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蕊
摘 要:音樂是感情的藝術,感情是音樂的靈魂,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每一個視障學生的內心,讓他們在其中去探索,去觸摸,去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教師應結合視障學生學習的特點分析、探討如何開展適合視障學生發(fā)展的音樂課,從而更大化地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提高他們欣賞和鉆研藝術的能力。
關鍵詞:音樂;盲生特點;多感官刺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2-016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99
盲生的校園生活,相對其他視力沒有缺陷的學生來說,顯得非常封閉,致使他們常常在感知體驗和學習方面缺乏主動性,音樂亦是如此?!度罩泼ばA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力求體現視力殘疾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幫助學生克服因殘疾而造成的種種障礙。以審美體驗為核心,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注重補償視覺缺陷?;趪覍γど魳方逃呐囵B(yǎng)要求,結合盲生自身的學習特點,教師要在不斷的研究和實踐的音樂教學中,尋求適合盲生學習的教育教學方法,設計適合盲生發(fā)展的音樂課堂,力爭最大化地激發(fā)盲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實效性。
一、 盲生學習音樂的特點
盲生在學習音樂中,由于看不見教師的眼神、表情、肢體語言,所以沒有辦法用感性的色彩去描繪每一個作品,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困難的來源也都是因為視力的缺陷。但是視力的缺失并不影響其他感官的發(fā)展,反而使聽覺器官被迫獲得了更多的刺激機會,觸覺功能進而得到了強化,同時除卻視覺的干擾,學生的心思也更集中,促使他們的記憶力更高于常人。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只要發(fā)揮視覺、觸覺、記憶這三大特點的優(yōu)勢,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可以幫助盲生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感受更豐富的藝術魅力與情感認知。
二、 如何發(fā)揮盲生學習特點的優(yōu)勢
(一)發(fā)揮聽覺優(yōu)勢,感悟音樂形象
在人類的五大感知覺中,“聽覺”是僅次于“視覺”的第二大感官系統(tǒng),更是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徑。聽覺對于盲生來說十分重要,他們通過后天在實踐中的鍛煉可以捕捉到常人無法感知的細微聲音。在音樂課的學習中更需要充分發(fā)揮盲生天生聽覺發(fā)達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從多角度的音樂要素中分析音樂形象。例如《彼得與狼》一課中,可以嘗試以樂器為切入點分析音樂形象。清脆明亮的長笛彰顯了小鳥的歡快靈動,音色華麗富有表現力的單簧管代表著機警的黑貓,濃重的圓號正適合大灰狼的形象……通過不同樂器音色的改變,學生可以感覺不同的事物形象,想象出更立體的影像。所以在盲生音樂欣賞過程中,要采用對比、辨別、選擇、認知、想象等方法來激發(fā)盲生的聽覺神經,幫助他們樹立出更鮮明的事物形象,從而提升對音樂的興趣。
(二)利用觸覺感知,提高音樂認知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盲人的眼睛長在手指上?!泵と顺3R允执浚盟ジ兄饨绲氖挛?,這就意味著人失明后,觸覺可以幫助盲生體驗事物的許多特征,例如大小、形狀、軟硬、溫度等等。所以,這一特點最多的還是運用到通過觸摸來直觀地了解樂器形態(tài),學習演奏技巧上。
比如在古箏教學上,手指技巧的練習就需要運用觸摸式學習法。例如顫音的學習,在教授時盲生因為看不見演奏的方法,常常會出現力度過大而改變音高的情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學生的手放在我的手上,通過觸摸去感受顫音的正確力度,和手指演奏時的正確方法。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在古箏的學習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由此可見,只有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盲生的特點,通過語言與非語言等手段,才能使他們的領悟、感受與技巧不斷地得到升華與提高。
(三)發(fā)揮記憶特點,提高音樂素養(yǎng)
盲人有較強的記憶特長,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理論學習、聲樂學習、器樂學習等方面采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演唱、演奏的樂譜,我基本都是一個一個音符、一句一句地教授,其中包括演奏、演唱的技巧,以及在樂譜上無法詮釋的情感和演奏形式。同時,我注重在學習每一首歌曲的過程中,將樂曲所涵蓋的背景、歷史、風格、創(chuàng)作情緒都講授給學生,將音樂與多個學科融合教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更加增強了盲生對音樂的記憶能力。
三、結合盲生特點,創(chuàng)建多元化音樂課堂
通過對盲生學習音樂的特點和自身優(yōu)勢的分析與研究,可以看出多感官的刺激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那么,為了最大化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教學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認為首先應該運用情緒感染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然后通過形式多變的教學方法打造一個多元化的音樂課堂。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體會,談談具體的方法。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往往重視對學生聽的培養(yǎng),而有時會忽視語言的魅力。其實,通過討論法,可以達到以語激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的目的。例如在欣賞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這節(jié)課中,通過講述阿炳的生平簡介,讓學生產生共鳴。接著讓他們通過聆聽說一說旋律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找到情感的共鳴,說一說當時阿炳是在怎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通過討論、總結,說出對作品的體會。最后,學生在嘗試演繹作品的時候,都表現出了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將演奏情感表現得很有特點。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討論法也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演繹作品。
人們常說,音樂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那么隨之它的課堂也是充滿趣味的。單純的說與聽并不能滿足盲生對于音樂的渴望與需求,他們對每一個音樂作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在教學中,我將器樂促趣法和自由創(chuàng)編法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與認識,以多種形式創(chuàng)編演繹。例如,在《江蘇民間音樂》一課中,我首先請一位學生運用葫蘆絲吹奏了歌曲《紫竹調》,舒緩流暢的旋律很快將學生帶入了江蘇民間小調的情境中,然后在后面歌曲《茉莉花》的學習中,我讓學生運用二胡、古箏、長笛、葫蘆絲、打擊樂等樂器,通過小組創(chuàng)編演繹這首歌曲。學生們展現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器樂合奏、獨奏、器樂伴唱等。旋律豐富多彩,并具有歌曲演繹的完整性。充分激發(fā)了盲生聽覺、觸覺感官的運用,使他們在多元化的音樂課堂中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與自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師,我將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的教學工作中,為盲孩子們打造一個豐富多彩、多元化的音樂課堂。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fā)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chuàng)造的光輝和人格的魅力,音樂的課堂才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將盲孩子們帶入這個由音樂編織的五彩斑斕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劉欣.視障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基于西南地區(qū)A盲校音樂教育的調研[D].西南大學,2015.
[2] 王桂珍,邢光.音樂課如何培養(yǎng)視障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論壇,2008(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