在《吳越春秋》中共有3例。
(18)莫耶曰:“夫神物之化,須人而成,今夫子作劍,得無得其人而后成乎?”(闔閭內(nèi)傳·卷第四)
(19)今大王既囚越君而不行誅,臣謂大王惑之深也。得無夏、殷之患乎?(勾踐入臣外傳·卷第七)
例(18)是莫耶反問干將“該不會是要得到那人的幫助才能成功吧?”例(19)是伍子胥勸諫吳王,既然已經(jīng)囚禁了越王卻不行誅,“該不會產(chǎn)生夏桀、殷商的禍患吧?”
4. 代詞+疑問代詞+乎
在《吳越春秋》中,“奈何……乎”可以表示反詰問語氣?!豆艥h語常用字典》釋“柰”通“奈”,《古書虛字集釋》中解釋:“‘柰猶‘何也;‘柰猶‘奈何也?!庇纱?,我們看出,“奈何……乎”“柰何……乎”皆可以認為是“何……乎”表示反詰語氣。這樣的句例共有2例。
(20)季札賢,壽夢欲立之。季札讓曰:“禮有舊制,奈何廢前王之禮而行父子之私乎?”(吳王壽夢傳·卷第二)
(21)奢知無忌之讒,因諫之曰:“王獨奈何以讒賊小臣而疏骨肉乎?”(王僚使公子光傳·卷第三)
例(20)是季札不想?yún)峭鯄蹓魪U長立賢,所以反問“怎么能前王之禮而只顧及父子之間的私情呢?”例(21)是伍奢對平王諫言“王怎么能因小人之讒言而疏離自己的骨肉呢?”
5. 疑問代詞+副詞+乎
《吳越春秋》中有疑問代詞和副詞搭配后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問的句子,只有1例。
(22)闔閭曰:“昔武王討紂而后殺武庚,周人無怨色。今若斯議,何乃天乎?”(闔閭內(nèi)傳·卷第四)
例(22)是說吳王闔閭反問今天這樣計議,“怎么會違反上天呢?”
6. 疑問代詞+否定詞+乎
《吳越春秋》中有疑問代詞和否定詞搭配后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問的句子,只有1例。
(23)太宰嚭曰:“子胥為人臣,徒欲干君之好、咈君之心以自稱滿,君何不知過乎?”(勾踐陰謀外傳·卷第九)
例(23)太宰嚭用反問語氣來加重伍子胥的不忠,對吳王說“你怎么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呢?”
五、“語氣詞+乎”表示反詰語氣
王力《古代漢語》中說道“‘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語氣)相呼應,表示一種委婉語氣”[6]124?!捌洹弊衷谶@里是句首語氣詞,“乎”字在這里是句尾語氣詞,二者相互呼應表示委婉的反問語氣。這樣的句例在《吳越春秋》中共有3例,占5.88%。
(24)越王對曰:“昔天以越賜吳,吳不受也。今天以吳賜越,其可逆乎?吾請獻勾甬東之地,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內(nèi)傳·卷第五)
(25)今國相,剛勇之人,意者內(nèi)慚至仁之存也,而不御坐,其亦是乎?(勾踐入臣外傳·卷第七)
例(24)是越王反問現(xiàn)在以吳賜越,“難道還能反過來嗎?”例(25)是太宰嚭反問伍子胥不陪坐,“這也是對的嗎?”這兩句都是句首語氣詞“其”與句尾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表示反詰語氣,且語氣較前面討論的反問句更加委婉。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2]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楊伯峻.古漢語虛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1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