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淑瓊
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長期存在著一種把語文課程視為純粹的學科知識課程的現(xiàn)象,“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變成了語文知識的宣講過程”。從學科知識體系的角度出發(fā)構建語文課程、編寫教材,把語文知識傳授當作教學的第一要務,這也正是造成語文教學“低效”的重要原因。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即經(jīng)驗的不斷改組和改造”。杜威的“經(jīng)驗”具有動詞和名詞兩重屬性,作為動詞的經(jīng)驗是指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的過程,具有親身經(jīng)歷、行動、體驗等意思;作為名詞的經(jīng)驗是指動態(tài)的經(jīng)驗過程所產(chǎn)生的對主體發(fā)生影響的結果。經(jīng)驗課程與以傳統(tǒng)學科為中心,依據(jù)科學和學問的邏輯性編訂的學科課程不同,它是以兒童主體性活動的經(jīng)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
一、語文課程的“經(jīng)驗”本性
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工具,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立足于語文實踐。因此,語文課程自然應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與具體的語文材料、語文環(huán)境交互作用,從而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個體經(jīng)驗,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學生是語文課程的主體,課程需要學習者去親身經(jīng)驗,語文課程內(nèi)容不是一個預先設計好的、固定在那兒等待被發(fā)現(xiàn)的東西,它是通過教師、學生、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作用不斷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語文課程就不僅僅是外在于學生、凌駕于學生之上的知識體系,而是必須由學生的主動經(jīng)驗(動詞)才能構成。學生是語文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占有者,語文課程就是在學生作為主體與語言材料、語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創(chuàng)生出來的,語文材料也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經(jīng)驗才能產(chǎn)生意義,轉化為個體經(jīng)驗,在經(jīng)驗的情境中,通過經(jīng)驗而學習。
二、《背影》的課程設置
教材中的課程設置是教師與編者從整體上為學生構建的學習內(nèi)容,它的合理性取決于所設置的語言生活經(jīng)驗是否明確,其次是它所設置的學習經(jīng)驗是否能對學生學習經(jīng)驗進行有效的建構。以下我們將分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背影》的課程設置,重點關注它設置了何種本體經(jīng)驗與何種學習經(jīng)驗。
導讀:人們大都歌頌母愛,這篇課文卻寫父愛;歌頌父親,一般是正面寫父親的高大形象,這篇課文卻寫父親的背影,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寫愛的文章,往往有淋漓盡致的描寫,這篇課文的語言卻很樸素。那么,這篇課文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請帶著這個問題,認真閱讀課文。
導讀中指出的本體經(jīng)驗有三個方面:一是感受父愛,二是思考為何寫背影,三是品悟樸素的語言。導讀中對情感的本體經(jīng)驗定位只有“感受父愛”,為何寫背影?聚焦于“背影”寫法上的問題往往用來做父子情深的證明,但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的名篇《背影》真的只是純粹的描寫父愛嗎?《背影》的情感又與其他親情類散文相差在何處?作者刻畫的背影僅是父子相處偶然所感還是潛藏著更深的情愫?文章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除了關注不能忘懷的背影,我們還要問為什么父子許久不見?文章結尾說:“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于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考察文本的話題背景,他們不相見是有原因的:父親憑著與朱自清工作單位校長的私交直接領走了朱自清的工資。在父親看來這是小事,但受過西方民主思想熏陶的作者一氣之下帶著妻兒離家出走,定居他處。父親對于兒子的出走傷心失望,“待他不同于往日”也是正常。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作者很自責,所以會反諷自我的“聰明”,其實更深的意義是他內(nèi)心潛藏的自責和懺悔情結的發(fā)揮。他們畢竟是父子,矛盾瑣屑帶來的情感隔膜和沖突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沖淡。作者愛父親,卻不敢或不愿正面父親,只能滿懷深情的注視著他的背影,在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真情迸發(fā),淚眼模糊。我們能看到這是對并不默契并不親密、缺乏溝通、羞于表達卻又滿懷深愛的父子,錢理群、孫紹振解讀《背影》時都曾提到父子間這種“有隔膜的愛”更加真實也更加感人。由此,我們應重新定位這篇文章的本體經(jīng)驗。
語文課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言語經(jīng)驗學習言語經(jīng)驗的過程,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取向應是“學習經(jīng)驗”,即能夠獲得語言經(jīng)驗的種種“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的設置是通過學習行為設置來實現(xiàn)的,因為,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每一個學習內(nèi)容(話語經(jīng)驗)都需要特定的學習行為予以展現(xiàn)。設置何種學習行為就能引起何種學習經(jīng)驗,沒有恰當?shù)膶W習行為經(jīng)驗就不能進入文本所蘊藏的本體經(jīng)驗。因此我們需要考察《背影》中的“思考與練習”能否幫助學習者經(jīng)驗到文本的本體經(jīng)驗。
思考與練習
一、熟讀課文,把四次寫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聯(lián)系全文細細品味,完成下列問題。
1.復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么寫得這樣詳細?
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么作用?
3.課文結尾寫作者讀父親的信,又遇見父親的背影,卻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這是什么原因?
二、一些語句,或者能標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或者在寫人敘事狀物方面富于表現(xiàn)力,或者含義深長,耐人尋味,或者最能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意,這樣的語句稱為關鍵性語句。試聯(lián)系上下文,指出下列關鍵性語句的表達作用。并從課文第六段找出一些關鍵性語句,說說他們?yōu)槭裁词顷P鍵性語句。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三、課文寫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請找出來,并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這些話語樸實而簡潔的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憐愛兒子的深情。
四、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有人說,本文失之傷感。“一個20歲的大男孩兒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蹦愕目捶兀靠膳c大家討論一下。
2.課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說自己“聰明過分”“太聰明”,為什么這樣說呢?你在自己的長輩面前,也有這種自作聰明的情況嗎?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以上設置,第一大題“找出四次寫背影的文字”“復述買橘子過程”等側重于獲取信息并感受父子情深。第一小題,通過復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強化學生對這一細節(jié)描寫的關注?!盀槭裁磳懙倪@么詳細”這一問題的設置很可能將學生指向到作者對父愛的感動,但這種解釋是膚淺的,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鍛煉,文本深層的本體經(jīng)驗沒有被經(jīng)驗到。細節(jié)特寫跟敘述人的情感狀態(tài)有關,人物行為的特寫往往是因為敘述人心中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對于眼前之物,敘述人在心理上是有選擇性的注意。在父親買橘子之前,是兒子對父親的不理解“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甚至是腹誹“心理暗笑他的迂”??梢哉f,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為朱自清提供了一個看待父親的新視野,使一直圍繞在身邊而被忽視的父愛有了被呈現(xiàn)、被重新認識的距離。這一細節(jié)中,他先寫父親的體態(tài)衣著,再賦神,再寫父親的動作,尤其是“努力”一詞,既寫出父親爬月臺的困難,又是情感聯(lián)想的觸發(fā)點。父親在生活中的種種艱辛一起涌上兒子的心頭,他衰老的背影定格在“努力”的姿態(tài)中,如此境地,他仍努力攀爬為兒子買橘子。是偉大的父愛讓兒子感動了,命中了兒子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喚起了他對父親的感念之情,正是兒子感念之情的微妙萌動使他深入關注并描寫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過程。《背影》絕不是簡簡單單地描述父子情深,而是體現(xiàn)了朱自清對父愛情感深層認識的心理歷程,學生學到的本體經(jīng)驗不能只停留在感受父愛這個層次。
第二題讓說出為什么這兩句是關鍵性語句,以及表達作用。這是對學生體驗、領會、鑒賞能力的訓練,也是積累語識,為提高表達能力打基礎。比如,“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引人入勝。作者懷念父親,惦記父親的背影。但為什么跟父親不相見?為什么最不能忘記的又是他的背影?背影是什么樣的?對作者有何意義?如此簡潔的一句話卻給人強大的吸引力繼續(xù)閱讀下文,這是值得學生學習的表達經(jīng)驗,也是深入本體經(jīng)驗的抓手。再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喪母之痛、失業(yè)之愁、養(yǎng)家之艱、喪失之勞,這些事給全文蒙上了慘淡愁云,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同時,這些苦痛是壓在父親身上的,他是所有打擊的承受者。但在這種情況中,是父親再勸兒子,“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在艱難處境中表現(xiàn)堅強,并給兒子看行李、挑座位、講價錢……但兒子當時沒有理解,這為后文的懺悔、感恩之情的萌生奠定基礎。這句話是對父親的刻畫也是對兒子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對它的品味,這一題的設置是合理的,它能夠影響學生對作者情意的把握。
第三題,“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谩!薄拔屹I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薄拔易吡耍侥沁厑硇??!薄斑M去吧,里邊沒人?!比绱藰銓嵱趾啙嵉乃木湓挘髀冻鰧鹤訜o限的關心和惦念。這一學習行為經(jīng)驗的設置讓學生在上車前緊張感傷的語境中體驗文本中老父親憐愛兒子的深情,既指向表達經(jīng)驗也指向本體經(jīng)驗。
第四題是選做題,其中第一小題,可以從作者流淚的原因上來談,但要不要父親照顧,流不流淚顯然不是這篇文章讓學生獲得的本體經(jīng)驗。此問題設置讓學生用話語經(jīng)驗進行表達,但缺乏明確的本體經(jīng)驗。第二小題,對這一問題的準確把握要先理解作者一再這么說的原因,這是朱自清感悟了父愛,萌生感念之情后對自己的自責自嘲,是對父親的懺悔,是對生命成熟過程中的幼稚的反思,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jīng)驗?;卮鸫藛栴}是在對文章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聯(lián)系自己做出遷移,訓練反思性經(jīng)驗。
三、一個新的嘗試:重設《背影》的本體經(jīng)驗與學習經(jīng)驗
導讀:
有位父親,很愛兒子并寄予厚重的期望。但這位父親做錯了些事,因娶妾丟了官職,導致家中債臺高累。后來又未經(jīng)兒子同意,直接代領走兒子教書的工資。兒子很生氣,一氣之下,帶著妻兒定居他鄉(xiāng),兩年多都未相見。如果你是兒子,你有什么想法,會原諒父親嗎?如果你是父親,會怎樣看待這位兒子?故事中的父親叫朱鴻鈞,兒子叫朱自清,兩年后他們相逢了,過去了這么長時間,他們會彼此諒解嗎?且讓我們認真閱讀課文。
思考與練習
一、熟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有沒有打動你?最讓你感動的是哪里?為什么感動?請結合具體語句段落談談。
2.再讀課文,請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并描述作者望父買橘時的心情以及看到父親來信的心情?
3.作者為什么聚焦“背影”,每次背影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這是一個怎樣的背影?能讓作者多年之后依然清晰記得并為之流淚?
二、閱讀下面幾句話,體會父子間的感情。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3.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4.他囑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咐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5.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三、古今中外有太多抒寫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的文章,父母之愛是經(jīng)典的文學話題。現(xiàn)實中,也許你和父母間有過沖突、矛盾,也許你曾對父母失望過、不滿過,但不要悲傷,不要心急,請相信“有隔膜的愛”是最真實的生活最真摯的情感。你覺得呢?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跟大家交流一下。
綜上所述,學習經(jīng)驗的設置需通過學習行為的設置來實現(xiàn),恰當?shù)膶W習行為經(jīng)驗是進入課文所蘊藏本體經(jīng)驗的有效抓手。在這個層面上說,教材改革有重大意義。但教材仍然是一種書面的、固定的課程,真實的、多樣的、具體的課程發(fā)生在每一個活生生的課堂上,發(fā)生在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正如拉爾夫·泰勒所說:“教師控制學習經(jīng)驗的方法,就是通過構建有刺激性的情境——能激起所期望行為的情境——來控制環(huán)境”,這是我們期待的。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語文學科”和“語文課程”辨——兼論語文教學的整體失誤【J】.中國教育學刊,1993(1).
[2]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褚啟宏.論杜威課程理論中的“經(jīng)驗”概念【J】.課程·教材·教法,1999(1).
[4]從立新.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5]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2.
[6]張樹軍.《背影》背后的故事【J】.語文知識,2006(7):34.
[7]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99-215.
[8]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3-64.
[9]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