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杰+張瑤+翟秀華
(蘭陵縣大仲村鎮(zhèn)中心小學 山東蘭陵 277718)
高效課堂教學是在傳統(tǒng)教學中汲取養(yǎng)分,去其槽粕生成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對不同教學方式的重組或整合,衍生出具有新穎性﹑實用性的教學策略。 其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結合我們學習新課標和課題組總結的經(jīng)驗,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服務者,具有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導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nèi)容、進程﹑結果和質(zhì)量,起引導﹑規(guī)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行為或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施以影響,提高教學的效率,從而促進學生學習進步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師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主習慣:
1.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策略直接影響一節(jié)課是不是高效,因此,教師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師主體的教學觀念 本人在教學小學語文第十冊<<古詩兩首>>第一課時時,我滿懷心情看到活潑可愛的學生面帶笑意,此時學生比平時顯得更有精神,我身處此境,以溫和的語言引導:同學們,你們喜歡背誦古詩嗎?誰能把以前學過的古詩背一背我們聽一聽好嗎?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師生之間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繼而進入境界,激起了學生如饑似渴的強烈的求知欲。[1]
2.深入鉆研教材,提高課堂效率。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是教師積累知識和業(yè)務水平提高的過程,提高備課的實效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要想上好每一節(jié)課首先要鉆研教材,對教材做到懂﹑透﹑幻。教師備課時要掌握課程的性質(zhì)、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nèi)容標準等;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熟練理解教材的組織結構﹑重點難點。[2]
3.應用靈活教學策略,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當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內(nèi)容、目標要求、學生學情、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靈活選擇,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這樣看來,課堂尤為重要;這樣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1)創(chuàng)設寬松氛圍,激勵自主創(chuàng)新。心理學認為,寬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知識的生成。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探索知識,把精力集中到要學習的內(nèi)容上來,為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如教學小學語文<<草原>>一文時,教師激發(fā)學生興趣:同學們,你們看到過草原嗎?接著播放關于草原的教學圖片,讓學生欣賞并設計以下問題:1、草原上有哪些景物?2、你能描述草原的景物嗎?3、看完上面關于草原的圖片后你有什么體會?然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積極動口、主動思考,從而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培養(yǎng)了主動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
(2)加強合作學習,提高課堂高效。小組學習的討論不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是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真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設計怎樣的問題成了合作學習的關鍵。討論的問題必須是高質(zhì)量的,有探究價值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知識無疑比教師講解獲得的知識印象更深刻,從而為高效課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如學習生詞要求讀準字音,教師可這樣提示:A、認清聲母;B、辨別韻母;C、讀準聲調(diào);D、是不是形聲字。細讀要求逐段進行理解性默讀或朗讀,理清思路,掌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拓展課堂練習,提高課堂效率。每節(jié)課結束,設計一些有針對性、鞏固性的課堂練習時非常必要的。好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以強化和鞏固,而且一些拓展性的練習可以使學生所學的課內(nèi)知識更加豐富,充實。設計合理巧妙的練習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練習是課堂高效的保證。
總之,要使一節(jié)課的效率達到最高,教師必須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提高備課的實效,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加強師生間的合作教學,使課堂教學變?yōu)殚_放的、雙向的、多渠道的信息傳遞與交換的過程。
二、學生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自我教育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這個主體的思想狀態(tài)、情緒變動都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是否達到高效的這一目標的關鍵因素。但讓學生處于一個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就是把學生置于一個愉快、積極地學習環(huán)境中去。 學生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1.恰當引導,培養(yǎng)自主。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 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之一。如在低年級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的同時,學生能同伴互學與自學相結合,潛移默化的形成自主學習習慣。
2.選擇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重視學生的學習策略,就是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和能動作用。學生的學習策略是造成其學習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要考慮到他們學習策略的差異。學生的學習策略對課堂高效有重要的影響。[3]
3.重視正確引導,培養(yǎng)自主能力。學生的能力包括觀察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閱讀能力、 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才能達到最高。 <<最新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修訂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高效課堂教學策略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手都要抓,兩手都不能松”。教師在教學中結合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只有學生認識高效課堂、掌握教學策略,學生學習的主體也要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思想狀態(tài)、情緒變動。只有學生與教師的密切配合,才能奏出精彩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楊秀治:《教育學》。
[2]李明新: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再思考。
[3]鐘春: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