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應
【摘 要】 閱讀教學,是為了著重培養(yǎng)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無論從我國語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方面看,還是從閱讀教學論和閱讀認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是任何時髦的教法都無法取代的。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朗讀訓練;培養(yǎng)語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4-0-01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闭驗槿绱?,近年來有不少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呼吁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練好“讀”功。那么,如何過好讀書關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之見。
一、明確“讀”的意義
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教師必須明確讀書的重要意義。多讀書最大的好處和最突出的優(yōu)勢是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蹦敲词裁词钦Z感呢?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符號刺激所產生的一種直覺。既然如此,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就應該從語言文字符號的刺激入手,而“讀”則是最積極最有效的“刺激”。“讀”到了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才可能到位,語文綜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具體地講,多讀有以下六大好處:第一,多讀可以識記生字?!伴喿x是識字的基本途徑”,多讀可以促使學生記住字音,區(qū)別字形,了解字義。第二,多讀可以釋詞析句。通過反復誦讀,學生便能夠結合上下文準確地領悟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從而達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葉圣陶語)。第三,多讀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讀并讀出情感來,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才能明白字里行間的深刻蘊含,才能達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華。第四,多讀可以訓練思維。在論及讀與思的關系時,別林斯基曾經指出:“閱讀時,你到處感覺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苯處熞柧殞W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讀,學生的想象才可能豐富,思維能力才能迅速提高。第五,多讀可以背記佳詞妙語。小學階段的學生“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清人陸世儀語)。利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代使之多讀熟記佳詞妙語,精美詩文,為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勤輸“養(yǎng)料”,多作儲備,他們日后的“說”和“寫”才有源頭活水。第六,多讀可以感悟寫作技法。學生讀得多了,就能夠更深入地體悟遣詞用語之妙,學習布局謀篇之法,而學生在讀書實踐活動中所感知領悟的寫作技法,往往是教師在作文課上難以指導出來的。
二、訓練“讀”的技巧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幾經修訂,都無一例外地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幫助學生達到這一要求呢?
1、重視范讀的作用。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教師的示范朗讀非常重要。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fā)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guī)律,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
2、要指導學生讀到位。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是運用清晰的普通話語音,把視覺形象變作聽覺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也就是說,朗讀的最本質特征是靠聲音表情達意。因此,發(fā)音準確、吐字清晰是朗讀教學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進行有效地正音。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能夠自覺地運用普通話教學,但學生的朗讀仍存在不少問題,音準方面突出的問題是帶有明顯的方言色彩。其次,注意音變現(xiàn)象。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幾個感嘆句寫出了桂林的山的特點,“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這幾個句子中“啊”的讀音要分別變?yōu)閥ɑ(呀)、wɑ(哇)、nɑ(哪),讀起來才流暢自然。對于音變現(xiàn)象,我注重過程指導,著重引導學生聽老師范讀,進行朗讀比較,在語境中揣摩、體會,感受普通話規(guī)范的語音。其三、理解意蘊,感受情理。作者所記敘的事情或描繪的景物之中閃爍著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語文教學要通過語言訓練理解課文的內容,體察作者的情意,感受傳達的理念。
三、要及時進行朗讀總結
為了讓朗讀訓練卓有成效,教師要針對學生在朗讀中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及時反饋評析。評述要結合朗讀材料進行,不要泛泛而談,語氣要溫和,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不僅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學生評論相結合,放手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對錯誤的見解絕不諷刺、挖苦。師生通過討論,共同總結出在朗讀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及時糾正不正確的語調、語氣、重音、停頓等,并側重地再范讀,再練讀,直到達到理想的效果為止。
1、教師評價。如果學生朗讀時出現(xiàn)錯誤,教師可以及時糾正。讀得流利與否,也很容易辨別出來。但讀得是否有感情,卻難有明確的標準。一則感情本身有一定直覺性、模糊性;二則不同的人對文章的情感基調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因而許多教師在學生朗讀后,只能憑直覺判斷“不錯”或“真好”。這樣泛泛評價,學生茫然,難以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直覺敏感度。
2、自己評價。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學生讀完后,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讀,可以讓學生略有所思。爾后,一遍比一遍讀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樂讀、好讀、會讀。
3、相互評價?!缎W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培養(yǎng)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币虼?,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語文能力,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局面就會逐漸形成。
參考文獻:
[1]任運昌.《課堂默讀!閱讀教學不容忽視的話題》.《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5年第5期。
[2]陳少華.《朗讀──讓語感不再朦朧》.《中小學教學研究》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