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琴
幼兒園的孩子正處在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期,良好習慣又與秩序感緊密相聯。簡單來說,好的習慣離不開有條理的做事。幼兒園的小班幼兒秩序意識不強,做事常常有始無終,因此教師要教會幼兒有條理做事,專心做事。
一、生活活動,產生秩序
小班幼兒年齡小,剛剛開始集體生活,有許多的不適應,教師有計劃地安排他們的生活與學習,幫助他們建立秩序意識、規(guī)則意識,有助于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
感受秩序,理解規(guī)則。小班幼兒正處于秩序敏感期,自控力差,常常會出現這些現象:午睡起床時“老師,我的襪子找不到了”;早操排隊時“老師,xx小朋友插隊了”;看圖書時“老師,我找不到小貓的那一頁”,種種事情折射孩子的行為問題。孩子起床找不到襪子,是因為孩子沒有養(yǎng)成襪子要放固定地方的習慣;早操插隊可能是孩子沒有記住自己是哪一組哪個小朋友后面,秩序感不強;看圖書找不到小貓是孩子翻書沒有一頁一頁依次往后翻,也是沒有秩序感的表現。
小班教師對于孩子的種種問題不能心慌氣急,慢慢引導才是上策。比如孩子找不到襪子,在孩子脫鞋子時提醒幼兒將襪子脫了放在鞋子里,就避免了襪子亂丟的問題;看書時,小班孩子不認識數字,沒法看頁碼,但是他們喜歡做重復動作,一頁一頁翻書,孩子是能接受的,教師引導孩子一頁一頁往后翻書,不漏頁,在孩子通過努力終于找到小貓時,告訴孩子這才是正確的翻書方法。經過一兩次,孩子就會自己看書了。所以,當孩子遇到一些行為問題時,與其花費大量的精力督促幼兒執(zhí)行規(guī)則,不如做示范、慢聲細語的講解,讓孩子真正理解,來得更有效果。
提高要求,引領秩序?!芭d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毙“嘤變航涍^一段時間的幼兒園生活,有的經過努力已經養(yǎng)成了良好的吃飯、盥洗、如廁等常規(guī),但也有一些幼兒在周而復始的重復活動中失去興趣,甚至故意搗亂,這是幼兒對活動不滿意的外在表現。教師要及時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排隊時不僅要記住自己位置,還要求隊伍要直,兩隊盡量靠在一起走;看書時不僅會自己看書、翻書,還要能將書看好后,一桌的書本放整齊;午睡時,不僅放好自己的鞋襪,還要學習折衣服褲子,折整齊后,放在固定位置,方便起床穿。更高的要求使孩子的積極性提高,對活動的興趣更濃,也使幼兒的秩序感更強,做事更有條理,懂事能干,幼兒的一日生活更富有情趣和積極意義。
二、優(yōu)化活動,強化秩序
小班幼兒喜歡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將規(guī)則意識融于語言游戲、音樂等游戲中,通過幼兒能接受的方式,一步步強化幼兒的秩序。
合作游戲,萌發(fā)秩序。如在小班數學游戲《高矮排序》中,要求幼兒將雪人按從矮到高的順序依次排列;在社會《我會整理柜子》中,要求幼兒按照標記將玩具分類;音樂游戲《小小老鼠》中,要求音樂結束,“老鼠”才能四散奔逃等。各種各樣的游戲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生活,使幼兒萌發(fā)了秩序意識,體驗了秩序帶來的快樂與成功。
教師在安排區(qū)域游戲時可以根據游戲要求,相對有序地分為安靜區(qū)(如閱讀區(qū)、美勞區(qū)等)和喧鬧區(qū)(如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等);或與幼兒共商游戲公約,大家互相督促,或者在人數多的區(qū)域設置進區(qū)卡,規(guī)定最多能進幾人,額滿為止,這樣有序的游戲安排能讓幼兒有適合的空間交流、嬉戲,逐漸萌發(fā)秩序感。
優(yōu)化活動,提升秩序。小班有許多的有趣故事《小豬家的房子》,故事中將房子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以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讓幼兒感受故事趣味性的同時感受時間的秩序變化;小班寓言《太陽和月亮》,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白天與晚上活動的不同動物與植物,通過XX睡著了,XX醒來了,讓幼兒感受白天與黑夜交替的秩序。音樂《大雨和小雨》,幼兒通過聽辨音樂的緩急、快慢,嘗試用聲音的音量與音速,在琴聲的引領下,表現大雨與小雨的不同秩序要求。
教師始終是幼兒活動堅定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的行為會在各項活動中逐漸得到強化。在大家一次次的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從似懂非懂到主動積極參與,從無序到有序,逐漸體驗到有秩序游戲、有秩序生活的快樂。
三、實踐參與,體驗秩序
農村幼兒園的小班幼兒可以開展一些簡單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幫廚房阿姨摘芹菜,了解芹菜的摘、洗、炒的有序過程;幫助保潔阿姨打掃操場,體驗自然、有序的校園給人的和諧秩序美;和農民伯伯一起種菜,整理菜畦,拔草捉蟲,體驗著勞動的快樂,感受著四季的變換秩序、生命的成長秩序。
在舉行班級、全園性的親子活動或其他大型活動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學會用等待、協(xié)商等方法解決這樣那樣問題,既保證了活動進行的良好秩序,也讓幼兒體驗和感受到良好秩序帶來的美感、愉悅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大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