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春
摘 要:現代公司法奉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公司治理原則,大多數股東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導致部分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獲取公司信息處于弱勢地位。為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世界上很多國家公司法都賦予股東知情權,雖然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股東享有知情權,但是股東在知情權的行使主體、程序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股東知情權糾紛時有發(fā)生。因此,如何協(xié)調各股東之間的利益,建立完善可行的知情權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股東知情權 查閱權 質詢權 完善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00-02
近年來,公司股東知情權糾紛不斷增多,股東知情權是股東諸多權利中的一項基礎性權利,也是公司股東其他權利得以順利實現的基本保障。在實踐中,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完善和保護中小股東知情權的行使,不僅在完善公司治理上具有重要的價值,更是當前民主法治建設不可忽視的課題。
1 股東知情權概述
股東知情權不是一個法定的概念,嚴格地說,世界各國公司法并沒有“股東知情權”這個名詞。股東知情權被確定為法定權利,最早出現在1950年美國制定的《標準公司法》,規(guī)定股東有權在任何合理的時間內,為任何正當目的,審查公司有關賬簿和賬戶記錄、會議記錄、股東登記冊以及從中作出摘要,拒絕股東上述審查要求的公司職工或者代理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1]。1994年《法國民法典》規(guī)定股東享有股東知悉權,即股東每年至少一次獲得公司賬簿和資料通報,并對公司的經營情況提出書面質疑[2]。我國公司法沒有對股東知情權的明確表述,知情權究竟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權利,理論界尚無定論。有的學者認為:股東知情權,是指股東享有的知道和了解公司經營狀況的重要信息的權利,主要包括股東查閱權和股東質詢權。
(1)股東查閱權。公司股東知情權主要以查閱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和會計賬簿為核心進行的。公司的財務會計報告反映公司生產經營的成果,公司股東通過查閱公司的財務會計報告能迅速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由于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可能造成經營者利用公司股東授予的經營權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股東查閱權賦予股東查閱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和會計賬簿的權利,檢查監(jiān)督公司經營管理和業(yè)務執(zhí)行情況的權利,可以促使公司管理層恪盡職守,勤勉盡責,避免管理者偏離股東預期的利益目標,從而使公司股東利益得到保障。
(2)股東質詢權。也稱股東提問權,是指公司股東大會會議過程中,股東有權就相關事項向董事、經理等經營者提出詢問,被詢問者對此質詢負有說明義務。[3]股東質詢權是彌補查閱權的不足設定的權利,也是股東行使監(jiān)督權的有段和有效保證。由于股東一般不參加公司具體事務的日常管理。他們只能通過出席股東大會并行使表決權參與公司管理,但是表決權行使的前提是獲得足夠的、準確的信息和決議事項。股東質詢權的行使可以避免股東對公司信息獲取的不足,在出席股東大會時盲目投票。因此,股東質詢權是一項重要的知情權。
2 我國股東知情權行使的立法不足及缺陷
從世界范圍看,大多數國家都意識到了股東知情權的重要地位并且都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guī)定,但各國規(guī)定不盡相同。而我國對股東知情權的保護起步較晚,盡管新《公司法》在知情權的規(guī)定有了較大的改善,建立了基本的知情權保護框架,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1)股東查閱權的范圍過窄。雖然修訂后的公司法將股東知情權的行使范圍擴大到“有權查閱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jiān)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公司會計賬簿,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行使知情權的范圍擴大到“有權查閱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公司債券存根、股東大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jiān)事會會議決議、財務會計報告”。實踐中,股東通過查閱以上幾種文件相對來說范圍過窄。公司法只規(guī)定股東知情權僅限于會計賬簿,而對于作為會計賬簿制作依據的原始會計憑證是否屬于查閱范圍沒有明確規(guī)定。從理論上說,查閱公司會計賬簿并不能完全準確地了解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和財務真實狀況,相對財務會計報告和會計賬簿而言,會計原始憑證的造假可能性較小,能有效保護股東的合法權益。而司法實踐中,由于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導致各法院認識不統(tǒng)一,容易產生相互矛盾的裁判,從而影響法律的權威性和統(tǒng)一性。
(2)判斷股東知情權目的是否正當的標準不明確《。公司法》對股東會計賬簿查閱權行使時,規(guī)定了唯一抗辯事由——不正當目的,但是不正當目的如何認定?由公司證明股東有不正當目的還是公司有合理根據,證明責任由哪方承擔,在實踐中仍然存在爭議。一般情況下,股東行使知情權時,主觀上是善意的,公司股東查閱和復制的目的是合理的、具體的。但如果股東一旦濫用知情權,將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行管理,給公司的商業(yè)秘密構成極大的威脅。而商業(yè)秘密的概念很寬泛,范圍很難確定,公司在某些情況下為了限制股東知情權的行使,把商業(yè)秘密的范圍作擴大解釋,為股東知情權的行使設置更多障礙。雖然設立此規(guī)定主要是為了保護公司的商業(yè)秘密,防止股東惡性競爭,但不當目的的認定在不同的案件背景下由于主觀判斷見仁見智,而法律缺乏客觀標準。
(3)知情權行使的主體資格不明確。關于知情權行使的主體范圍,各國規(guī)定各不相同,美國1984年《示范公司法修正本》規(guī)定任何股東有權查閱公司相關文件。日本《有限公司法》規(guī)定持有一定股權比例的股東可以請求查閱會計賬簿。我國新《公司法》對隱名股東的存在已經予以某種程度上的認可,但對隱名股東和瑕疵出資股東知情權的行使主體資格沒有明確規(guī)定,法學界對于隱名股東是否享有知情權未形成一致認識。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解釋征求意見稿有所提及,當前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運轉中隱名股東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隱名股東的知情權無法可依,因隱名股東知情權引起的糾紛在司法實踐中數量呈上升趨勢,要確定隱名股東是否享有知情權,也是一個及其復雜的問題。
(4)缺乏申請法院選任檢查人制度。檢查人選任制度是指當股東有正當理由懷疑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公司經營者嚴重違反忠實義務與善管義務、損害公司的股東利益時,有權申請法院選任檢查人調查公司的業(yè)務和財產狀況[4]。這一制度的設計主要原因是:公司股東可能缺乏專業(yè)知識,對賬目記載、財務會計報表不能作出正確的理解,有些信息需要會計師、審計師等專業(yè)人員在調查的基礎上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我國公司法雖然設有監(jiān)事會制度,但實踐中監(jiān)事會起不到有效的監(jiān)督作用,但沒有建立選任檢查人制度,公司股東不能直接向法院申請選任申請人對公司的經營狀況進行深入調查和了解。
3 完善我國股東知情權的具體措施
股東行使知情權是股東其他權利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和基礎,雖然我國《公司法》對股東知情權保護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是相關法條并不能在實踐中很好的保護股東知情權。因此,借鑒國外股東知情權的相關規(guī)定,對我國股東知情權的有關規(guī)定進一步細化,彌補知情權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實屬必要。
(1)擴大知情權的行使范圍。從《會計法》上講會計賬簿與原始憑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如果法律不允許股東查閱原始憑證,則股東便無法知曉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對于中小股東來說,知情權的保護將形同虛設,尤其中小股東面臨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及會計賬簿造假情況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更顯必要。
(2)規(guī)范公司股東查閱公司賬簿時目的是否正當的標準。對股東查閱公司賬簿時目的是否正當的判斷標準,目前主要有兩種立法方式,如美國的概括式立法和日本的具體列舉式立法??梢越梃b國外的具體列舉式的立法方式,可以考慮列出“不正當目的”的可能損害公司利益的情況,如股東與公司存在競業(yè)關系;股東將查閱后獲知的資料泄露他人;股東有可能損害公司的業(yè)務運營和股東的共同利益等;對于查閱賬簿的目的是否正當,應當將舉證責任分配給公司,因為公司股東只有在查閱了賬簿以后才能知道公司的經營狀況,如果要求股東負舉證責任,只能使股東知情權的行使更加困難。
(3)明確股東知情權的主體資格。隱名股東在公司發(fā)展經營過程中已經大量存在,無論其出于商業(yè)考慮,還是自身原因都不愿公開自己的身份,隱名股東只要不涉及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法律都應當保護其知情權。因為隱名股東對公司進行了實際出資,履行股東義務,這既符合公司發(fā)展過程中遵循的公平、正義原則,也促使隱名股東通過知情權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和內部變化,決定其再投資規(guī)模,更好的促進公司發(fā)展。
(4)增設檢查人選任請求權制度。為維護公司的正常運轉,我國借鑒國外立法經驗,在我國《公司法》中引入股東查閱權和股東質詢權,但是檢查人選任制度遲遲未引入。主要原因是立法初期,當時公司制度剛剛起步,缺少專業(yè)的檢查人隊伍,引入這一制度將增加公司運行成本及社會成本。但是,隨著專業(yè)財會人員以及法律人員的增加,司法制度也日趨完善,股東維權意識增強,引入檢查人選任請求權制度的條件已經具備,可以更好的實現對公司的外部監(jiān)督,維護對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是公司法的重點和難點,社會經濟的良性發(fā)展離不開公司的健康發(fā)展,股東使公司的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權益實現的前提是享有知情權。司法實踐中,知情權糾紛的案件不斷處于上升趨勢,而現行公司法的規(guī)定滯后實踐的發(fā)展。因此,完善股東知情權立法,為司法實踐提供必要的裁判依據。
參考文獻
[1] [美]伊曼紐爾.公司法[M].中信出版社,2003.
[2] 李萍.法國公司法規(guī)范[M].法律出版社,1999.
[3] 李建偉.論上市公司股東的質詢權[J].證券市場導報,2006(1).
[4] 劉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修訂本)[M].法律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