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麗
廣州市美術中學
美術生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gòu),基于美術特色高中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及其學生的特殊學情。特別是文言文作為記載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宗教、教育、文化、倫理道德等社會學科知識的語言載體,容納的是先哲們對世界探索與認知的智慧結(jié)晶,從美術生的職業(yè)發(fā)展來說,如果他們學會從文言文中尋找文化之根,有助于他們提高其美術作品的文化底蘊。
一、從哲學文化分析古代詩文
美術生整體的特征是自我意識比較強,較強調(diào)自我的感受,比如經(jīng)常更改校服、佩戴特別發(fā)飾、不守規(guī)則等等?!白杂伞薄白晕摇笔撬麄兯瞥绲?,再加上青春期的身心特點,所以他們時常掙扎在因自由被約束而產(chǎn)生的憤懣中,覺得老師、家長的認識短淺。但是如果引導他們走進歷史長河,在一些能引起共鳴的問題上探討,那么學生收獲的不只是古代哲人對宇宙人生真相的思考和觀點,更會在其思想和行為上有所改變。
比如自由的問題,莊子的《逍遙游》即論及“絕對自由”“相對自由”,這個話題就是哲學上“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命題。結(jié)合文言文中對大鵬鳥與四種人的描述,學生明白了自由是有條件的;同時也明白美術生想特立獨行,想突破現(xiàn)實的條條框框,追求“絕對自由”,這是“形而上”的。但任何一個人,只要是有所憑借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時就必須做些不情愿的事,來獲得“相對自由”,這也是一種“形為心役”。而絕對自由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的,《逍遙游》中的借助風力才能起飛的大鵬鳥得不到,現(xiàn)代生活中“有待”于各種便利條件的我們,更得不到。所以,“形”與“心”是人生中的哲學矛盾。
二、從民俗文化分析古代詩文
從職業(yè)發(fā)展來看,美術生以后就業(yè)大概是設計、繪畫、動畫等方向。無論是環(huán)境設計還是服裝設計,都離不開對本土環(huán)境的了解。對民俗文化了解越多,文化底蘊越厚,其作品就可能更有價值。中國的民俗文化,折射了古代人民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上古時代人們尊神祭鬼,所以有大量關于祭祀的詞語,例如“社”“祖”“年”等。針對美術生擅長畫畫的特長,按照文言文中所提及的內(nèi)容,讓學生去調(diào)查、研究茶、酒、建筑、戲曲、對聯(lián)、謎語、服飾等民俗文化,再以繪畫的的形式將民俗文化表現(xiàn)出來。例如筆者在講授《離騷》前,讓美術生去研究各地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然后以“民俗文化手抄報”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理解。手抄報中的屈原或峨冠博帶,或香草裙帶,或神情悲憤,通過畫作的方式,學生對《離騷》的作者已經(jīng)有了較好的了解,課堂上再以香草美人為切入點講服飾、談寓意,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與文本所傳承的文化就縮短了不少。
1. 飲食文化。比如李白《行路難》的“停杯投箸不能食”。“箸”,課文解釋為“筷子”,那為何李白不說“停筷”?這就牽涉飲食文化?!墩f文解字》:“箸,飯欹也。從竹,者聲。”可見,最初的筷子是用竹子做成的。而“箸”與“住”同音,寓意與愉快進餐的氛圍不太切合,到了宋代改成了“筷”,寓意快樂。李白在《行路難》中用“箸”,取義其諧音意:停止不前。飲食文化中的筷子文化在今天也時有看到,比如餐桌的公筷文化與禮儀,女孩出嫁時攜帶筷子的習俗等。
2. 服飾文化。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江州司馬青衫濕”的“青衫”在文中解釋為低級官員,衣服與官職有何關系?這就涉及古代官員服飾問題,古代官員的品級與其服裝的顏色、質(zhì)地、配飾是一一對應的。比如三品以上穿紫色,八品、九品穿青色。
3. 器皿文化。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的“符”?,F(xiàn)在常說的“符合”即從古代的“合符”這一軍事術語發(fā)展來。
4. 禮儀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義之邦。比如《鴻門宴》中的座次安排的禮儀:“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彼麄兊淖误w現(xiàn)了與會人物身份的尊卑,宴會中東向最尊,其次是南向、北向、西向。還有“南面而事之”“虛左以待”“箕踞以罵”等都包含了古代禮儀文化。
[注: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guī)劃一般項目《美術類特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課題編號:2014YQJK015)的研究成果之一。有刪改。]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