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牛軋?zhí)恰⑽鞅比思易灾泣S饃饃、四川秘制牛肉辣醬、私家廚房榴蓮蛋糕以及外賣平臺上菜色豐富的“私家菜”……網絡讓世界變小了,讓“吃貨們”與美食的距離更短,這些近幾年在網絡上售賣的自制食品一度備受追捧,網上下單,不出門能吃到新鮮制作的美食,何況這些美食都打著“純手工、無添加、純綠色”的健康大旗,試問你我怎能不受誘惑?
而享受的背后,安全隱憂也隨之而來,網上售賣的自制食品不斷出現負面消息。在互聯網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為確保食品安全,國家進一步重視對網絡食品的監(jiān)管。2016年10月1日起,《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執(zhí)行,網售自制食品將受到嚴格監(jiān)管。按照《辦法》要求,網絡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并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許可證件,無證商家將陸續(xù)被平臺清退。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則應盡到相應的審查義務,在30個工作日內向食藥監(jiān)部門備案。
看!網絡食品有了嚴格的法規(guī)監(jiān)管,網絡食品環(huán)境安全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時至今日,《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施行已過半月,登錄部分網絡平臺,不難發(fā)現,有些“自制食品”仍在裸奔,而消費者卻是心甘情愿被“俘獲”。
筆者認為,現如今,網絡自制食品的三大塊主要分為“地方特色食品” 、“手工烘焙制品”、“私房菜”。
地方特色食品售賣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阿里巴巴集團相關業(yè)務負責人介紹:“多數經營特色地方食品的店鋪,在《辦法》實施之后難以繼續(xù)生存。比如西塘的芡實糕、四川的牛肉醬、腌制過的泡菜、西北的黃饃饃等,制售這些當地特色美食的小商家要取得食品或餐飲經營許可證非常困難,其中許多已被清退?!?而多數消費者表示遺憾,對于一些地方美食,不方便親自去品嘗,只能對著電視節(jié)目“垂涎欲滴”實在難受,而網絡平臺售賣的當地自家制作的特色食品,地道味美,風味十足,如今卻難覓蹤影了,而一些辦了證件的店鋪總給人以“品牌感”,不再那么“接地氣”,少了一份“正宗”滋味兒。
網售手工烘焙制品和私房菜,多數商家仍在“裸奔”。多數商家稱本身就是憑良心做手工烘焙品和私家菜,辦理執(zhí)照、許可證不僅麻煩而且對生意沒有什么大幫主,而不少消費者表示,即使商家不再公開經營,已互相存有聯系方式,并不耽誤購買食品。
出臺法律法規(guī)本為保證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利益,為何作為受益者,消費者反倒不買單?筆者想,《法規(guī)》并非一勞永逸。
首先,消費者對食品的需求目前主要為“安全”和“便捷”,以“私房菜”為例,私家廚房制作出來的菜肴在網絡平臺上熱賣,原因之一是其便捷性,符合現代都市人群的需求,而為何在餐廳外賣和私廚外賣中愿意選擇后者,一是在私房廚房點單可以根據個人口味要求商家制作或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商家點餐,相比同等價位的快餐,在滿足便捷性的同時也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口味,何樂而不為?至于對于另一需求——“安全”的考慮,筆者想,消費者并非顧此失彼,多半是對市面上的食品安全環(huán)境并不信任,自然淡化了對商家是否持有“許可證件”關注度。因此,在對消費者普及許可證件重要性的同時,也要更加大力度的凈化食品環(huán)境,保證有證商家的表里如一,才能取得消費者對證件的信任,助力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工作。
其次,保證消費者食品安全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實際的市場需求,網絡自制食品之所以能出現并受到消費者歡迎也恰恰證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消費者之所以被網絡自制食品吸引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與市場在售品牌產品相比,網絡自制食品具有口味獨特性,或是市面不常有的蛋糕口味,或是地方特色小吃。這些都是對食品企業(yè)產品研發(fā)的啟發(fā),開發(fā)地方特色食品或多口味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口味需求,也是決戰(zhàn)食品市場的制勝法寶。
平衡法規(guī)監(jiān)管與市場的關系,滿足消費者需求,調動企業(yè)與消費者共同助力國家監(jiān)管,才能做到真正的食品安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