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陽宇
(西安航空學院,陜西西安 710077)
心理彈性作為一種個體在面臨挫折、困境時能保持積極應對的心理特質,眾多研究表明心理彈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然而,心理彈性在個體壓力源和壓力應對方式中所發(fā)揮的具體作用依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壓力來源、及其應對方式以及心理彈性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以期對了解當前大學生的壓力狀況,進而針對性的發(fā)揮心理彈性在其中的作用,改進壓力應對策略,促進健全人格建立和身心健康提升。
隨機抽取我省西安地區(qū) 4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572名,平均年齡21歲,其中男323人,女249人,平均分布在大一至大四年級,學科分布均衡:其中文科包含(文學、法律、教育學),理工科包含(數(shù)學、機械、材料),回收問卷549份,回收率95.9%,其中有效問卷536份,有效率93.7%。
采用《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和《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自編問卷,每套問卷16題,以及修訂后的《大學生心理彈性》量表?!洞髮W生生活事件量表》主要圍繞大學生生活中常見壓力問題,主觀題和客觀題分布均勻,《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則主要圍繞大學生在面臨壓力困境時采取的應對方式,題目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對于每道題目進行賦分,從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代表 1—5分。修訂版《大學生心理彈性》量表(CD—RISC),主要圍繞堅韌、能力、樂觀三個維度,同樣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
首先對全部被試進行《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測試,從眾多問卷中刪選出現(xiàn)比例最高的壓力類型,其次針對被試進行《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問卷》,依據(jù)《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刪選出的壓力源考察學生在遇到相關壓力時的應對方式不同,分析不同學生在處理壓力事件時的策略方法是積極或消極,最后對處理壓力事件過程中采用積極和消極策略的學生進行分組,使用《大學生心理彈性量表》分別測量兩組學生的心理彈性程度,分析心理彈性程度的差異與應對方式相關關系。
通過將學生問卷結果回收,利用 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大學生生活事件量表》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學業(yè)壓力占比94.3%,戀愛交友壓力占比97.6%,就業(yè)壓力占比79.4%,生活適應壓力占比84.5%,其中大一大二較低年級學生壓力源主要集中在生活適應壓力和學業(yè)壓力,大三年級學生壓力源主要集中在戀愛交友、學業(yè)壓力,大四年級學生壓力源主要集中在就業(yè)壓力,壓力源出現(xiàn)了顯著的年級差異,同時在進行男性和女性對比時,男大學生壓力源主要集中在學業(yè)壓力和戀愛交友壓力,女大學生壓力源主要集中在生活適應壓力和就業(yè)壓力上,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壓力源上存在顯著性別差異。
《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問卷分析表明 62%的大學生能積極從容的應對壓力,38%的大學生在應對壓力時不能很好的處理壓力,偏愛采取逃避、置之不理的方式消極應對壓力,其中男性和女性在應對壓力時,女性比較偏愛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男性偏愛采用積極地應對方式,女性在應對壓力事件中選擇消極策略人數(shù)占比總人數(shù) 57.4%,男性在應對壓力事件中選擇積極策略人數(shù)占比 59.1%;在年級差異上,大三大四學生總體比大一大二學生在處理壓力事件時更多采取積極應對方式。
1-1 大學生心理彈性在應對方式上的差異
使用修訂版《大學生心理彈性》量表(CD—RISC)對面臨壓力事件采取積極應對策略和消極策略的大學生進行分組測量時,結果表明,偏愛使用積極應對策略的學生心理彈性程度較高,而偏愛采用消極應對策略的學生心理彈性程度較低。具體如表1-1。
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采取積極應對策略的大學生與采取消極應對策略的大學生在心理彈性量表中差異顯著,從總分來看,采取積極策略的大學生心理彈性水平顯著高于采取消極策略的大學生(t=1.627,p<0.01),在堅韌和樂觀維度上,采取積極策略的大學生心理彈性水平同樣顯著高于采取消極策略的大學生(t=1.236,p<0.05;t=1.782,p<0.05),而在能力維度上,采取積極策略的大學生心理彈性水平與采取消極策略的大學生心理彈性相比不顯著(t=1.641,p>0.05)。由此可見,應對方式的不同與心理彈性的高低程度存在相關,積極應對策略大學生心理彈性較高,消極應對策略大學生心理彈性較低。
針對問卷調查出現(xiàn)的結果,大學生在四種主要壓力源上出現(xiàn)的年級和性別差異,主要由于從高中階段進入大學階段,大學生面臨生活環(huán)境巨大的轉變,大一大二學生壓力源主要出現(xiàn)在生活適應和學業(yè)壓力上,主要由于從家庭環(huán)境轉變到集體生活,生活中很多事情和習慣需要學生主動適應,學業(yè)由高中階段的教師集中管理、統(tǒng)一學習模式變成個人學習時間自由,學習場所的流動、分散化,學習從教師督促變成個人自覺,很多學生短時間難以轉變,大三大四學生主要集中在戀愛交友和就業(yè)壓力,主要是由于這部分學生在進入到大學的后期階段,經過了大學的緩沖期,大部分學生的關注點轉移到對未來目標的重視,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就業(yè)均是未來生活的重要支點。
其次,在應對方式上的年級差異和不同應對方式所對照的心理彈性程度的高低也表明,低年級大一大二學生和高年級大三大四學生相比,在認知方式的解釋、社會支持資源、和信息獲取渠道三個角度有所差異,高年級學生擁有較多的生活經歷和學習知識,他們在面臨壓力困境時,喜歡從全面、客觀的角度看待壓力,用線性的邏輯思維解決問題,不容易感性和情感沖動。
再次,高年級學生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例如更多的志同道合朋友、教師、家長的支持,低年級學生還處于學校人際關系的融合階段,這些特性均是心理彈性的樂觀、堅韌重要組成,因此,高年級學生心理彈性水平顯著高于低年級學生,同時心理彈性水平的高低又決定大學生在面對壓力困境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
[1] 朱玉梅. 大學生壓力知覺、心理彈性及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 哈爾濱工程大學, 2011.
[2] 張紅坡. 大學生生活事件對應對方式的影響: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5,23(10):1582-1585.
[3] 陽紅. 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壓力事件、自我差異、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方式及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 2015.
[4] 李賀. 青少年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理彈性及焦慮情緒的關系[D]. 河北師范大學, 2017.
[5] 張偉. 大學生心理彈性、心理健康及應對方式的研究[D]. 青海師范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