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顯慶
摘 要:語文綜合素質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景的語文素養(yǎng)。要培養(yǎng)這種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yǎng),必須將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強化學生自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主能力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可通過多種途徑把培養(yǎng)小學生自學能力的任務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著力構建“自主教學模式”
1.檢查預習——發(fā)現問題
預習是培養(yǎng)小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學生要通過預習初步認識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了解作者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等。教師開始可預先指導學生預習方法,明確預習方向。隨著計算機、電視廣播、書刊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工具的發(fā)展,學生學習的途徑、渠道、方式日漸多樣化。教師在其中可以起到示范作用,通過各種渠道將尋找到的信息提供給學生,作為學生學習的原材料,擴大他們的知識面。這樣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搜集信息,讓他們逐漸學會這種方式,培養(yǎng)自己搜集資料的能力。
2.初讀課文——提出問題
初讀課文是讓學生對即將探求理解的語言材料有一個粗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知識框架。這部分教學可采用默讀、朗讀、自由讀、輕聲讀、指名讀等讀文方法。初讀課文時學生可能不知道思考些什么,所以在初讀課文前提出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讀課文時思考要有方向性,使自學更有效。教師提出問題時要注重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一是語言文字的問題,一是思想情感的指向問題。
而問題最初可由教師設計提出,隨著訓練的深入,逐步過渡到由學生來提出。
3.精讀課文——討論解決問題
精讀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嘗試解決提出的問題。教師在精讀之前出示或輔導學生列出自讀提綱。自讀提綱要認真分析課后思考練習題,抓住文中關鍵詞句,讓學生體會歸納,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概括,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內容。還要抓住體現語言特色的詞句,讓學生進行比較,理解作者表達的方式。
4.教師引導——鞏固練習
在前三步學習中學生逐漸掌握了問題,并已初步討論自主解決。學生間的這種相互啟發(fā)式解決問題的方式決定了其認識還只是停留在條理概念模糊的感性階段。因而,這時教師的理性引導和條理性歸納將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明晰、有效。教師可將討論的結果加以歸納,要結合所設自學提示和學生討論情況來進行,目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鞏固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積累語言,運用學過的字詞句。練習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依據課文而定。
二、適時采用多元教學方法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類型,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學習類型的差異性。我們可以根據動覺學習、聽覺學習、視覺學習的類型把學生分類編組,再把大組分成幾個4~6人學習小組。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類型進行教學,要兼顧學生的幾種學習類型來綜合設計教法,揉合圖片、音樂、多媒體等手段實施多元教學。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使幾種學習類型的學生都能以自己所擅長的方法完成學習。
三、改變作業(yè)形式,激發(fā)學習興趣,注重基礎培養(yǎng)
寫字是語文學習的關鍵。如果寫字不過關,就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讀寫能力,從而嚴重挫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語文教學名家于永正在談寫字作業(yè)時強調布置作業(yè)要循序漸進、先多后少。而我想改變以往的生字作業(yè)形式也能起到減輕負擔、增強興趣的目的,因此我將生字作業(yè)分為書法作業(yè)和拼音作業(yè)。書法作業(yè)有三種形式,分別是當天學完課后的字帖、照著字帖寫的小楷、月末書法展示;拼音作業(yè)是精讀課中含有生字的詞語,要求學生先寫好拼音,然后互相對換寫。這種作業(yè)比較靈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這樣不僅有助于書法練習,而且能幫助學生強化對生字的記憶,學生也不會因寫字繁多枯燥而產生厭煩情緒。
四、改變課堂形式,明確學習任務,培養(yǎng)良好習慣,逐步提升聽說讀寫能力
課堂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是自主學習的陣地,因此我在課堂上會因不同的文本而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去學習,去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如字詞的學習,學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詞語找出來,該讀的讀,該寫的寫;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或故事梗概,讓學生先寫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剛開始學生可能由于表達能力不強或膽小,直接說不好,所以事先先寫出來,這樣不僅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去獨立思考,也訓練了學生的說寫能力。
五、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一是需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二是需要學生外在的學習激勵。教師在組織教學中要堅持以鼓勵為主,調動積極因素,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堅持集中參與原則,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的意見,鼓勵和主張對事不對人的交流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主,即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主,在課堂策略上采取使學習者經驗共享的方式,營造一個良好氛圍,通過學習能充分分享來源豐富的各種信息,尊重和發(fā)揮學生的學習風格,讓學生真正感到他們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生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更強烈?!苯處熃M織教學過程要注重創(chuàng)設讓學生獲取成功的快樂。教學中,讓我們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樂趣吧!
參考文獻:
[1]劉建忠.新課改中語文教育現狀的分析及反思[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8).
[2]孟兆山.轉變學習方式的三個誤區(qū)分析[J].湖南教育,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