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煒
【摘要】在眾聲喧嘩的輿論格局中,專業(yè)報如何找準“重心”,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唱響主旋律,發(fā)出“時代強音”,直接關系到報紙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生命力。就勇于發(fā)聲、適時發(fā)聲、善于發(fā)聲三個維度而言,專業(yè)報評論需要堅持的讀者導向、專業(yè)導向、問題導向,評論者應該培養(yǎng)理論思維、過程思維、建設思維,以及評論應該倡導語言藝術,力求探尋做好專業(yè)報評論的規(guī)律和路徑所在。
【關鍵詞】專業(yè)報,評論員,核心競爭力
社會轉型期的網(wǎng)絡輿論空間,評論呈遍地開花之勢,各種觀念碰撞激蕩、真?zhèn)坞y辨。越是眾聲喧嘩,人們越是希望聽到有深度的意見性信息。“傳統(tǒng)媒體的專業(yè)性、嚴謹性與公信度,為公眾從紛繁蕪雜的信息、觀點中,提供和篩選各種有價值的觀點?!盵1]這對具有傳統(tǒng)媒體典型特征的專業(yè)報帶來了挑戰(zhàn),也為其提供了充分發(fā)揮功能和作用的發(fā)展空間。思想就是力量,思想就是話語權。如果不能與時俱進,直面回應社會關切,勇于發(fā)聲、適時發(fā)聲、善于發(fā)聲,專業(yè)報的核心競爭力必然大打折扣。這迫切需要專業(yè)報高舉旗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利用自身與所在行業(yè)更為接近的資源優(yōu)勢,從專業(yè)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發(fā)揮重要“喉舌”功能,唱響主旋律,發(fā)出“時代強音”。
一、因勢而謀——直面社會關切,勇于發(fā)聲
美國新聞學者雷蒙德·鮑爾說過:新聞報道內容的差別化競爭是報紙勝出的重要手段。在紙媒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天,專業(yè)報立足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始終從專業(yè)的角度審視讀者關心的問題、回答讀者的疑慮,以深入、準確的理解認識,專業(yè)權威的分析評論,為讀者提供有效的意見信息供給,從而起到指引方向、澄清認識、凝聚共識的作用。
2013年3月,《人民日報》評論版問世兩個月后,《中國組織人事報》“本報評論員文章”也悄然誕生了。一批有深度、有影響的評論員文章,以每年50余篇的頻率源源流出,承載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組織人事制度鼓與呼的使命擔當。這些評論普遍議題重大,既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廣大群眾普遍關注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對組織人事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的深入剖析,讓讀者在第一時間獲取權威的信息解讀、具有啟發(fā)意義的思想觀點、有指導性的方法論指南,《中國組織人事報》評論員文章的引導力、影響力也得到充分彰顯。
(一)讀者導向
報紙的競爭,說到底是讀者的競爭,報紙的影響力,在于最大限度地爭取讀者。專業(yè)報要發(fā)展壯大下去,首要的是解決好“給誰看”的問題。《中國組織人事報》的讀者,大都是組織人事干部,其中不乏各級領導干部,有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和政策水平。讀者的專業(yè)屬性,決定了他們希望看到比綜合類媒體更具專業(yè)性的指導、更為具體深入的評論文章。十八大以來,著眼于“啃硬骨頭”的各項政策紛紛出臺,面廣量大,相對集中。如何準確理解政策及其深遠影響,并在思路和方法上得到啟發(fā)、指導,是讀者迫切需要的?!吨袊M織人事報》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及時推出一系列評論,理性化的引導、專業(yè)化的闡釋、通俗化的“翻譯”,為廣大組織人事干部提供了權威的政策導引、專業(yè)的方法論指南、具有借鑒意義的實踐探究,形成強勁的輿論引導力,為政策落實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專業(yè)導向
專業(yè)報面對的讀者屬于特定的領域,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其評論的走向,也應立足自身定位,在思考方向、寫作視角、語言表達上趨于專業(yè)性,才能在讀者中引起思想和行為的共鳴效應,把道理落實到他們心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币粫r間,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評論占據(jù)了各大媒體的顯要位置,成了共性話題?!吨袊M織人事報》從中央要求和干部期待的結合點出發(fā),組織策劃了《不嚴無以讓群眾信任》《認真了就不難》《緊箍咒不能松》《為嚴管者撐腰壯膽》《珍惜“高看一眼”不怕“多看一眼”》《絕不能“不痛不癢”》系列評論,從不同需求導向對從嚴治吏的目的、意義、目標、要求,多維度全方位解讀剖析,在讀者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起到了先行引導的作用。對共性話題進行專業(yè)化思考、差異化處理,秉承“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理念,無疑是提高專業(yè)報評論思想深度的一把“金鑰匙”。
(三)問題導向
在評論中,問題總是扮演著關鍵角色,如果不懂得抱著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寫出的評論一定是蒼白無力的。如2014年2月10日《莫把選人當“選秀”》一文,作者通過近年來干部競爭性選拔中出現(xiàn)的問題,形象生動地畫出了五幅問題“標準像”,為后續(xù)精準分析、提供建議設好了“靶子”。可以說,每一篇評論開篇的首要任務,都是從對存在問題進行系統(tǒng)梳理開始的,找不準問題畫不準像,評論的針對性自然不強。其次,需要辯證分析問題?!拔覀兯幍氖澜缇褪且粋€問題世界。從矛盾的運動規(guī)律看,所謂發(fā)展,就是解決舊矛盾、同時又帶來新矛盾的過程,但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也正是發(fā)展的意義所在?!盵2]在承認問題復雜性的基礎上,運用辯證思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表及里找出問題實質,是形成共識的基礎。此外,要吃透“上情”和“下情”,掌握基層的實際、群眾的呼聲和現(xiàn)實的問題,寫出的評論才能幫助讀者走出破解問題的困擾和羈絆,讓讀者看到希望,增強信心。
二、應勢而動——引導理性思考,適時發(fā)聲
評論的專業(yè)特色固然重要,但離開理性思考的特色卻不足稱道。如今,為追求眼球效應、抓搶讀者,一些評論一味求新、觀點一味求快,往往在沒有搞清新聞事實或政策精神還未完全吃透的情況下,搶先發(fā)聲。不負責任的觀點常常遮蔽了事情的本質,不僅于事無補,還會掀起情緒化的浪潮,讓媒體自身也遭到貶損。
行業(yè)報的評論能夠倚仗和信賴的,是在對專業(yè)領域進行長久鉆研和思考后,運用理性思維進行的價值判斷和專業(yè)判斷。這種思維,是對社會生活理性信息的一種內化活動。新聞所傳遞的任何理性信息,都是通過思維這個認識中介來進行感知的。多角度運用理論思維、過程思維、建設思維,能使評論呈現(xiàn)出嚴謹?shù)倪壿嬐评?、辯證的客觀分析、前瞻的方法論指引,從而在行業(yè)特色和大眾關注之間找到“結合點”,抓住這些“點”去做文章,會不斷提升評論的“發(fā)聲”質量,這是行業(yè)報突出自身優(yōu)勢,在評論競爭中的取勝之道。
(一)理論思維
評論離不開理論,離開了理論的評論會患上“軟骨癥”,缺乏穿透力?!袄碚撍季S是科學的理性思維、辯證思維,是相對于感性經驗而言的抽象思維、概念思維,是理論觀點與思維方式的有機統(tǒng)一?!盵3]恩格斯有個著名判斷:“沒有理論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實還聯(lián)系不起來,或者連兩者之間所存在的聯(lián)系都無法了解?!钡拇_,缺乏理論思維,理性思考的方法就很難掌握。而評論所要做的恰恰是將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性層面,繼而對具體的現(xiàn)象進行抽象化提煉,把片面的、局部的結論延伸到全局和整體。這種螺旋式的上升,沒有理論思維的支撐是無法表達到位的。理論思維的養(yǎng)成是個慢功夫,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訓練,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循環(huán)往復,久久為功,才能最終成為評論者自身思維有機體的一部分。
(二)過程思維
過程思維,通俗地講就是以聯(lián)系、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待世界,即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用發(fā)展的眼光分析問題。將問題放在一定的背景下去透視,放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去剖析,就會認識到,任何問題不可能立竿見影地做到藥到病除,發(fā)展需要長期的過程,問題解決同樣也需要過程。如2014年6月20日《讓潛規(guī)則失去市場》一文,講作風整改過程中,“四風”喬裝打扮、變明為暗,披上“隱身衣”的問題突出。運用過程思維來分析,就會意識到寄望通過一次活動就克服頑疾,顯然不現(xiàn)實。文章由此提出,反“四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需要以“釘釘子”精神扭住“四風”“隱身”問題不放,持續(xù)用力、鍥而不舍。評論中多點過程思維,“不論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還是于紛繁復雜中抓關鍵,或者是順勢而為促改革,都應讓辯證思維更多地融入文本之中,讓評論呈現(xiàn)獨到的觀察視角、專業(yè)深刻的見解、嚴謹?shù)倪壿嬐评?、富有建設性和理性的解析”[4]。談問題與國情對接、跟現(xiàn)實對表,既看到矛盾,也看到解決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絕不能讓人感到一團漆黑,不可救藥。
(三)建設思維
快速發(fā)展的轉型期,矛盾問題層出不窮,“該不該”的判斷多,“能不能”的探尋少;“吐槽”的聲音多,建設性的意見少。毛澤東說過,“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睆拿艿倪\動規(guī)律看,所謂發(fā)展,就是解決舊矛盾、同時又帶來新矛盾的過程。出現(xiàn)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隔靴搔癢,沒有實質的建設性意見。專業(yè)報肩負著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職責和使命,不是局外人、旁觀者,以建設者的姿態(tài)服務和引領社會是應有的責任擔當。從政環(huán)境系列評論動筆前,我們一方面要廣泛研究問題,另一方面要多層面聽取地方同志、專家及群眾意見,最終從《每一朵“雪花”都有責任》《制度是最好的守望者》《用人導向是定盤星》《最重要的環(huán)境在領導》四個維度,為營造良好從政環(huán)境提供了可供參考借鑒的思想和建議,獲得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組織人事部門的一致好評。建設思維要求評論者始終站在建設者的角度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以有利于社會發(fā)展進步為己任,努力尋求產生積極作用的方法論指南,發(fā)揮應有的“建設性”作用。
三、順勢而為——凝聚社會共識,善于發(fā)聲
報紙是靠語言文字傳遞信息的,語言運用的優(yōu)劣直接關乎報紙的可讀性。有人說,評論“賣”的是觀點,觀點吸引人最重要。其實,古往今來,任何一篇精品文章,都是通過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來完成創(chuàng)作的。評論更是如此,即使我們對論點、論據(jù)、論證了然于胸,仍需要解決怎么說讀者才愛看的問題。
語言不是蜜,但能黏住一切。作為一種說理藝術,評論語言運用的好壞程度、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宣傳效果和報紙的影響力。專業(yè)報肩負著宣傳黨的主張、通達社情民意的重要職責,必須在改進文風上先試先行、技高一籌,才能使讀者感到親切、熟悉、樂意接受。
(一)平和溝通
在一些人看來,專業(yè)報是辦給專業(yè)人士看的,文件語氣、書面用語沒什么不合適。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如果一篇評論“要”字滿篇,充斥灌輸性字眼,會和讀者之間自然豎起一堵墻,又怎會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呢?首先,對于評論者而言,清晰的角色定位是第一位的。評論者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者,是和讀者平等的作者,不是黨政領導、政策的制定者、讀者的上級,一味高高在上,拿大話、套話“教育”人,讀者當然不會買賬。其次,不同的文化圈有不同的語言方式,論述簡單、過直過細、呆板生硬的評論,不僅會讓讀者覺得對自己缺乏尊重,讀這樣的文字還會產生思想惰性。從讀者角度思考問題,站在黨的立場上闡釋,做到觀點有理論來源,論據(jù)有實踐依據(jù),論證符合邏輯規(guī)律,語言符合文化范式,才會讓讀者有親和感。
(二)語言鮮活
作家孫犁說:“從事寫作的人,應當像追求真理一樣追求語言?!闭\然,讀者看評論,觀點道理固然重要,但文筆精到雋永、生動有趣的評論卻更招人喜歡。專業(yè)報評論,思想疏導、解讀政策者居多,語言準確精練是第一位的要求,能一個詞說清楚的意思不用兩個詞,九成的東西不能說成十成,材料數(shù)據(jù)引用也需細心推敲、反復核實。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大眾化語言,也是讀者喜聞樂見的。比如通俗易懂的群眾口語,生動活潑的歇后語,還有微時代的“微語言”,都可以深入淺出地把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生動。在有限的篇幅內,善用經典古語、名言警句以理服人,也能使評論多些文化氣息。當然,恰當?shù)谋扔?、排比等修辭手段的運用,幽默詼諧的表達方式,會使評論具有高雅的特性和現(xiàn)實穿透力,給讀者意味深長的啟迪。積累鮮活語言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隨時儲備那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以備用時之需。
(三)信息豐富
“信息含量是指對傳播接受者‘不確定性的消除程度的多少和大小,它是構成信息價值的最基本條件?!盵5]《中國組織人事報》評論涉及的內容政治性、政策性強,理性色彩濃厚,內容相對比較抽象。提供豐富的信息,往往能夠消除受眾原有認識中的不確定性,滿足其內在需求。選派第一書記,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大抓基層,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神的有力舉措。如何做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基層渴望得到及時的指導幫助?!吨袊M織人事報》組織力量,及時推出系列評論,從建強基層黨組織、選準派強、把職責任務扛在肩上、確保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四個角度,為讀者提供了政策走向、路徑方法和探索思路,讀者紛紛來電稱“真解渴,很管用”。由此可以看出,對信息進行深入淺出的透析,揭示其內在聯(lián)系和深刻含義,可以使?jié)撛诘男畔⒌玫接行诰颉G捎帽尘安牧显黾有畔?,以新聞報道、歷史典故、哲理故事為由頭,把歷史與現(xiàn)實、國內與國外、理想與現(xiàn)狀結合起來,多角度、多方位聚焦客觀事實,可以使評論的思想高度和現(xiàn)實廣度得到擴展和延伸。此外,務實地分析現(xiàn)狀,多元求解,為讀者提供適銷對路的信息,也會讓評論的指導性大大增強。
參考文獻:
[1]李妍,張啟華.微時代,如何做更專業(yè)的評論[J].新聞研究導刊,2013(12).
[2]顧兆農.“問題意識”與“建設心態(tài)”[J].青年記者,2013(17):48.
[3]宋劍.“思維的體操”——理論思維能力培養(yǎng)與高校思政課智育功能的科學性[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1(10).
[4]于忠寧.展現(xiàn)專業(yè)深度,彰顯理性力量——紙媒新聞評論如何回應社會關切[J].青年記者,2016(16):54-55.
[5]羅迪英.新聞評論信息含量的提升策略[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6).
(作者為中國組織人事報理論評論部主任)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