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婧+++張靜
摘 要:以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為動力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是為國家培養(yǎng)滿足當今社會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關鍵因素。文章認為,通過比較分析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以引導興趣、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為教學目的,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綜合運用啟發(fā)式、分小組式、訂單式、“互聯網+”式等教學方法,是解決我國高校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中外對比
高校是人才聚集地與發(fā)源地,我國高校每年向社會輸出大量畢業(yè)生,這些畢業(yè)生的質量事關國家建設,甚至影響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前長期處于“象牙塔”這一社會縮影中接受教育,高等教育階段正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時期,高校課堂教學模式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具有重要影響。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課堂教學仍然沒有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大學生的參與度低,課堂氣氛沉悶,大大抑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致使許多高校教育不能從根本上滿足社會對自主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更好地對高校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改革,切實為國家培養(yǎng)適應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特征、具有國際視野與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直接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高素質人才,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軟實力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而這歸根到底就是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高校教育改革第一要務是提升教學質量[1],課堂教學模式是影響教學質量最為直接的因素,我們應該對其不斷反思并探索創(chuàng)新??v觀世界其他國家的高校課堂教學模式,多以與時俱進、變革創(chuàng)新的嘗試與實踐來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需求。因此,分析其他國家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總結其中的有益經驗,對于今后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及教學質量提升,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一、國內高校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楊琳等學者指出:“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wěn)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2]簡言之,教學模式是指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基于文獻分析,筆者認為當前國內外高校課堂教學模式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合作型教學、情境式教學、探究式教學、信息化教學和“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課堂仍保留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嚴重滯后于國家科技進步與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無法滿足現今社會和市場對具有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查閱相關資料與走訪調查的基礎上,筆者擬從三方面對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首先,我國的高校教育過于依托課本內容,教師在授課中出現照本宣科的情況。一方面,教師單一地按照課本知識結構講課,缺乏生動形象的案例解說,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課堂吸收率不高;另一方面,課堂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機械式灌輸知識的做法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也不利于他們在感知力、理解力、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力方面的提升。其次,課堂人數過多,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我國高校的一些課程,尤其是公選課,因不同專業(yè)有交叉重合部分,為節(jié)省師資,一般合班上課,有的大班課多達300余人,教師往往力不從心,課上很難顧及到每位學生,乃至與大部分學生沒有雙向交流的機會。
(二)課堂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隱性逃課現象嚴重
學者張旭在分析大學生課堂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時提出,大學生隱性逃課現象普遍,課堂狀況不容樂觀[3]。在信息化時代,手機已成為大學生課堂必備隨身物品,在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弊端。有些學生因沉迷于手機網絡,致使學習效率降低。筆者認為,大學生如此依附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原因可歸為三點。一是從學校方面看:課程時間安排欠合理,高校對課堂教學時間注重統(tǒng)籌規(guī)劃,忽視了大學生自身接受時間和心理接受教育時間的科學性[4],授課時間過早、過晚或過長,都容易引起學生的抵制、厭煩情緒。二是從教師方面看,有些教師單純?yōu)橥瓿山虒W任務,以知識傳授為主、不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只顧講課、與學生互動偏少,這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利用手機尋樂趣、混時間,加之有的教師對學生管教不嚴,造成學生隱性逃課情況愈演愈烈。三是從學生方面看:人容易陷入惰性,寬松自由的大學環(huán)境使學習目標不夠明確、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喪失斗志而進入“目標間歇期”[5],生活重心由學習轉向娛樂。
(三)課程考核方式單一化,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平時參與課堂教學的動機
我國大多數高校學生課程成績是按照三七比例計算的,即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由出勤情況和課堂作業(yè)等組成,期末成績一般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然而,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期末試卷考察的課本知識點相對固定,使一些學生認為只要考前幾周突擊復習就能考過,學生與考試之間變成直線式的“背書—應考”關系[6],忽略了學習過程中日積月累的重要性。其次,考察課堂發(fā)言、互動參與等平時表現的成績占比少、試卷成績占比大,這導致了“唯分論”[7],致使一些學生日常課堂教學參與不積極主動,卻在期末考試時為了分數和榮譽大膽作弊,甚至利用其他手段以獲得更高績點。久而久之,不但課程考核的意義被扭曲,而且造成學生形成不正確、不健康的學習心理。
二、國外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
放眼世界,為促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高國家軟實力,各國高校都在教學改革道路上積極探索與實踐。其中,美國、日本、新加坡的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沿,其高校課堂教學模式具有先進性和獨特性,值得我們探討并選擇性借鑒。
(一)美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顯著特點
美國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三方面顯著特點。一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教師的講授時間并不長,他們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調動學生在課上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營造一種“伙伴式的平等關系”,教師往往不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評判,而是以鼓勵表揚的方式加以肯定,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的積極性。二是注重小組團隊合作。分小組討論是美國高校課堂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每個小組就是一個團隊,團隊成員既分工明確又相互依賴,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自主發(fā)展與合作互動意識。三是課程設置多元化。課程類型主要包括自由選修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課程型、核心課程型等[8],鼓勵學生涉獵更廣泛的課外知識,體現了美國高校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視。
(二)日本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
日本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突出特點。一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試聽課制度”[9]。每學期的第一周,學生可以先試聽自己所選的課程,若對該課程不感興趣,可依照一定的程序完成課程變更,學校充分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二是實施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fā)表個人見解。其中,分組討論、課堂辯論、即興演講是最常見的形式,教學課堂氣氛活躍、趣味性強,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
(三)新加坡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鮮明特點
新加坡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新加坡的高校普遍采用“1+ 1”的課堂教學模式,即“講堂課(Lecture)+討論課(Tutorial)”[10]。教師講解時間少,課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分組討論問題,這種模式受歐美高等教育的影響頗多。二是把辯論賽融入課堂教學。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先確定一個主題,然后學生圍繞這一主題準備自己的論點和論據,并在課堂上組織辯論。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大量文獻資料且自行歸納并分析,促使學生在獨立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新加坡高校的課堂辯論賽重論輕辯,不同于具有競爭性特點的正式辯論賽,其目的是以辯論的形式激發(fā)更多學生發(fā)表個人觀點,培養(yǎng)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11]
綜上所述,美國、日本、新加坡的高校課堂教學均秉持以培養(yǎng)興趣、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為教學目的的原則,呈現一種“以生為本”的人文理念,各國高校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獨特之處。當然,國外高校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但也存在著局限性。首先,課堂管理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過分強調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可能導致課堂紀律松散、秩序混亂,學生情緒過度活躍且缺少嚴肅認真的學習風氣,降低了學習效果。其次,由于教學形式的開放性,一些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難以取得較大進步,尤其是性格內向或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往不愿在課堂上表現自己,進而與他人的差距不斷拉大。再次,開放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對教師職業(yè)素質的要求較高,如果教師沒有足夠的能力把控教學進度和課堂氛圍,可能會對整體教學效果產生“過猶不及”的負作用。因此,我們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應該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切不可盲目照搬。
三、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對策建議
當前要實現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改革創(chuàng)新,就應與國際接軌,借鑒國外高校的有益經驗;同時,要正確認識中國教育的實情,探索出適合中國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發(fā)展之路。本文針對我國高校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嘗試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教學方式由灌輸式向啟發(fā)式轉變
首先,教師可縮短講解時間,給學生留出合理的時間進行自由討論;其次,教師授課過程中,應以提問形式給學生適度的壓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再次,教師備課時,應適當增加前沿知識并融入熱點問題的案例分析,從而彌補課本理論知識滯后過時的局限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趣味性和啟發(fā)性。
(二)采用分小組式教學方法
首先,小組劃分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如就近組合方式、自由組合方式、隨機組合方式、優(yōu)生帶后進生等多種方式;其次,組內討論是分小組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特別關注后進生和性格內向生在組內討論過程中的動態(tài),鼓勵他們積極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表達個人觀點,同時引導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提高團隊合作能力;最后,教師要提升統(tǒng)籌全局的能力,不僅要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還應保障課堂秩序井然,使教學活動得以高效有序進行。
(三)運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
一是建立QQ群、微信群或公共郵箱,教師可在群里或公共郵箱布置學習任務、發(fā)送課前預習資料、課外閱讀文獻等,使教學資源實現更加有效的共享;二是錄制一些授課視頻并放到專屬網站上,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便于學生隨時隨地觀看;三是可以利用教室多媒體帶領學生瀏覽一些含金量較高的學術網站,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所學專業(yè)的前沿進展與技能要求[12],開拓學術視野。
(四)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所謂“訂單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13]是指高校教育方針與目標要符合社會對勞動者類型的需求,以最大限度促進畢業(yè)生就業(yè)。這就要求高校不斷優(yōu)化升級課程體系,“形成學校、企業(yè)和社會相互連通的學習援助系統(tǒng)”[14],重視對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靈活運用情景體驗式教學、辯論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體現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新華社.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11-04-24.
[2]楊琳、焦新龍、楊瑋.基于就業(yè)需要的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1,23(3):96-100.
[3]張旭.大學生課堂參與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4]符昌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 2015, 1(30):41-43.
[5]閆向連.大學生課堂學習現狀調查分析[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 2014(4):39-43.
[6][8][13]崔爽、溫恒福.大學生課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改進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 2014(9):100-103.
[7]劉曉燕、馬貴范、王珊珊.“互聯網 +”創(chuàng)新高職課堂教學模式[J].山東工業(yè)技術, 2017(1):145.
[9]魏淑麗,日本大學課堂教學和期末評價方式的幾點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 2009(17):97-98.
[10]耿志紅.談新加坡大學課程教學的特點及其經驗借鑒[J].中國校外教育, 2009(12):55-56.
[11]陳志.新加坡式辯論賽在大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2000(2):140-144.
[12]宋思遠.重學輕教:迎接知識經濟挑戰(zhàn)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對美國高校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借鑒[J].大學教育,2013(18):1-2.
[14]郭連鋒.美國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特點及啟示[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3(5):155-157.
編輯 李廣平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