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校以為社會輸送優(yōu)秀的技術型人才為目標,中職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和自我行為約束能力對社會生產力有重大的影響。本文由理論結合實踐經驗,針對中職學生的普遍的特性以及中職德育的現(xiàn)狀,結合武術教學的特點,闡述武術教學促進中職學生德育發(fā)展的特殊作用。
關鍵詞:武術教學 武德武禮 德育
一、中職學生德育的重要性及現(xiàn)狀分析
(一)德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進與維護心理健康、建立正確的三觀。通過學生積極的心理和行為活動,把德育的內涵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個體內在的修養(yǎng)和品格。
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使他們成為具有社會公德、良好的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是中國學校德育的基本任務和落腳點。同時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不斷提高他們的社會覺悟,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優(yōu)秀的建設人才。
(二)中職學生德育現(xiàn)狀
中職學校以技能教學、能力培養(yǎng)為主體,為社會各界輸送優(yōu)秀的技術型應用人才為目標。中職學生畢業(yè)后將走上技術崗位,他們的道德認知水平和自我行為約束能力對社會生產力有重大的影響。因此,中職學生的德育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目前中職德育存在一系列的待解決問題,主要是中職學校對文化課程教學較為欠缺,校園管理普遍較為寬松;中職生的年齡普遍尚小,多為未成年人,缺乏明辨是非的意識和能力,容易遭受負能量的影響;中職德育多以空乏的理論灌輸式教學為主,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功能;甚至有部分中職學校忽視和放棄德育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放松對學生的管理與要求,放任學生自暴自棄,隨其發(fā)展。
(三)武術教學在中職學校開展的必要性
武術運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技藝的積累。在校園開展武術教學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同時給中華武術融入新的力量和文化,促進中華武術不斷的完善,緊跟時代變化,發(fā)揚光大。
武術對中國人影響很深,多數中國人都有一個武術夢,尤其是青少年群體。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職生普遍文化課較差,對理論學習興趣低迷。單一純粹的德育理論教學對中職生的影響是極其微小的。武術教學的開展對中職生德育發(fā)展有特殊有效的作用,武術本身的魅力吸引中職學生能認真投入到武術學習中,在學習技術動作的同時遵守武德武禮規(guī)范,對其德育發(fā)展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武術教學的德育功能
(一)武德武禮教育是武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術運動因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影響,向來要求習武者內外兼修,講究以德服人。無形之中,大家形成了一種“習武先習德”的心理認同,而武德至始至終都是中華武術對練習者的核心要求,因此武德教育也應成為現(xiàn)代武術教學的重要部分,武德教育也是武術運動教學區(qū)分于其它體育運動項目教學的關鍵所在。在現(xiàn)代武術教學中,不能只注重技能的教學,對于武德武禮的要求必須嚴格,力求對學生的行為和品德起到積極的影響??梢哉f,武德武禮的規(guī)范正是武術教學促進學生德育發(fā)展發(fā)揮作用的核心。
(二)武德武禮的內容與價值
武德,是指武術練習者應具備的道德規(guī)范及其在武術活動、日?;顒又兴鶓械牡赖缕焚|及內在情操,也是武術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播發(fā)展的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遺產。傳統(tǒng)武德包括:仁、義、禮、信、勇。
武禮,即武術活動中講究的禮儀,是指武術練習者共同約定與遵守的道德行為準則,也是體現(xiàn)習武之人講究文明禮貌重要方式。在武術運動的歷史傳播過程中起著深遠的作用。
武德是武術運動的重要內涵,武禮是武術文化內涵的重要表現(xiàn)方式,二者形神兼?zhèn)洌隙橐?。因此,武德與武禮的關系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三)武德武禮與德育發(fā)展的關系
德育活動主要是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等方面進行發(fā)展和完善。武德武禮的內容與德育發(fā)展內容具有一致性,能做到相輔相成。
1.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師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對學生的思想、觀點和立場施加影響,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武德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仁、義、禮、智、信。武德武禮要求習武者熱愛祖國、文明有禮、團結誠信。這些行為準則要求完全符合我國發(fā)展和諧社會的要求。長期在武術課堂中的自我約束和接受武德武禮規(guī)范,對學生的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有益。
2.道德修養(yǎng)
道德修養(yǎng)是指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一定的道德理想,從而對自身的品德進行錘煉和提升的活動,是個人在道德素養(yǎng)上的自我升華,以及由此達到的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一種自我要求、自我約束和自我提高的過程。
科學實驗證明:通過21天的堅持可以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通過90天的堅持重復會使其成為一個穩(wěn)定的習慣。因此,在中職學生的武術課堂上對他們實施武德熏陶和武禮教育,通過長時間的武術學習,可有助于中職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其道德水平,促進德育的發(fā)展。
3.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于現(xiàn)行法律和法規(guī)的認知、理解及態(tài)度的概括。法律意識是一種思想觀念,個人的法律意識對其是否能遵紀守法至關重要。因此,提高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使中職學生提高自我的保護意識和能力。
武術本身具有攻擊性,武術是“劍”,武德便是“鞘”,學習武術必須提高法律意識,明確可為與不可為的界限。武術教學中,武德武禮的規(guī)范使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都有所提高,對規(guī)章制度有敬畏心,并能自覺遵守。因小見大,在長期的武術教學中能自覺學習和維護武德武禮行為規(guī)范的學生,對法律、法規(guī)也能做到自覺遵守。
4.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xù)的、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健康是指人內心的情感因素、認知態(tài)度和人格能協(xié)調統(tǒng)一,并適應社會,能與他人、社會、環(huán)境和諧相處。
由于武術訓練的過程十分的艱苦,因此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武術的內外兼修使得學生能夠學會包容與謙和,面對競爭時,能坦然面對勝負,做到公平競爭。從而維持平和、積極、陽光的心理狀態(tài)。
三、中職學校武術教學中武德武禮的實施
武術以武德武禮約束習練者。每次的學習與訓練皆以“禮”始,以“禮”終。武術課堂的禮儀規(guī)范包括:武術技術課禮儀和武術理論課禮儀。武術課堂是一個嚴肅認真的教育活動平臺,師生需用武術課堂規(guī)范的禮儀去約束自身的言行舉止,須做到言行有禮的標準。
(一)技術課教學禮儀
開始及準備部分行為規(guī)范:上課鈴響時,班長或值日生應迅速集合整隊,清點班級人數完畢后,應向老師或者教練報告,師生須行“抱拳禮”。老師向學生問:“同學們好!”的同時,行“抱拳禮”。學生在回答“老師好!”的同時,也行“抱拳禮”。然后落手立正。禮畢,上課開始。上課時如遇學生遲到,遲到的學生應面向教師行鞠躬禮并:“報告!”,等待老師同意后,方可跑步回到隊尾。
基本部分行為規(guī)范:抱拳禮、持械禮、遞械禮、鞠躬禮等武術禮儀規(guī)范動作須參照中國武術協(xié)會的武術禮節(jié)進行操作。如遇學生因事,暫需離開時,學生應先舉手示意,待授課教師允許后,學生方可出列,先向授課教師行鞠躬禮,再說明原因,經教師同意后方可離開課堂。學生回到教學課堂時,應走到教師的斜前方,面對教師先行鞠躬禮,并叫:“報告!”,等待老師同意后,方可跑步入列,再進行訓練。
結束部分行為規(guī)范:教師喊:“集合!”所有學生應快速集合并認真聆聽老師的點評,聽從老師的口令,認真做身體放松練習。下課時,老師向學生說:“同學們再見!”,學生在答“老師再見!”的同時,互行“抱拳禮”;等待老師先落手站立后,學生再落手立正即可。禮畢,師生下課。
(二)理論課教學禮儀
當老師走向講臺時,班長應嚴肅地發(fā)口令:“起立,敬禮!”學生起立行“鞠躬禮”。老師視學生已端正行禮完畢后,亦行“鞠躬禮”,以作答謝。班長發(fā)口令:“坐下!”學生就坐,開始授課。
下課時,老師說:“下課!”班長發(fā)口令:“起立,敬禮!”學生須起立行“鞠躬禮”。老師視學生都已行禮端正后,亦行“鞠躬禮”,以作回謝。禮畢,下課!
(三)武德學習
中國武術協(xié)會官方已規(guī)范并出臺一套完整的武術禮儀規(guī)范,因此,僅知道武德武禮的表面意義和單一的“抱拳禮”是不夠的。教師應該積極引導中職學生全面地弄清與掌握武德武禮的真正內涵,嚴肅認真地實施武禮規(guī)范,同時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要將武德武禮的行為準則和真正內涵作為自己的規(guī)范要求。
四、現(xiàn)代武術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一)取精華去糟粕
武術的技術動作在不斷的改良和發(fā)展,同時,武德武禮也需要不斷的去成納新。在武德的發(fā)展史漫長,武德在形成過程中難免受到傳統(tǒng)社會階級的影響,亦有一些傳統(tǒng)封建的糟粕存在。在現(xiàn)代武術教學中要注意科學的去分辨精華和主旨所在。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理念,發(fā)揚武德武禮的優(yōu)秀文化,摒棄封建迷信的舊規(guī)。校園里的武術教學不能存在門派爭斗和傳統(tǒng)師徒關系,尊重師長是優(yōu)良傳統(tǒng),但過分的師尊徒卑是封建社會遺留的不良思想,應當摒棄。
(二)符合新課改理念
中國的學校教育在不斷的進步和發(fā)展,新課改的主要理念便是,為了一切學生的發(fā)展。在武術教學中亦要做到如此,以每個學生的個人現(xiàn)狀有區(qū)別的對待,在基本功法練習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發(fā)展不同的項目。在武德武禮的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尊重同學,正確的認識自己,明白人各有所長。從而每個學生都能從武術練習中獲得益處,提高自身道德素質,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利莉.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現(xiàn)狀及實效性對策研究[D].廣州大學,2016.
[2]羅素麗.淺談當前中職生德育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4,(18):361.
[3]孫愛軍.論當前中職生德育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D].魯東大學,2013.
[4]陳陽光.探析武德教育的價值定位[J].搏擊(武術科學),2010,(05):25-26.
[5]孫陽 武德對大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6]張煜. 武德的發(fā)展與演變[D].北京體育大學,2008.
[7]羅強. 武術教學貫徹武德教育方法研究[J]. 今日科苑,2008,(10):263.
[8]郭金明. 師范院校武術教學中的武德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
張功煌(1988.10—),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廣州市司法職業(yè)學校安保教學部,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