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沛縣中等專業(yè)學校 機電工程系,江蘇 徐州 221600)
[摘 要] 對《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機制四個方面,對于如何提高其教學效果進行了一番思考和探索,在實踐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 鍵 詞] 機械設計基礎;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56-02
一、五年制高職學生學習的特點
大力發(fā)展高職教育是近年來我國教育建設的一大重點,而五年制高職教育的開辦更是受到歡迎,因為它讓那些想踏入社會而又想具有較高學歷的學生來說具有時間上的優(yōu)勢。相對于通過普通高考考入高職大專的學生來說,他們只需在初中畢業(yè)后再學習五年的時間便可開始工作。而且,近年來五年制高職又逐漸發(fā)展出“4+1”模式,即4年在學校學習,最后一年在校外實踐,讓學生更早地投入實踐中。但是,相信大多數(shù)學校的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五年制高職的學生“不好教”,也“難管”,因為他們畢竟沒有經(jīng)過高考階段的緊張投入,加之由于年齡小,還不夠成熟,而在大學管理相對寬松的條件下,很容易放松自己。學習基礎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目標不明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五年制高職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叭欢?,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更懂得,任何事情不會是絕對完美的,完美就不會進步,人類就是在不斷發(fā)現(xiàn)缺點,不斷力求改進中向前邁進?!?/p>
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特點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工科院校中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對學生學習專業(yè)課程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該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那些從工程實踐中得來的知識經(jīng)驗,還要具備將所學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的能力。正因為如此,對于學習基礎相對較差的五年制高職學生來說,要想學好這門應用性較強的課難度頗大,從筆者幾年的教學經(jīng)歷來看確實如此,雖然其中不乏理解力較強的學生,但畢竟鳳毛麟角。所以,對于這門課的學習,應該有一種特別針對于五年制高職學生的教學方法。
三、提高教學效果的幾點探索
結合近幾年來對于《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的教學過程,根據(jù)五年制高職的特點,筆者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實踐和考核機制等幾個方面,對于如何提高其教學效果進行了一番探討。
(一)教學內(nèi)容模塊化
目前這門課程主要分為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兩個部分,最后還要完成一個課程設計,比較典型的是進行齒輪減速器的設計。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教學內(nèi)容不需要講解得太過深入,可以減少一些比較復雜的理論推導和證明。特別是對于五年制高職,理解上相對會比較困難。所以在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上,我們必須注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因為要進行機械設計,理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理念。以前一般的教法是“理論指導實踐”,即講授完理論知識之后再去進行課程設計。這樣導致在教授理論知識的時候學生感覺到很枯燥,特別是對于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五年制高職學生,到課程設計的時候就一籌莫展。筆者做了一個嘗試,在自己所教的班級中進行試驗,即所謂的“案例教學法”,在第一次課上,便提出了課程設計的內(nèi)容,即減速器的設計,然后把減速器拆分為若干組成部分,每一個部分設定為一個模塊,這樣機械原理的教學部分便成為把減速器作為典型案例的減速器工作原理的教學部分,而機械零件的教學部分便成為以每個模塊為典型案例的零件設計教學部分,當這兩個部分全部講授完畢時,事實上學生已經(jīng)會進行減速器的設計了。而平時的講授又以減速器為主要案例,發(fā)散到其他實例,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隨時都有一個“參照物”,一方面不會覺得陌生,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習興趣,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目前,在我國現(xiàn)有的職業(yè)教育模式中,主要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授課模式,這種模式的最大缺點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處于被灌輸?shù)谋粍拥匚?,其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fā)揮,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這些機械專業(y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正是21世紀信息時代對職業(yè)教育的主要要求。對于五年制高職學生來說,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需要不斷地重復,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有極大的耐心來對待學生的學習,同一個知識點,必須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不斷地向學生重復,對于平時積極思考的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而對于大部分積極性不是很高的學生來說,不斷稍作變化的重復也能加深其印象。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采取理論教學外,還采取了如情景模擬教學法、生產(chǎn)現(xiàn)場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不拘泥于只在課堂上的理論教學,而經(jīng)常帶領學生在教學展板實驗室,實訓基地等地進行現(xiàn)場教學。根據(jù)學生“喜動不喜靜”的特點,他們在生產(chǎn)現(xiàn)場的學習效率比在教室學習的效率高。經(jīng)證明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確實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手段信息化
由于一直以來對技術基礎課的重視,學校積累了多種多樣的輔助教學手段,學校有專門的機械設計模型展板實驗室、教學CAI課件、網(wǎng)絡精品課程等,使用多種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不再只靠“一只粉筆打天下”,對學生來說,顯得更加直觀、清晰,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考核機制靈活化
在最后的考核機制上,本次試驗也采取了靈活的考核方式,不再拘泥于過去“一張考卷定成績”的模式,而是采取“大作業(yè)+期末考試”的方式,即學生最后參加統(tǒng)一的期末考試,但是只占總評成績的50%,平時課外作業(yè)及出勤率占10%,剩余的40%成績采用“大作業(yè)”的形式,即在學期初進行任務布置,布置的任務可以多種多樣,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有關于機械設計方面的工作,可以是理論類的,也可以是實踐類的,可以幾個學生一組,也可以一個人一組,最后通過面試答辯的方式進行考核。模擬學生將來在就業(yè)時面試的場景,通過這種考核方式能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上只是筆者近幾年來在五年制高職學生中講授《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的一些真實做法,通過多年的實踐教學證明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廣大職業(yè)教育工作者能提出更好的教育改革與探索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孫虹.五年制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之成因分析與對策[J].揚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1):22-26.
[2]梁新排.《機械設計基礎》教學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J].希望月報,2007(7):68.
[3]伍勝男,陳敏.《機械設計基礎》能動性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453):13.
作者簡介:張宜厚(1966—),男,漢族,江蘇省沛縣人,江蘇省沛縣中等專業(yè)學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