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鑫,吳曉濤,鐘世燕,李傳俊
(深圳市坪山新區(qū)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深圳 518118)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嚴重且多發(fā)的疾病,易引起腦癱等情況發(fā)生,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而急性腦梗死無法準確判斷其預后,但是影像學檢查能有效反映患者顱內病變程度、類型、演變過程,為其預后、治療提供客觀依據[1-2]。因此,本院選取5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連續(xù)動脈自旋標記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對患者腦血流量(CBF)進行測量,具體的內容可見下文描述。
選取我院5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收治時間在2015-03—2016-04間,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患者發(fā)病時間均為48 h之內;(3) 所有患者MRI或者CT檢查結果均確診為腦梗死;(4)所有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志清楚、無磁共振檢查禁忌與腎功能不全。
急性腦梗死患者;25例為男性,25例為女性,年齡在45~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65.23±1.13)歲。
1.2.1 掃描方式 5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在治療前均采用1 ml/kg水合氯醛鎮(zhèn)靜,待患者均睡熟后進行磁共振檢查,在檢查過程中實施心電、呼吸監(jiān)護,采用本院提供的超導型磁共振掃描系統(tǒng),采用正交頭線圈,磁共振腦灌注(CASL)成像采用序列標記雙側頸動脈,標記層面位于中心下方30 mm、2200 ms為標記時間、延遲900 ms、層數為5、層厚為8 mm、矩陣為64×64、fov為180mm,對標記前、后腦實質相同層面進行掃描,從而得到灌注圖像,掃描維持時間為6 min。
表1 治療前后雙側放射冠白質、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頂葉灰質CBF值(±s) mL·100g-1·min-1
表1 治療前后雙側放射冠白質、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頂葉灰質CBF值(±s) mL·100g-1·min-1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n=50)(n=50)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CBF值8~24 h 33.96±9.67 55.76±11.15 48 h 36.62±12.35 58.71±10.23雙側頂葉灰質CBF值8~24 h 28.68±7.19 42.49±10.35 48 h 30.65±7.95 45.42±7.24雙側放射冠白質CBF值8~24 h 10.97±4.56 30.20±7.84 48 h 16.41±6.22 32.33±8.42
1.2.2 MRI數據分析:將磁共振掃描結果傳輸至我院處理工作站,采用軟件計算每位研究患者的CBF值,選取雙側放射冠白質、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頂葉灰質作為感興趣區(qū),并記錄治療前各個感興趣區(qū)的CBF值。
1.2.3 治療方式:5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病48 h內均進行對癥治療,10d為一療程,治療后對患者再次行磁共振萎縮側索硬化(ASL)灌注成像檢查,并記錄治療后的CBF值。
對比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雙側放射冠白質、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頂葉灰質8~24 h與48 h的CBF值。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急性腦梗死患者雙側放射冠白質、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頂葉灰質8~24 h與48 h CBF值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急性腦梗死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相關研究[1-3]顯示,腦部低灌注為急性腦梗死患者病理改變的因素,而腦血流量能有效反映急性腦梗死患者腦灌注狀況、神經功能、代謝需求,是評價急性腦梗死患者腦恢復與損傷的重要參數,早期測量CBF變化情況,對早期診斷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灌注改變、判斷預后、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缺血是急性腦梗死患者腦損傷的主要改變,而患者CBF值降低,易導致患者腦組織急性損傷,即使患者CBF值恢復正常,易出現(xiàn)腦組織能量衰竭,從而誘發(fā)繼發(fā)性腦損傷,而測量CBF值能反映患者腦部血流動力學變化,為急性腦梗死患者CBF灌注的重要參數,而在患者發(fā)病早期動態(tài)監(jiān)測CBF值變化,對治療急性腦梗死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臨床常通過核醫(yī)學方法或者靜脈團注對比劑測量患者CBF值,但是由于這兩種測量方式尚存在倫理學上疑問與技術上困難,因此,臨床上不推薦使用,而連續(xù)動脈自旋標記磁共振灌注成像是一種內源性示蹤劑MR灌注成像方式,為灌注定量測量的無創(chuàng)技術,利用患者血液中水份內源性對比劑,延遲時間后,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標記血流成像層面進行圖像采集,通過采集的圖像,再使用配對方式,與無標記對照影像進行比較,從而獲得灌注圖像,與核醫(yī)學方法或者靜脈團注對比劑兩種方式相比,具有易重復、定量測量CBF值、無創(chuàng)等優(yōu)點,能為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影像學提供較大空間。連續(xù)動脈自旋標記磁共振灌注成像能有效測量患者雙側放射冠白質、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頂葉灰質的CBF值,在短時間內可進行反復測量,并且測量結果較為準確[4-6],本次研究中,治療前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均進行定量測量雙側放射冠白質、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頂葉灰質8~24 h與48 hCBF值,然后對患者實施磁共振動脈自旋標記腦灌注加權成像檢查,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雙側放射冠白質、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頂葉灰質8~24 h與48 hCBF值均恢復正常,由此證明,擬建立一種快速簡便、無電離輻射、無需注入造影劑的影像檢查手段,能夠準確、及時、客觀地評價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療效,從而促進患者較快恢復。
經研究表明,經過測量后,治療后急性腦梗死患者雙側放射冠白質、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雙側頂葉灰質8~24 h與48 hCBF值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急性腦梗死患者,由此可見連續(xù)動脈自旋標記磁共振灌注成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具有有效救治時間短、起病急等特點,采用連續(xù)動脈自旋標記磁共振灌注成像檢查,能夠了解患者腦組織血流灌注情況與明確缺血部位,對患者預后判定與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利于后期臨床治療,同時可利用MRI新技術的開展提高科室水平,降低患者重復檢查率,從而有效避免漏診、誤診情況發(fā)生,為臨床提供診斷提供方便可靠依據,讓患者享受新技術帶來的好處,避免檢查者醫(yī)用X射線輻射劑量,為臨床提供有效依據,從而提高醫(yī)療質量,并可通過推廣普及應用,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1]毛傳萬,付玉川,葉信健,等.磁共振3D-pcASL灌注成像在鑒別急性腦梗死和腦炎的應用價值[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5,95(23):1846-1848.
[2]陳傳亮,白巖,王梅云,等.三維偽連續(xù)性動脈自旋標記磁共振灌注成像聯(lián)合擴散加權成像在腦膠質瘤分級中的價值[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5,21(5):426-430.
[3]黃點點.高血壓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的磁共振三維偽連續(xù)動脈自旋標記灌注成像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2015.
[4]馬清,黃清玲,肖朝勇,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價值[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1,24(2):137-139.
[5]張海宇.磁共振FAIR灌注成像技術在急性腦梗死中的臨床研究進展[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30(9):1569-1572.
[6]盧潔,李坤成.急性腦梗死的磁共振影像學[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3):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