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秋
摘 要:小學階段對于學生的塑造和發(fā)展十分關鍵,甚至會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一個高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這一切的基礎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能夠讓學生形成優(yōu)秀的品質(zhì),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求。小學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對小學階段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重視。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教育也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加強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也關系到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格的構建,鑒于此,新課改提出將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在教學中注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展現(xiàn)更多的生活氣息,使教學活動更具活力,更能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借此,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就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展開分析探討。
一、小學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1.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
我國大部分學校受到過去教育模式的影響,采用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和陳舊。大部分老師采用的是滿堂灌的教育方式,老師不注意和學生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也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消化和理解情況適當?shù)恼{(diào)整講課進度,講課氛圍也是十分沉悶。小學生的特點是對一些比較新鮮的事物感興趣,單枯燥的教學內(nèi)容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很低,甚至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肆意的擾亂課堂秩序,給教師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而且,老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沒有將思想道德教育和生活實際聯(lián)合起來,小學生難以明確學習思想道德知識的真正意義,功利性較強,使得我國的思想教育教學價值不能很好的發(fā)揮出來。
2.教學評價不全面
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學評價片面、缺少綜合性評價的現(xiàn)象。我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一直采用傳統(tǒng)教學評價方式,評價重點多集中于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將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視為重點,而忽略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階段性的評價,違背以人為本的科學教學理論。這種相對簡單粗暴的評價方式,教師無法準確把握學生學習情況及思想變化,學生興趣與效果難以得到增強,導致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質(zhì)量與效果難以保障。
3.現(xiàn)代小學生思想道德觀念薄弱
現(xiàn)階段,很多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受到了家長的過分溺愛,而且很多家長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從小就教育孩子“在外邊如果有同學欺負自己,就要以牙還牙,不能吃虧”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為人處世上比較驕縱,難以接受其他學生一丁點的批評,甚至會為了一點小事而大打出手,這和思想教育內(nèi)容是嚴重相悖的。小學生習慣了家長的溺愛,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為人較為自私,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缺乏愛心,缺少互幫互助意識,這都體現(xiàn)了小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薄弱,如果不對小學生的觀念及時糾正,會出現(xiàn)思想教育工作難以展開的情況。
二、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的策略
1.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生活情境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正因為如此,要構建高效小學思想品德課堂,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就需要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既關注知識的口傳心授,又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境,實現(xiàn)小學思想品德理論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思考與學踐,以真實的情感體驗或場景體會增進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學得所感、學有所用。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揮教學引導者的作用,從高高在上的講臺上走入學生之間,以指導者與合作者的雙重身份與學生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生活化教學場景,并借助學生對真實環(huán)境的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并最終運用于實踐之中。如《我的角色與責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畫出關系圖譜,引導學生以角色劃分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關系以圖譜進行展示,并幫助學生了解每個角色在關系網(wǎng)中的不同分工。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還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關注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形態(tài)。
2.合理利用教材,變靜態(tài)教學為生活教學
雖然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多練習實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脫離課本。教師要靈活的利用教材,在對于學生講解時不能過于生搬硬套,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和社會的發(fā)展需求,來適當?shù)膶滩募右詣?chuàng)新和改進。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可能是課本中未提及的,因此教師不能只局限于課本上的內(nèi)容,應該在教材的基礎之上,不斷對其擴充和豐富。例如,可以給同學講一些殘疾人勵志故事,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難險阻,迎難而上的精神,并且這些精神可以很好的用在學習當中,遇到學習中的問題,學生及時可以調(diào)整心態(tài),從而有效的解決問題,對于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十分重要。
3.改進評價方式,促進課程與生活統(tǒng)一
新課改背景下,以學習成績?yōu)樵u價標準的評價方式顯然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積極調(diào)整評價觀念,轉(zhuǎn)變評價標準,關注學生日常學習表現(xiàn)及學習能力,以尊重學生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流溝通,并及時針對學生問題與班主任、家長進行交流。一方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另一方面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針對問題及時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助力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與此同時,評價語言上,以積極性的、贊美性的評價語言為主,使學生感覺被尊重與被需要,從而在生活中自覺融入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知識,實現(xiàn)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的教育目標。
三、結語
總之,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從教學的角度展開積極探索,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優(yōu)化調(diào)整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和手段,選擇更為貼近生活的教學素材,使課程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想象,為其今后的人格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燕燕.試論如何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J].考試周刊,2016,51:120.
[2]王瑪寶.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的探討[J].新課程(上),2016,0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