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星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實驗是認識自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創(chuàng)造因果關系以解釋觀察進行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因此,我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重視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技能,即“示范一練習一反饋”過程。然而實驗教學的類型多種多樣,有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等。實驗技能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斷獲得反饋的信息以便鞏固或矯正。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課前精心準備
1.準備精煉的材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弊鰧嶒灳偷谜鏄寣嵏?,要想取得較好的實驗效果,就必須要有實驗材料。如《熱的傳遞》一課,為了探究熱的傳遞方向,需要的器材有酒精燈、金屬棒、金屬片、三腳架、凡士林、液體對流演示器等。“熱在固體中的傳遞”這一部分教材中只演示了熱在金屬條中是怎樣傳遞的,筆者在教學中增加了“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這一實驗,更直觀地展示出熱傳導現(xiàn)象,即“熱在固體中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
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時,需要用導管連接玻璃管、制作橡膠塞,同時要保證實驗器材的氣密性,任何一處漏氣都會影響實驗效果,課前必須認真準備、檢查。
2.自制教具
有時候儀器室里的器材并不能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這就要我們科學教師自己去尋找材料,甚至自制教具來實驗。在教學《折形狀》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雞蛋“薄殼結(jié)構”的承受力有多大,筆者用泡沫和木板自制了一個教具,將四個雞蛋夾在兩層泡沫之間,在木板上站一個人,看起來很脆弱的雞蛋竟能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讓學生驚嘆不已,實驗效果明顯。
3.精心設計方案
實驗是有目的的。作為科學教師,應學會用教材來教,而不能只教教材。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怎樣做實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分幾步操作,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事項,結(jié)論是什么,這些在實驗前都要認真思考、精心設計;還要自己動手實驗,檢查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實驗時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并做好預案。這樣才能為課堂上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二、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一個好的情境導入,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一半。
1.猜謎語或游戲
小學生對猜謎語和游戲興趣較高,利用這一特點,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一課《空氣的性質(zhì)》時,可以用謎語導入:“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學生猜出謎底之后,接著提問:“既然空氣看不見、摸不著,你有辦法證明空氣存在嗎?”一下就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人對“空氣的性質(zhì)”的探究中來。
2.教師演示實驗
教師演示實驗既能起到示范的作用,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引起他們的好奇,激發(fā)學習興趣。在四年級上冊《熱空氣和冷空氣》一課中“研究熱空氣的流動”實驗時,筆者通過演示“紙蛇旋轉(zhuǎn)”這個實驗,把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diào)動起來,產(chǎn)生疑問:紙蛇為什么會旋轉(zhuǎn)?是什么力量使紙蛇旋轉(zhuǎn)起來的?然后再指導學生實驗方法和步驟,在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空氣受熱后向上流動,推動紙蛇轉(zhuǎn)動?!短O果為什么會落地》一課中,“月亮為什么不會掉到地球上來呢?”學生無從回答。筆者做了一個小實驗,用事先準備好的教具——一次性塑料杯,杯口穿上三根細繩,再把有顏色的水倒進杯中(水面不可超過系線的孔),提問:杯子傾斜或倒過來,杯中的水會不會灑出來?如果抓住繩子甩動杯子,水還會灑出來嗎?讓學生猜測,一下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指導學生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
3.多媒體演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環(huán)境和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媒體集圖像、聲音于一體,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三、材料有序出示
美國的科學教育專家勞倫斯教授說過一段話:“準備好最精煉的上課材料,并且思考材料出示的次序和步驟,這是我們老師在做課前準備的時候必須要去思考的問題?!币粋€實驗有多種材料,一節(jié)課中的實驗活動往往不止一個。小學生天性愛動手,對材料是感興趣的,如果將材料一股腦兒發(fā)給學生,接下來將很難控制課堂,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材料的種類、數(shù)量、搭配、出示的時機、次序,擺放位置,這些都是我們在備課的時候需要考慮的。
在教學《熱傳導》時,用到的材料有酒精燈、金屬棒、金屬片、三腳架、凡士林等,如果一起發(fā)給學生,學生必會蠢蠢欲動,無心聽講。筆者在教學中先發(fā)給學生酒精燈,讓他們學會正確使用酒精燈的方法;接下來在指導學生探究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式,由于材料還未發(fā),學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在教師這里,明確了實驗要求后,領取相關材料,開始實驗。探究完“熱在金屬棒中的傳遞”后,繼續(xù)探索“熱在金屬片中是怎樣傳遞的呢”,學生沒有金屬片,無法進行實驗,又看向老師,此時老師乘機指導實驗方法,然后領取金屬片開始探究。教學過程中利用實驗材料控制學生的活動,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進行探究活動,目的明確,效果也好。
一個完美的探究過程應包括“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尋找證據(jù)——得出結(jié)論”。在實驗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觀察,搜集證據(jù),培養(yǎng)記錄、描述、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利用有效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真正達到實驗的目的。
[作者單位:句容市郭莊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