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夏黎
(蘭州市第三十六中學 甘肅蘭州 730030)
古詩詞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歷史悠久,作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傳統(tǒng)文學樣式,古詩詞有著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寶貴的教育資源。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既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符合小學生古詩詞教學的特點?!罢Z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1]將古詩詞引入情境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自主探求,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因而對于古詩詞有了自己的閱讀體驗,這就達到了小學階段對于古詩詞“熟讀成誦,不求甚解”的基本要求。
小學生在觀察事物時,一般關(guān)注自己感興趣或者生動有趣的事物,這一點在低年級的學生身上體現(xiàn)地尤為明顯。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的認知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古詩詞課堂上得生動又取。在相應的環(huán)境內(nèi),實現(xiàn)所有孩子潛能的自由發(fā)展。[2]教師利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音畫、借助場景表演的方式再現(xiàn)古詩詞的詩情畫意,學生在最佳狀態(tài)下學習效果更明顯。
筆者結(jié)合自己在蘭州市某小學任教期間的教學實踐,現(xiàn)在就情景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古詩課堂的構(gòu)建談幾點思考與做法,權(quán)且拋磚引玉。
一、利用實物展示情境
語文教學必須從感性認識入手,有助于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課堂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觀察和感知。直觀展示包括實物展示、實物投影、實踐操作輔助方式。如在講授《畫楊桃》這節(jié)課時,當我講到那些嘲笑“我”的同學們因為不知道從不同角度看事物會有不同效果這個道理,我拿出一個楊桃實物,叫坐在不同位置的孩子分別說一說:“你親眼看到的楊桃是什么樣子的”。孩子們眾說紛紜,并且每個孩子看到的形狀都不一樣。于是,通過楊桃實物他們懂得了:的確從不同位置看楊桃是不一樣的,因而理解了課文中的孩子們之所以會嘲笑“我”,是因為他們并不知道這個道理。這樣的展示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文中的情境之中,加深對課文的印象,而且對于學生對課文主旨和中心的把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有一些說明文,比如《游子吟》,對于孩子們并不熟悉的事物,利用實物投影或者繪畫輔助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二、在閱讀中想象情境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在引導朗讀時帶著學生進入情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感。朗讀被認為是貫串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語文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從創(chuàng)設的不同情境中受到熏陶和啟發(fā)。學習古詩時,我們應當對孩子提高朗誦的要求,要注意停頓、韻律,指導學生隨著作者心情的變化去感受課文,學著用不同的語氣去朗讀課文。語氣讀準確了,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老師營造的課堂情境,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從而有更深的感悟和體會。通過誦讀,學生不斷調(diào)動自己的表象積蓄,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在腦海中設計出作者所表述的情景。通過老師適當?shù)奶崾救フ{(diào)整朗讀的節(jié)奏、情感,使抽象概括的詞語變成具體的語言形象,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作者情感有更準確的把握。
三、聯(lián)系生活再現(xiàn)情境
語文是生活之源。小學生雖然對當代社會生活有所認識和了解,但他們的生活閱歷并不豐富。聯(lián)系生活再現(xiàn)情境,就是把學生的生活和作品中描述的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起來,打開孩子們生活的寶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在講到《望洞庭》這首詩時,學生并不理解“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這兩句詩中“鏡未磨”的意思。于是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鏡子的樣子。讓他們知道生活中的鏡子因為很光滑,所以可以照出事物的樣子。而詩句中的鏡子指古代的銅鏡,需要打磨才能夠變得光滑和明亮,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地像一面未磨的鏡子,朦朧中帶著一種寧靜、柔和的美。通過孩子特有的生活體驗,將詩句帶入常見的生活情境之中,讓學生誦讀、感悟,體會作者平和的心境和廣闊的情懷。例如古詩《送元二使安西》,為了讓孩子們理解送朋友去邊塞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先是讓孩子們觀察地圖,了解元二將要出使的安西在哪里,離中原有多遠,環(huán)境怎么樣。聯(lián)系生活對比邊塞和“渭城朝雨浥輕塵”的中原風光的不同,想象元二即將面對怎樣不堪的生活,因此就能體會作者此時不舍和擔憂的心情。詩人王維清楚地了解戰(zhàn)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著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著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
四、利用多媒體渲染情境
詩的意境是指詩所蘊含的情調(diào)和境界。詩的意境需要用心去體會。詩人將自己最為豐富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凝練的故事作品中,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多媒體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讓學生用誦讀、想象、感悟等方法去欣賞古詩的意境之美。
比如講授《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課,為了讓學生理解“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句詩中的“煙花三月”,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并且配合滾動播放一系列展現(xiàn)江南風光的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思考,為什么是“煙花三月”,在音樂與畫面的雙重刺激下,孩子們展開想象體會著三月江南的盛景:“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jié)。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江面上水汽蒸騰、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lián)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羨。
五、角色扮演表現(xiàn)生活情境
為了使課文情境真實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我會在古詩詞教學中讓學生扮演角色。這種方式比分角色朗讀更深入,更能很快地將學生引入課文情境。比如《贈汪倫》這首古詩,我在課堂導入時播放歌曲《送別》,并讓兩名學生表演送別的場景,隨著音樂的代入,孩子們了解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因此我的導入也變得自然起來。恰當?shù)慕巧硌菁瓤梢园l(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孩子變成課文中的某個角色,讓孩子站在角色的立場去思考、去體驗。
“情境教學”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樂的一種手段,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貼近師生情感交流,加強學生與課堂之間的互動,對學生進行完整的人格教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r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4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