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進
摘 要:展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代的話語。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統(tǒng)整優(yōu)化教學要素,創(chuàng)新學生的展示方法,努力做到“過程性展示”與“結果性展示”和諧、“主動性展示”與“帶動性展示”共生、“整體性展示”與“多樣性展示”圓融。通過展示,讓學生的本質(zhì)力量得到充分展現(xiàn)。
關鍵詞:課堂展示;展示方法;實踐探索
課堂展示已經(jīng)成為當下課堂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所謂“展示”,是指學生將外界信息內(nèi)化為自我的個體性知識后,將學習成果表征出來的一種方式(引自《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第3期《自主展示:課改的時代話語》)。在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中,展示既是學生相互學習的方式,也是達成學習目標的標志。一般而言,展示是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交流發(fā)生之后的一個全班交流環(huán)節(jié),因此也是最生動、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展示”的詞源學上看,“展”即“觀、指、示也”(《爾雅·釋言》),“示”即“給人看、指給人看”,“展”“示”合用,即“清楚地擺出來看”。教育學視閾下的“展示”是一個“外化”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展示,讓學生想展示、會展示、能展示、善展示、樂展示等。本文從優(yōu)化展示方法的視角,談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以期拋磚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過程性展示”與“結果性展示”和諧
在數(shù)學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不缺乏展示,但缺乏過程性展示。學生站起來往往是直接匯報探究結果,至于探究過程則將之束之高閣。一方面,固然是受制于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教師對過程性教學的重視度還不夠。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展示“其然”,更要讓學生展示“其所以然”。
案例1:《圓的認識》(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10冊)
師:剛才我們各個小組探究了圓的特征,圓有哪些特征呢?你們組是如何發(fā)現(xiàn)這一特征的?
組1:我們組采用的“對折法”,先將圓對折成為一個半圓,再對折成四分之一個圓,發(fā)現(xiàn)半徑都重合了,因此圓的半徑有無數(shù)條。
組2:我們組也是采用的“對折法”,我們對折——展開,再對折——再展開……永遠折不完,我們組發(fā)現(xiàn)圓有無數(shù)條直徑。
組3:我們組采用的是“推理法”,因為圓有無數(shù)條“對稱軸”,而每一條對稱軸都經(jīng)過直徑,所以圓有無數(shù)條直徑。
組4:我們組也是采用的“推理法”,因為圓周上有無數(shù)個點,而“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作半徑”,所以圓有無數(shù)條半徑、無數(shù)條直徑。
組5:我們組采用的是“測量法”,我們測量了十多條直徑和半徑,發(fā)現(xiàn)所有直徑都相等,所有半徑都相等。
組6:我們組采用的是“參照法”,我們用一根線度量直徑,然后再用這根線度量另外的直徑,發(fā)現(xiàn)直徑都相等。
組7:我們組采用的是“畫圖法”,我們畫了這么多條直徑和半徑,發(fā)現(xiàn)圓有無數(shù)條半徑和直徑。
組8:我們組采用的是“旋轉法”,我們畫出一條半徑后,旋轉1度再畫,旋轉1度再畫,能畫360條,將旋轉度數(shù)縮小10倍、100倍……可以畫出無數(shù)條。(掌聲)
教師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畫滿直徑和半徑的圓,屏幕顯示3600條,對折——對折——對折……形成小扇形,屏幕顯示8次,已經(jīng)不可以對折了。
師:看看大屏幕,這樣能否說明圓的直徑和半徑是有限條的?
生1:我認為,老師的畫筆有寬度,可以再細些;老師的力量有限,可以讓機器人接著折……
可以說,在這樣的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既展示了探究的結果,更展示了探究的過程。學生不僅知道了“是什么”,還知道了“為什么”。這樣的展示讓學生的活動經(jīng)驗得以共享,思想方法得以共悟,這樣的展示才是一種“深度展示”。
二、“主動性展示”與“帶動性展示”共生
在學習中,由于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氣質(zhì)等的心理差異,使得一部分學生“樂于展示”,另一部分學生“羞于展示”;一部分學生“主動展示”,另一部分學生“被動展示”等。教學中,教師可以讓部分樂于展示的學生在展示中帶動另一部分學生展示,要賦予“羞于展示”的同學“優(yōu)先展示”的權利。在展示過程中,教師不應該是展示環(huán)節(jié)的“旁觀者”,而應當對展示學生、展示方式進行調(diào)控,要讓學生的展示成為一種自覺。
案例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11冊)
在學生通過直覺認定長方體相對面完全相同時,筆者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展開驗證,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后展開了積極的數(shù)學交流展示。
生1(積極地):老師,我是這樣驗證的,我用直尺分別測量了長方體上下兩個面的長和寬,發(fā)現(xiàn)長和寬分別相等。因為這是一個長方形,所以上下兩個面是長方形。
師:這位同學剛才采用“測量法”進行驗證,還有其他的驗證方法嗎?
生2(肯動腦筋的一位同學,積極地):我是在頭腦中進行推理的,我認為長方體的前面是一個長方形,說明上下面的長分別相等;長方體的右面是一個長方形,說明上下面的寬分別相等。上下面的長、寬分別相等,說明上下面完全相同。(掌聲)
生3(在生1和生2的帶領下,生3怯懦地):老師,我這樣驗證行嗎?
師:說一說你的驗證方法。
生3:我?guī)У氖且粋€長方體的撲克牌盒子,我將上面往下一壓,上下面就重合了。我想長方體的上下面應該完全相同。
師(肯定、激勵):生3很會動腦筋。其實,有的時候只要動手操作一下就能夠得出結論。正所謂“動手操作是另一種思維”。其實,生3的方法就是移面比較法。
學生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各不相同。展示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各組組長“領頭雁”的作用,關注學生數(shù)學的認知盲區(qū)、思維盲區(qū)。幫助“羞于展示”的同學克服心理障礙,助推“被動展示”同學的數(shù)學前期學習、準備,讓全體學生努力向“主動式展示”的理性境界邁進。
三、“整體性展示”與“多樣化展示”圓融
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小組集體進行展示,此所謂“整體性展示”;也可以讓學生個體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各自的思考等進行展示,所謂“多樣性展示”?!罢w性展示”立足于小組,凸顯組內(nèi)研究成果,學生個體積極參與組內(nèi)討論、交流、展示,進而保證整體性展示質(zhì)量。整體性展示通常采用的話語方式是“我們組認為……”“我們組的意見是……”等?!岸鄻有哉故尽绷⒆阌趯W生個體,主要顯現(xiàn)學生個體的數(shù)學思考,常用的方式有“輪換式展示”“抽號式展示”“代表展示”等。多樣性展示通常采用的話語方式為“我認為……”“我覺得……”。相比較于整體性展示,多樣性展示靈活多變、生動有趣。教學中,更多的應該是“整體性展示”與“多樣性展示”圓融。
案例3:《小數(shù)的大小比較》(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9冊)
教材中的例題是:買1副三角尺用0.6元,買1本練習本用0.48元,三角尺和練習本,哪個貴一些?應該說,這樣的設計制約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筆者在教學中將單位去掉,直接出示:比較0.6和0.48兩個小數(shù)。學生在小組內(nèi)展開了多樣化的探索,進入全班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精彩紛呈。
生1(整體性展示):我們組是這樣推理的:因為0.6里是60個0.01,而0.48是48個0.01,60大于48,所以0.6大于0.48。
生2(多樣化補充):我覺得不需要像他們那樣復雜,因為0.6里有6個0.1,而0.48里含有4個0.1和8個0.01,比較的時候,只要看十分位就可以了。
生3(整體性展示):我們組是在小數(shù)后面添上單位元,0.6元是6角,而0.48元是4角8分。顯然,6角大于4角8分,所以0.6大于0.48。
生4(多樣化補充):剛才,他們的方法都是書上的。我還有一種方法書上沒有,就是用畫圖解決。先畫一個正方形表示單位“1”,0.6就是將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表示這樣的6份;而0.48就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表示這樣的48份。從圖上可以看出,0.6大于0.48。
生5(受到生4的啟發(fā)):既然這樣,我覺得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要方便些,索性就在數(shù)軸上表示0.6和0.48的位置。通過數(shù)軸,可以看到0.48比0.6更接近0,所以0.6大于0.48。
如上所述,數(shù)學教學中展示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互補、互啟、互發(f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進行個人之間的PK,也可以進行小組之間的博弈等。在展示中,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都是一種精神的創(chuàng)生、生命的成長。
兩千多年前,中國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學生,和學生談心時,用“盍各言爾志”(《論語·雍也》)引發(fā)學生顏淵、子路和老師的共同展示,讓人不禁向往、神往。在高揚學生主體性教學的今天,教師更應該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權利”,努力讓學生做到“我的學習我做主”“我的展示我做主”。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諸要素進行統(tǒng)整優(yōu)化,以便形成教學合力。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勇于展示、樂于展示、高效展示,進而凸顯展示的藝術性、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