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航
摘要: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開展中,存在安排不夠合理、教學手段單調的情況,以致于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實習效果和教學目標。本文針對上述現(xiàn)象,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對藥用植物野外實習的開展模式及教學方法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藥用植物;野外實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8-0176-02
藥用植物學的野外實習是學生從教室走到自然界去觀察、辨別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親自采集藥用植物標本,記錄藥用植物特征和生長環(huán)境,進行藥用植物種類和資源等調查研究工作的過程[1]。野外實習的開展不僅有利于加深對藥用植物學理論知識本身的理解,也是提升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的一種手段,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對該課程本身的濃厚興趣。通過早幾年我系三年制大專藥學專業(yè)的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情況調查問卷得知,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有學習的動機,想通過野外實習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而學院在實習的組織安排和實踐教學方面沒有完全達到學生的期望,從而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筆者根據(jù)不足,積極探索適合本院學生的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模式和教學方法,在最近的幾次野外實習中,學生的滿意度有大幅提高,本文總結經(jīng)驗以供交流探討。
一、實習前的準備和動員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野外實習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與校內教學相比的最大特點是外出時間長,還面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必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其中包括實習計劃的制定、實習工具的發(fā)放、實習動員會的召開。要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實習的重要性,進一步了解實習內容,明確實習目標。特別要強調實習紀律,遵從安全第一的原則,不到危險的地方去,不隨便采食野果,還有必要介紹一些必要的意外傷害或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理辦法等。
二、路線的選擇
實習路線的制定不宜把采集線路制定得過長,否則將導致往返時間過長,師生疲憊不堪,甚至部分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會因體力不支而掉隊。當然路線的安排既要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的實習教學任務,避免因為時間緊迫而走馬觀花式地開展實習,同時還要保證野外實習的質量。在路線選擇上既要考察路線的安全性,其沿線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又要體現(xiàn)出植物分布的特點(垂直分布、水平分布、物種的多樣性,藥用植物的代表性種類)。總之避免“滿山跑,到處采”的情況。
三、野外實習的教學策略
教學方法貫穿在教學過程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中,所有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只有通過它才能有效地完成。野外教學手段與方法需要根據(jù)實施教學活動的場景、對象、內容等因素靈活采用[2]。
(一)教學要體現(xiàn)實用性和趣味性
老師對植物的講解不能一味地圍繞形態(tài)、分類、識別等內容,否則久之學生會精神渙散、提不起興趣。應該多發(fā)掘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增強學生的識別興趣。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鳳仙花,花瓣或葉子能染指甲;白芷,可以做成面膜具美白、祛斑、防曬、防紫外線的作用;玉蘭花可以提煉精油,制成高檔香水和護膚用品。圍繞這些話題開展教學很受女孩子的歡迎。民以食為天,也可突出與吃相關的話題,比如馬齒莧、魚腥草、野茼蒿,不僅具有較高的醫(yī)療和保健價值,也是可口的野菜;薜荔,它的果實能制作涼粉;忽布也叫啤酒花,一聽名字就知道可以釀造啤酒。再比如說,青蒿(黃花蒿)不僅可以提取抗瘧疾藥物青蒿素,還可以熏蚊子、防止農(nóng)田蟲害,是一種環(huán)保的生物農(nóng)藥。這方面的話題比比皆是,需要熱愛生活的老師來拾遺。
(二)將植物的識別特征形象化
有些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比較特別,可以采用擬人或擬物的類比,學生更容易記住其特征。如鵝掌楸與其他樹木最明顯的識別特征就是其樹葉,每片樹葉恰似一件件穿在枝頭的馬褂,所以其植物也得名叫馬褂木;馬鞭草的識別特征是它的穗狀花序,細長花序宛如一條趕馬鞭;而牛膝莖節(jié)膨大如牛的膝蓋;地不容的葉片像一個個烏龜?shù)臍け灰桓K子吊穿起來。
(三)任務驅動式的教學
通過任務的布置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衡山的實習,我們就布置了尋找“絨毛皂莢”的任務,首先尋找到“絨毛皂莢”的小組將給予獎勵。當學生知道“絨毛皂莢”非常珍惜而世界上僅有的兩株野生品種就在實習地范圍內時,個個斗志昂揚,信心十足地要找到它們。有關“絨毛皂莢”長在哪里、什么樣兒,事先并不告訴學生,而是讓其自己上網(wǎng)查閱收集有關資料。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自然就會了解豆科植物的特點、皂莢的藥用價值、分布地點,還會進一步加深理解變種的概念?,F(xiàn)場再由老師總結介紹相關知識,教學效果自然比直接講解更有效。
(四)比較鑒別易混淆植物
有比較才有區(qū)別,月季和玫瑰是大多數(shù)學生都分不太清的兩種薔薇科植物,介紹時要抓住葉、刺,特別是花托形態(tài)的區(qū)別:玫瑰的花托半球型,月季的花托為長圓錐形;菊科是常用中藥最多的一個科,野外開小黃花的菊科植物隨處可見,不要說學生難區(qū)別,有時連植物分類學家都會焦頭爛額。那么比較鑒別的效果就更明顯,比如幾種菊科植物就可以啟發(fā)式地引導學生觀察區(qū)別:旋覆花,花序中間是圓盤狀,同時具有分舌狀花和管狀花兩種;抱莖小苦荬,有抱莖著生的葉片;黃鵪菜的葉片全長在莖基部,葉片比較圓胖;中華小苦荬,與黃鵪菜的最大區(qū)別是葉片長而細瘦。
(五)講解植物要突出藥用兩字,并與中藥相聯(lián)系
藥用植物野外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只是認植物而教植物的層面上,要突出植物的藥用價值,緊密聯(lián)系中藥,否則就是在教植物學。這種聯(lián)系不只是單純地講植物形態(tài)和分類,還包括分布、資源情況、生長發(fā)育、形態(tài)特征、用藥部位、采集加工、及功效應用等,使學生多角度來認識植物,為中藥的深入探索和研究鋪平道路。
(六)科的識別教學多歸納、多分析
某些科的植物在外形上具有直觀而特別的識別特征,極易與其他科進行區(qū)分,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其識別要點,就可以把一些復雜的問題更容易地幫學生梳理清楚。如嗅到葉有香味的植物,可能為樟科、蕓香科、姜科、唇形科等植物;看到莖葉肉質的可能為景天科、鳳仙花科、苦苣苔科、仙人掌科、鴨跖草科等;折斷莖葉如果植物有乳汁流出,很可能就是大戟科、桔梗科、??啤⒋箨?、夾竹桃科、旋花科、蘿摩科、菊科、罌粟科的植物。進一步觀察,杯狀聚傘花序,子房三室為大戟科;聚傘花序聚具副花冠或附屬物為夾竹桃科特征;莖纏繞或匍匐,花冠漏斗型為旋花科;頭狀花序,具舌狀花或管狀花,瘦果具冠毛的為菊科。
四、實習的考核要體現(xiàn)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
以往對學生實習效果的評價主要以常見藥用植物的識別為主,由老師指定采集的藥用植物標本對學生進行識別考試,認識的植物越多成績越高,實習結束后再提交一篇實習報告,兩者即為實習成績。此種考評方式對老師而言比較省事,但是難以體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因此,為較全面評價學生實習期間的所見所學以及平時對知識的積累情況,在后續(xù)的實習考評內容上我們又增加以下幾項:一是增加指點品種采集的內容,對學生而言實習過程不僅就是老師講、學生聽就完事了,這需要學生提前查閱資料,了解采集品種的形態(tài)和分布區(qū)域。有利于鍛煉學生信息收集和文獻查閱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實習過程的參與度和熱情度。二是增加使用用植物分類檢索表或植物志鑒定未知植物的考核內容,有利于鍛煉學生解決問題和知識的應用能力;三是增加藥用植物標本采集和制作蠟葉標本的內容,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
野外實習的開展需要教師足夠的重視,不能把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看作一項任務,完成即可。指導老師要多思考和檢查學生在實習中到底學得了什么、獲得了什么。從而有效地組織實習和開展教學,切不可應付了事,把野外實習開展變成了一次師生集體外出觀光游玩的活動。
參考文獻:
[1]張世挺.高師植物學實踐技能和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
[2]馬云桐,萬德光,嚴鑄云,等.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設計方法的探討[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18-20.
Abstract:In the field practice of medicinal botany,the arrangement is not reasonabl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is monotonous so that it can not achieve the expected internship effect and teaching goal well. In view of the above phenomenon,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field practice of medicinal plants.
Key words:medicinal plants;field practice;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