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梅
《為人民服務》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三單元的一篇精講課文。本文是毛澤東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當時,抗日戰(zhàn)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毛澤東針對這一情況,講述為人民服務的道理,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團結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這篇演講稿,屬論說文范疇。文章論點鮮明,論述縝密,層層深入。語言通俗、自然、樸實。
小學課文以記敘文為主,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議論文。萬事開頭難。學生學起來自然難度大。加之課文內容又遠離學生的生活,政治色彩濃烈,學生理解起來更是難上加難。采用怎樣的教法,突破難點,是完成本課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變換教法,降低了學習難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引導學生質疑解疑,領悟論述的縝密
課文第二自然段,共有四句話,緊緊圍繞樹立“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展開。教學時,我抓住本段首句“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睆囊龑W生質疑入手。我問學生:“讀了這句話,你想問什么?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很快舉手提問質疑,有的問:“那死的意義有哪些?”有的問“死的意義有什么不同?”我順勢利導,讓學生再下一句找答案,自然而然進入第二句的學習。
學生讀了第二句,了解了死的意義用兩種:一種是重于泰山,一種是輕于鴻毛。這時,我又引導孩子依據這一句開始發(fā)問,學生說:“那怎樣的死是比泰山還重,怎樣的死是比鴻毛還輕呢?”同樣,學生在第三句中找到答案。
就這樣,我讓學生針對句子質疑,在下一句找到答案,接著引導學生依據答案再質疑,再從下一句找答案,依次進行下去。學生在不斷地質疑、解疑、再質疑、再解疑中體會到了議論文的表達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句句遞進的特點。
學習第三段時,我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仿學第二段。學生將一種學法當堂進行了運用,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收效顯著。
二、引導學生聯(lián)系舊知,理解生僻的新詞
文中第二段出現了“法西斯”這個詞,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個陌生的新詞。如果教師講解,學生也只是對這個詞有了理性的認識,對學生讀懂課文幫助不大。教學時,筆者引領全班同學回憶五年級時學過的課文《火燒圓明園》,說一說這篇課文中的英法侵略者給了我們怎樣的印象。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舉手,送給侵略者們一串串詞兒:兇殘、粗暴、殘忍、野蠻、貪婪……同學們說夠說完,而后,我告訴他們,這就是法西斯的形象。針對本文,學生只要了解到這一點也就夠了,就完全理解句子所表達的意思了。
面對這么一個給孩子們怎么講都似乎講不透的生詞“法西斯”,我通過引導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將其形象化、感性化了。這樣的教法,不但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化難為易,而且學生對這一個詞語理解更準確、更深刻了。
三、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深化課文內涵
毛澤東當時提出的“為人民服務”,是為了號召全黨向張思德同志學習。隨著時代發(fā)展,可以說又有了新的注解詮釋。教學時,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應該適時適度地進行拓展延伸,以體現更為廣泛,更為現實的“為人民服務”的含義。
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為人民服務”,挖掘“為人民服務”的新內涵,新領域,我準備了一組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為人民服務的楷模的照片或事跡圖片,有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雷鋒、焦裕祿、任長霞,也有本地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鄉(xiāng)鎮(zhèn)書記郭孝義,最后我讓學生把目光聚焦到身邊的校長、老師身上,讓學生在老師的描述中感受他們?yōu)槊穹盏木?。同時,教育學
。生從小種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種子,長大后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這段教學設計可以說是對文本內容的補充,既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將文本與生活進行融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領悟。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教學課文重點難點時,只要我們結合學情,注重教法設計,降低學習難度,優(yōu)化學習環(huán)節(jié),就能打造出彰顯個性的高效課堂,在師生的和諧互動中,實現教與學的共贏。
編輯 張曉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