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瑋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習得是語言習得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可忽視,這樣才能使語言習得更加深入和全面。本文從語言和文化的含義及特點出發(fā),從宗教信仰、地理環(huán)境、色彩觀等方面詳細闡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并從文化差異入手,深入分析了英漢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本文有利于二語習得者了解這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之處,并能夠快速而有效地掌握目的語。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
0 引言
許多人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將語言與文化隔離開來,認為只要掌握了第二語言的語法和發(fā)音規(guī)則、以及大量的詞匯,就可以很好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交流。但事實是,不同民族的歷史發(fā)展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這些不同突出地反映在了語言的表達上,也造就了各個民族語言表達的差異性。因此,掌握語音、詞匯和語法只是第二語言學習的一個基礎部分,并不是全部內容,隱藏在語言中的文化才是構成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二語習得與目的語國文化習得是不可分離的,語言表達差異性的產生源于民族間的文化差異,若想用流利的、地道的、正確的二語表達思想、傳遞感情,就必須深入了解和掌握目的語國的文化。
1 語言與文化
1.1 語言
語言是供人們使用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它可以分為言語語言和非言語語言,言語語言是以口語和書面語為代表的語言交際活動;而非言語語言是肢體動作、面部表情、手勢、眼神等為主的非語言交際活動。本文主要探討的語言為言語語言。語言是人們進行交際和思維的工具,它是思維的載體,人們利用語言中有形的字詞句在大腦內進行無聲的“內部言語”活動——即思維活動。也就是說,沒有語言,人們就失去了思考的媒介和工具。但是,語言不僅僅是人們進行交際和思維的工具,它又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具有“社會性”,同時,也是社會中文化現(xiàn)象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形式。
語言所具有的“社會性”和“文化性”說明,語言的發(fā)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時刻會受到存在于語言之外的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語言系統(tǒng)內部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要素會與社會和文化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產生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因此,在二語學習時,只對語言內部的各個要素進行研究雖然是必要的,但卻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語言學習者應該將語言放入社會文化大環(huán)境中去進行分析和考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語言的內在特點及發(fā)展規(guī)律,有利于第二語言的掌握和學習。
1.2 文化
由于“文化”涵蓋范圍的廣泛性、涉獵內容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研究者很難給“文化”總結出一個全面、準確而精煉的概念,目前為止,關于“文化”的概念已有百余種??紤]到本文我們探討的是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我們采用Brislin(2000)對“文化”的定義:文化是大多數(shù)說同一種語言和居住在一起的人們所分享的價值和觀念,這些價值和觀念是世代相傳的而且為人們提供對日常行為的指導。由此概念可以看出,文化是一種價值和觀念,包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空觀、思維模式等,這屬于文化的深層涵義,具有深層次的、內在的、隱含的特點;同時,又對人們的日常行為給予指導,這說明文化也包涵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語言方式、行為準則等,這屬于文化的表層涵義,具有表面的、物化的、外顯的特點。
文化的習得具有“無意識性”與“隱蔽性”,大多數(shù)人都無法準確地說明自己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形成了某種語言方式、行為方式、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模式等,這些方式和觀念正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意識習得而來的,是在特定民族文化熏陶下獲得的。人們在無意識的、隱蔽的文化習得中,將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因此,文化也具有“傳承性”。文化的傳承一般通過兩類手段:一是非語言符號,如繪畫、建筑、雕塑等語言以外的種種信息表達形式;二是語言符號,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它是任何文化代代相傳必不可少的媒介。由此看來,語言在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中占有關鍵地位,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形成血肉相依、不可分割的關系。
2 中西方文化差異所映射的英漢語言表達差異
2.1 中西方色彩觀差異所映射的英漢顏色詞匯差異
每種語言中都有關于顏色的詞語,但是,文化不同,顏色詞所映射出的深層意義也大有不同。就拿結婚時新娘所穿的衣服顏色來說,中國新娘大多穿紅色的新娘禮服,而西方國家則選擇白色禮服。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吉祥、如意和喜慶,還有驅邪的含義,中國的春節(jié),家家戶戶會貼上紅色的春聯(lián)和窗花,掛上紅色的燈籠,給孩子的“壓歲錢”也稱為“紅包”;在本命年,人們也會穿上紅色的內衣,或腰上系上紅色的腰帶,來保平安;我們國家的國旗是紅色的五星紅旗,運動員代表我們國家比賽時,也多穿紅色的衣服,所以紅色在中國是很重要的顏色,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國色。而紅色在西方則常與暴力或流血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殘殺和暴力統(tǒng)治)、“see red”(發(fā)怒,大怒)。在西方國家,白色表示高尚、純潔和高雅的意思,如“white hands”(清白無辜)、“white hope”(被寄予厚望的人或事)、“white men”(高尚的、有教養(yǎng)的人)。而在中國白色則大多含有不好的含義,如某人家里有人去世了,就要穿白色的喪服,我們也把“喪事”稱為“白事”;在我國的京劇表演藝術中,唱白臉的人一般都稱為奸臣。
與西方國家的顏色詞相比,中國的顏色詞由于受到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更具有神秘色彩和豐富的象征含義。例如“黃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認為是尊貴的顏色,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封建社會,它代表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是皇室專用色彩,皇帝穿的衣服被稱為“黃袍”,天子頒發(fā)的詔書或告示被稱為“黃榜”;同時,對于迷信的人來說,“黃色”也代表了天堂或陰間的神靈,出門辦事要看“老黃歷”,選“黃道吉日”。
2.2 中西方宗教信仰差異所映射的英漢習語差異
隋唐五代時期,中國式佛教文化開始興盛,并全面影響著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今天的中國文化是消化佛教文化的結果,佛教早已融入中國文化的大傳統(tǒng)。佛教強調“輪回轉世”,是指個別的自我在老死之后,你今生的某些規(guī)定性---包括你的言行及其影響力,并沒有隨之灰飛煙滅,它們會反過來影響來世自我的形成,也就是說,今生或以前的言行造下的業(yè)對來世或將來是有影響的。因此在中國的習語中會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之說。
而對于西方文化來說,基督教是最為重要的宗教之一,西方人信仰上帝和天堂,他們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人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上帝的監(jiān)督,每日都會進行禱告,周末還要到教堂禮拜。若有人犯了錯,就會到教堂向上帝懺悔,找牧師或神父坦白自己的過錯才會安心,并希望自己死后能進入天堂。因此,在西方習語中有很多關于上帝(god)、天堂(heaven)的習語,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In the Seventh Heaven(極樂世界)、Move Heaven and Earth(竭盡全力、不遺余力)等。
2.3 中西方地理環(huán)境差異所映射的英漢習語差異
中國地處亞洲中東部,東臨茫茫滄海,西北部為無垠沙漠和隔壁,西南部聳立著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和全球最為高峻的青藏高原,大海、沙漠和高原為我國提供了一種天然的隔絕屏障和相對獨立的、連續(xù)的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我國內陸腹地遼闊,以溫暖濕潤、土壤肥沃的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形成了具有幾千年歷史的農耕文明。農耕式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漢語獨特的語言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靠天吃飯”的傳統(tǒng)生活習俗,例如“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夏天不熱,五谷不結”等習語表達了我國勞動人民日常農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而發(fā)源于地中海海域的西方文化則屬于開放性的海洋地理環(huán)境,他們土地貧瘠,靠漁業(yè)和海洋業(yè)為生,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與海洋緊密聯(lián)系,因此,英語中的許多習語都與海洋、漁業(yè)和航海有關。例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九牛一毛)、all at sea(茫然不知、瞠目結舌)、miss the boat(錯過機會、錯失良機)、big fish(大亨),這些習語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西方國家獨特的海洋文化,其生存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也在其語言及習語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記。
3 結語
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語言都是在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漸變的文化現(xiàn)象,它能夠代表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也能使本民族的文化更加生動有趣、樸實親切。因此,語言研究也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通過文化習得才能使語言習得更加完整和深入。
【參考文獻】
[1]李磊偉,李文英.文化與語言習得[J].外國語,1988(4).
[2]李霖芳.中西方習俗文化對比[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林紀誠,俞青海.語言與文化綜述[J].教學研究,1989(3).
[4]苗寧,孫俊婷.從中西方地理環(huán)境探析中西思維方式差別及語言差異[J].作家雜志,2013(12).
[5]閆文培.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語言對比[M].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