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俠
摘 要:作為偉大教師的蘇格拉底通過對話,成功地使容貌俊美、天資聰穎、野心勃勃的阿爾喀比亞德追尋美德。這一教育行動產(chǎn)生了多重結(jié)果:阿爾喀比亞德答應(yīng)追求正義,對蘇格拉底也產(chǎn)生了愛慕之心;但愛慕并未能將他拉離自己的政治野心,未能充分喚起他內(nèi)在的天賦力量去操練自己的靈魂;最終阿爾喀比亞德在給城邦帶來災難的同時也毀滅了自己,蘇格拉底也以敗壞青年罪被處死。這充分彰顯了德性之教的艱難。即便如此,蘇格拉底仍審慎而滿懷愛欲地進行著艱難的德性之教。我們需要不斷地返回自身,返回到蘇格拉底的教導之中,用一生的時間操練自己的靈魂,在艱難之中追尋美德。
關(guān)鍵詞:蘇格拉底;阿爾喀比亞德;德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7)03-0013-07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而立德才能樹人。所以,雖然社會變遷,但德性之教一直是教育的根本要義,也是任何時代的教育主旨。不過,德性之教又是十分艱難的。我們只有明了其中的艱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人。本文即以蘇格拉底對阿爾喀比亞德的對話引導為例,為現(xiàn)時代的教師彰明德性之教的艱難和值得。
一、蘇格拉底為什么要對阿爾喀比亞德進行德性之教
蘇格拉底之所以要教育引導阿爾喀比亞德,一是因為阿爾喀比亞德的先天條件很好。他家世高貴,伯里克利是其監(jiān)護人;容貌俊美,深受雅典邦民的愛慕;天資過人,還在幼時,就曾質(zhì)疑教授荷馬作品的老師的技藝。阿爾喀比亞德正是憑借這些,吸引著當時雅典的人們。他們想要成為他的伙伴,不斷對他表達愛意并大獻殷勤。于是,阿爾喀比亞德在一片諂媚討好聲中長大,自負的性格逐漸養(yǎng)成,加上他的聰明,造就了他獲取政治榮譽的野心。這樣的野心是城邦中的眾人在他的天性中催生出來的,容易被利用,既會毀了他,也會危害城邦。但如果引導得當,他將會成為一個德性的榜樣,成為優(yōu)秀的雅典領(lǐng)導者,造福于城邦?!疤K格拉底擔心財富、出身以及眾多雅典公民、外邦人、盟邦人對他的影響,那些人通過曲意奉承和寵愛討好來博取他的歡心,蘇格拉底非常愿意保護他,讓這棵繁花盛開的樹所結(jié)的果實不要腐爛?!?[1 ]
二、蘇格拉底說服阿爾喀比亞德接受教育
蘇格拉底正是對阿爾喀比亞德有全面的清楚的認識,才決定對他進行教育,引導他去追尋美德,過善好的生活。
當阿爾喀比亞德逐漸長大,不再是一個美少年,他的愛慕者們紛紛離開了他,唯有蘇格拉底仍然在他身旁,只是一直以來一言未發(fā)。自負的阿爾喀比亞德很好奇為什么在眾人離去之時,蘇格拉底卻留了下來,“總是以一種古怪的關(guān)心” [2 ]來煩自己?他說蘇格拉底的關(guān)心古怪,是因為他自己意識到,蘇格拉底對他的態(tài)度跟那些阿諛者完全不一樣,因此想要更具體地知道蘇格拉底關(guān)心背后所隱藏的含義。蘇格拉底說:“如果你自己愿意盡可能傾心地聽我說,果真如你宣稱的那樣,你渴望知道我所想,那么,我就要對您這位準備傾聽者和正在期待者開講嘍?!” [2 ]在得到阿爾喀比亞德的肯定答復后,蘇格拉底說:“你要知道,這并不稀罕:就是要我停下來會和要我開始一樣難?!?[2 ]由此可見,蘇格拉底并非隨意地去跟任何人交談,魯莽地急于推銷自己的教育主張。這一方面充分表明了他的審慎,同時也表明蘇格拉底對教育的執(zhí)著:一旦自己認準的路,就會走下去。
蘇格拉底了解阿爾喀比亞德對政治生活的野心,對榮譽的強烈愛欲:“如果你一旦能信步來到雅典的公共集會——你希望沒幾天就能這樣——你會向雅典人指明,你比伯里克利或其他曾經(jīng)活過的人,更值得去尊敬,證明這點后你將擁有城邦里最大的權(quán)力,如果你在這里權(quán)勢最強大,那么同樣你也會成為希臘其他地方,不光是希臘,還有所有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大陸上的蠻族中最強大的。” [2 ]阿爾喀比亞德直言不諱地承認蘇格拉底所言是對的。蘇格拉底緊接著就告訴他:“沒有我,你所有的愿望都難以實現(xiàn):我認為對于你的事務(wù)和你本身我有巨大的能力?!?[2 ]當阿爾喀比亞德對榮譽的喜愛、對政治的野心蓬勃起來時,蘇格拉底出現(xiàn)了。蘇格拉底此時的靠近為的是刺激他認識到自己正在被政治的野心所驅(qū)使,但對如何治理城邦卻又一無所知。由此,蘇格拉底就利用阿爾喀比亞德對政治技藝的求取之心來進行德性的教化。
這顯現(xiàn)了蘇格拉底與阿爾喀比亞德曾經(jīng)的情人的區(qū)別,也說明在當時的雅典,男童戀的愛欲關(guān)系缺失了教育塑造的功能。阿爾喀比亞德雖然曾經(jīng)情人眾多,但愛慕他的那些人是因為他的外在條件,從未關(guān)心過他的靈魂。蘇格拉底反其道而行之,此時出現(xiàn)在阿爾喀比亞德身邊,正是要使他從當前野心勃勃的狀態(tài)中獲得對德性的清醒認識,他所關(guān)心的是阿爾喀比亞德的靈魂。他將阿爾喀比亞德看成發(fā)展著的人,有主動向善的意愿,而不是被動接受世俗之愛的客體。同時,他把德性看成是不斷發(fā)展著的品格,并相信自己能夠促使阿爾喀比亞德操練自己的靈魂,做有德性的人。
三、德性之教的展開:從關(guān)心身體與財富到關(guān)心靈魂
為了讓阿爾喀比亞德發(fā)現(xiàn)自己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道路還很長,在德性上需要進一步加強,蘇格拉底與阿爾喀比亞德之間展開了一場對話。蘇格拉底從阿爾喀比亞德進入公共生活的愿望談起,經(jīng)過層層追問,最終來到了身體、財富和靈魂的問題上:
蘇:那么如前所說大家都專心照料身體,照亮屬于自己的東西但毫不專心照料自己嘍?
阿:很有可能。
蘇:那些專心于金錢的人,都沒有照料自己也沒有照料屬于自己的,而是在照料比屬于自己的還要遠的東西。
阿:我想是的。
蘇:忙賺錢的生意人就忽略了自己的事。
阿:正是。
蘇:如果有人變成了阿爾喀比亞德這個軀體的情人,他愛的便不是阿爾喀比亞德而是屬于阿爾喀比亞德的某些東西。
阿:你說的對。
蘇:而你的情人想必是愛你的靈魂嘍?
阿:據(jù)你所說顯然是這樣。
蘇:因此我要說那些愛你身體的人,當你青春之花的盛開時節(jié)一過,就都會離開嘍?
阿:顯然。
蘇:那么我會說那些愛戀你靈魂的則不會離開,一直伴它變得更好。
阿:看起來是。
蘇:我是不會離開的,即便你青春不在,而其他人卻早就走了。
阿:哦,蘇格拉底,最好還是像你這樣,你可別離開。
蘇:那么你就要努力變成最美好的。 [2 ]
在阿爾喀比亞德答應(yīng)努力之后,蘇格拉底又向他表明自己是他“唯一的情人”:“其他的都是你所有物的情人,它們(你的所有物)已凋零,但你自身才剛剛綻放,只要雅典民眾還沒有毀掉(寵壞)你,而你也沒有變得卑劣,我就不會離開你。我最擔心的就是你因為成了大家貪戀的人而被寵壞了:因為有不少本身挺好的雅典人如今都被這樣毀掉了,美貌是屬于英勇的厄瑞克透斯的民眾的;然而你自己要看到它(美貌)會凋落,你要按我提醒的那樣去做?!?[2 ]這個提醒就是在進入政治生活之前先操練自己: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靈魂。
在對話中,蘇格拉底通過區(qū)分“自己”和“自己的”,把對財富的愛欲和對身體的愛欲以及對靈魂的愛欲區(qū)分開來,以教導阿爾喀比亞德區(qū)分愛自己的財富及身體的人和愛自己靈魂的人,把他的愛欲從財富轉(zhuǎn)移到靈魂上來。如果阿爾喀比亞德把蘇格拉底作為自己的情人,那么他就明白蘇格拉底愛的是他的靈魂。如果他也愛蘇格拉底,不僅是要愛蘇格拉底的靈魂,同時也要關(guān)心自己的靈魂,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樣才能配得上蘇格拉底對他的愛。靈魂的互愛讓蘇格拉底倡導的追尋靈魂的美德、智慧和知識的路出現(xiàn)在阿爾喀比亞德的眼前。而關(guān)心自己要以認識自己為前提?!瓣P(guān)心自己更寬泛,主要是指自己要有意識地、深思熟慮地做事,并且做事要有意識地自制、適度;認識自己是認識什么呢?認識自己的靈魂,認識何為自己,認識成就了自己之為自己的東西,也就是認識靈魂。” [2 ]
在對話的最后,蘇格拉底一方面表示了對阿爾喀比亞德哲人本性的信任,同時也說出了自己的擔心。“我愿意你繼續(xù)下去:盡管也擔心,倒不是不信任你的本性,而是擔心城邦的實力,比你我的更強大?!?[2 ]《阿爾喀比亞德前篇》以這句話收尾,充分表明了蘇格拉底對教育有限性的認識,對美德之教艱難的認識。他深信,以阿爾喀比亞德的天資聰穎,定然能夠理解自己的教導,交談的結(jié)果也給予了最好的證明,但是,人在環(huán)境中,不能低估環(huán)境的外鑠力。所以,雖然堅信自己要阿爾喀比亞德走的路是正確的,但他時刻都保持著必要的審慎,認識到自己的限度,從不僭越,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也不會天真地以為經(jīng)過自己的一次談話就能讓阿爾喀比亞德堅定地沿著認識靈魂的路走下去。
四、阿爾喀比亞德“受教”之后的多重結(jié)果
雖然與阿爾喀比亞德通過交談,達成了追尋美德的一致性,但蘇格拉底在相信阿爾喀比亞德的天資的同時,仍然保有必要的哲人的審慎。一方面,他在努力持續(xù)地進行著教導;另一方面,他在觀察中等待。他等來的是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
1. 阿爾喀比亞德開始關(guān)心正義
“如果靈魂要認識自己,它就必須自己看靈魂,特別是要看在靈魂的哪部分中產(chǎn)生了美德——智慧?!蓖瑫r,“認識自己是自制”?!叭藗儾恍枰菈Α?zhàn)艦和軍械,如果他們沒有美德便幸福的話,而且也不要數(shù)字、量度”;“如果要正確而高尚地治理城邦,那么你就要與公民們分享美德”;“你自己或其他人想要管理和關(guān)心自己的和屬于自己的,以及城邦的和屬于城邦的事物,就要先獲得美德”;“你沒必要擁有權(quán)勢來做自己和對城邦想做的事,而是要擁有正義和節(jié)制”。阿爾喀比亞德與蘇格拉底所言說的一切均達成了一致,并且為了得到蘇格拉底的訓導,希望蘇格拉底收自己為“侍從”。而蘇格拉底稱贊他是“豪爽的人”:“我的愛竟成了鸛一樣的,我對你施予愛而你羽翼豐滿時卻反過來服侍我?!笨梢钥闯?,蘇格拉底對阿爾喀比亞德的引導是逐步推進、緩慢前行的,是最終達成一致的。阿爾喀比亞德以自己努力認識靈魂來回報蘇格拉底的愛:“那就是那樣的,我首先就來關(guān)心正義。” [2 ]
阿爾喀比亞德所關(guān)心的正義是什么樣的正義呢?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通過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和色拉敘馬霍斯的對話,質(zhì)疑和批判了城邦中存在的正義觀。克法洛斯認為正義是說真話和欠債還錢,玻勒馬霍斯認為正義是扶友損敵,而色拉敘馬霍斯認為正義是強者的利益。蘇格拉底所認為的正義是超政制和超法律的,它是一種美德,是對所有人有利的共同的“好”。在正義之邦中,“每個人都在全體的繁榮中獲得滿足” [3 ]。毫無疑問,蘇格拉底與阿爾喀比亞德的對話所達成的對正義的關(guān)心,不是傳統(tǒng)的說真話和欠債還錢的正義,不是扶友損敵的正義,也不是強者的利益之正義,而是在思考和判斷之中,在靈魂的操練之中,對這些正義加以反思之后,對何為真正的正義的關(guān)心。這種關(guān)心屬于靈魂的操練和教化。阿爾喀比亞德是青春的和不安分的,他不信神,所以他天然地不是克法洛斯樣的人物;他有錢,所以對物質(zhì)的追求無感;他唯一愛欲的是政治榮譽,所以他最有可能成為的是色拉敘馬霍斯所代表的強者的利益即正義的統(tǒng)治者。而蘇格拉底之所以對阿爾喀比亞德進行愛欲的引導,也就在于期待他能從私己性的榮譽之愛欲中超拔出來,而進入到對終極正義的探尋之中,并經(jīng)由這種探尋成為一個具有哲人品格的貴族政治家,然后,運用自己的統(tǒng)治技藝,建造一個理想國,使生活其中的每個人都在全體的繁榮中獲得滿足。
2. 阿爾喀比亞德對蘇格拉底產(chǎn)生靈魂的愛慕
“他很快選擇了這樣一位同伴,傾聽這位愛慕者的言辭——這位愛慕者從不追求女人氣的享樂,也從不乞求親吻和擁抱,但試圖暴露他的靈魂的缺陷,譴責他虛榮和愚蠢的傲慢……阿爾喀比亞德慢慢認識到蘇格拉底的工作事實上是神明的安排,關(guān)心和拯救年輕人?!?[1 ]于是,阿爾喀比亞德由雅典民眾的愛慕對象變成了蘇格拉底的愛慕者。對阿爾喀比亞德來說,沒有什么比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更重要的東西了??墒?,除了蘇格拉底之外,沒有人能做他的幫手。所以他對蘇格拉底說:“我如果對你這樣一個男人不獻殷勤,我會在有見識的人面前感到羞恥,這遠甚于我因?qū)δ惬I殷勤在眾人和愚蠢的人面前感到羞恥?!?[4 ]可見,阿爾喀比亞德對蘇格拉底的愛慕已經(jīng)讓他不顧世俗的眼光。蘇格拉底是“阿爾喀比亞德愛欲渴求的巔峰,他就是‘愛欲所賦予之天賦的明證。在一次奇怪的突變中,美這個丑陋、不完美的東西,不管他是‘愛欲還是蘇格拉底,卻成為這個偉大的俊美青年所深愛的人和統(tǒng)領(lǐng)者” [5 ]。而蘇格拉底有意把阿爾喀比亞德對自己身體渴慕的這種偏向恢復到一個恰當?shù)奈恢谩_@個恰當?shù)奈恢玫幕謴椭e顯然帶有教育引導的意義??梢哉f,阿爾喀比亞德對蘇格拉底本人的渴慕是蘇格拉底對其進行靈魂教育的契機,因為“任何一個人,如果他不喜歡他的教師的話,就不能從他那里受到真正的教育” [6 ]。
3. 阿爾喀比亞德感到羞恥
阿爾喀比亞德迷戀榮譽,也迷戀蘇格拉底的言辭(教導)。就是在這兩種迷戀中,他靈魂的馬車被拉向不同的方向。每逢在蘇格拉底身邊時,他就會感到自己“過的生活根本就不值得” [4 ]。什么樣的生活不值得呢?“忙于搞政治,不關(guān)心自己的德性修養(yǎng)” [4 ]的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迷戀的兩種東西之間的矛盾,清楚自己的糾結(jié),因此,他才在說到蘇格拉底時感到羞恥:“僅僅面對這個世人,我才感受過因某人而羞恥——興許沒誰認為我內(nèi)心會生發(fā)這種羞恥??墒牵覂H僅因這個人感到羞恥。畢竟,我自己心里同樣知道,我沒有能力反駁(這個人),或者對這個人命令的事情我反駁說這不是必須的事情。可是,一旦離開他,我就拜倒在眾人追捧的腳下。所以,我要逃離他,躲避他,一旦看見他,我就會為同意過的事情感到羞恥?!?[4 ]表面上看,阿爾喀比亞德是在逃避蘇格拉底,其實他是在逃避自己在權(quán)勢與德性養(yǎng)成之間的矛盾和糾結(jié),不愿意去面對。在蘇格拉底想要把阿爾喀比亞德帶出靈魂的洞穴時,阿爾喀比亞德一方面知道陽光之美好,同時又不愿意離開洞穴中溫暖的火光。面對蘇格拉底對自己的教誨,阿爾喀比亞德并非不能領(lǐng)會老師對自己的殷切之心,并非不知道老師的話是對的,這從他的“羞恥”之心中能夠看出來。他念念不忘蘇格拉底之好,也為蘇格拉底所吸引,但蘇格拉底對他的教誨并未根植于他的靈魂之中,使得他不在蘇格拉底身邊時就難以遵從老師的教誨??梢哉f,雖然阿爾喀比亞德對蘇格拉底教誨的體認不足以改變他的恣行,但教化曾經(jīng)來過。羞恥的心理表明,阿爾喀比亞德在追尋美德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對美德追尋的不堅定。
蘇格拉底對阿爾喀比亞德的愛顯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的靈魂之美的愛欲中。他期望自己所愛的人能夠在對自我靈魂的操練中,在匱乏之中追求自身永遠無法企及的完美。阿爾喀比亞德在蘇格拉底身上看到了他人所不具備的愛欲智慧的德性,但他對美善事物的熱望是通過蘇格拉底而激起的,而非靠自身的勇毅來認識自己、操練自己的靈魂,所以他無法讓自己的生活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愛智生活,也因此,他所認識到的蘇格拉底的美好并不能帶給他愉悅,反而讓他感到羞恥。阿爾喀比亞德因為愛慕蘇格拉底,曾想要與蘇格拉底發(fā)生身體上的親密關(guān)系,蘇格拉底拒絕了。這并非說蘇格拉底是一個不忠的愛者。事實上,不忠的是阿爾喀比亞德,他并沒有忠誠于蘇格拉底,并按照他的指引變成更好的自己。
4. 蘇格拉底“敗壞青年”
在蘇格拉底最初對阿爾喀比亞德進行教化時,雖然阿爾喀比亞德表明了自己認識靈魂的決心,要成為最美好的人,但蘇格拉底一方面說自己相信阿爾喀比亞德的本性,同時也說出了自己的擔心:擔心城邦的力量比兩人的力量更大。
阿爾喀比亞德在投身政治生活之后的表現(xiàn),恰恰證實了蘇格拉底的擔心。公元前415年,阿爾喀比亞德說服雅典人遠征西西里,并擔任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派統(tǒng)帥。出征前夜,雅典城中發(fā)生了一起瀆神案,阿爾喀比亞德的政敵認為這件事與阿爾喀比亞德脫不了干系,準備拿他興師問罪。于是阿爾喀比亞德避禍于斯巴達。雅典人在阿爾喀比亞德缺席的情況下,對他進行了審判,判處死刑。阿爾喀比亞德幫助斯巴達戰(zhàn)勝了雅典,卻又因故遭受斯巴達的猜忌,于是后來又逃到波斯。在公元前407年輾轉(zhuǎn)回到雅典后,帶領(lǐng)雅典海軍獲得了幾次戰(zhàn)績,但卻沒有獲得民眾期望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大勝利,同時被懷疑反對民主制而被放逐。阿爾喀比亞德在亡命途中,遭到斯巴達人所授意的波斯人的謀殺。阿爾喀比亞德的屢次變節(jié),使自己在事實上成為了政治投機分子。正是這個政治投機分子,是蘇格拉底唯一承認的“情人”。人們自然而然地把阿爾喀比亞德對城邦的傷害所帶來的譴責投射到蘇格拉底的身上,認為是蘇格拉底激發(fā)了阿爾喀比亞德的政治野心,才造成了雅典后來的衰落,而沒有想到恰恰是蘇格拉底對阿爾喀比亞德的教育沒有在其身上留下長久的印記,而給城邦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7 ]。
按理說,一個是偉大教師,一個是聰敏學生,師生相遇,應(yīng)該是相互成全的。但最終,阿爾喀比亞德并未按照蘇格拉底所教導的那樣成為具有美德的人,而由于自己的政治野心讓雅典走向敗落的同時招致殺身之禍;蘇格拉底也因為教出了這樣的學生,被雅典城邦以敗壞青年罪用一杯毒酒送上了黃泉路。在蘇格拉底與阿爾喀比亞德的出人意料而又順理成章的命運歸宿中,顯現(xiàn)了教育的復雜性和有限性。
五、德性之教的復雜性與有限性
德爾斐神諭說:“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以此為自己終身的指導原則。他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除了愛欲的事情,別的我都不懂?!?[4 ]由此,他申明了自己是一個充滿愛欲的人。作為一個明了自己限度的充滿愛欲之人,他“自己沒有能力讓心目中最好的城邦得以實現(xiàn),為此還得依賴于哲人和政治家” [8 ]??墒牵K格拉底在對具有卓越的哲人天性、迫切需要從政的阿爾喀比亞德的德性之教中卻最終走向了結(jié)果性的失敗,這是蘇格拉底早就有的風險性預見,充分彰顯了德性之教的復雜性和有限性,彰顯了德性之教的艱難。
1. 幫助而不能代替或強迫
我們常說,“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似乎知識可以像水一樣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那樣容易。這句話頂多適用于“記問之學”,適用于“德、智、體”中的“智”,甚至只能是一部分類似于知識點的“智”。對此,蘇格拉底早就有明確的認識:“如果智慧是這樣一種東西,那興許就好咯,可以從我們中盈滿的人身上流入空虛的人身上,只要我們相互挨著,就像從酒杯里的水通過一根羊毛從滿杯流向空杯。” [4 ]這表明蘇格拉底充分認識到了德性之教的艱難,難就難在它不能像水一樣由灌輸而得,直接從老師的身體流向?qū)W生的身體。作為一個產(chǎn)婆的兒子,蘇格拉底深知,他無法生育,也不能受孕,唯一能做的是,把將要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因勢利導地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他明了自己的使命,同時也清楚自己的有限性。
蘇格拉底與阿爾喀比亞德經(jīng)過對話,達成了追尋美德的一致性,但蘇格拉底并不能確定阿爾喀比亞德能夠按照他們所描畫的德性之路切實地走下去。因為,師生之間可以通過交談,形成某種觀念上的共識,但老師生活中對靈魂的操練并不會隨著觀念的共識直接移植給學生。作為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去認識,卻不能代替學生去踐行。蘇格拉底廣為人知的產(chǎn)婆術(shù)的精髓即在于此。產(chǎn)婆只能幫助孕婦生產(chǎn),把生孩子的經(jīng)驗傳遞給孕婦,卻無法代替孕婦生產(chǎn)。真正的教育只能是自我教育。老師的德性無法直接變成學生的德性,學生的德性之路只能自己一步步去走。只有充滿韌性地去操練自己的靈魂,才可能逐漸成為一個有德之人。
蘇格拉底知道什么是善好的,但并不能強求阿爾喀比亞德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追求這個善好,而須得讓其在自由之下去追求。如果善好的倫理壓制了個人的愛欲,那么這個善好本身也是值得拷問的。好的教育必須是過程和結(jié)果都是好的。對善好的追求絕不以對人的奴役為前提。教育之本乃在于引導人的愛欲上升,引出人的天性。這種引導和引出,只能通過教育使人的自然與教育所傳遞的內(nèi)容相互滋養(yǎng)來獲得雙方的充分發(fā)展。這是人的自我發(fā)現(xiàn)的過程,是靈魂的轉(zhuǎn)向,是教化的生成。這個過程是三合一的,且必須由人自身來完成。蘇格拉底早就意識到,人的改變只能基于自身,作為教育者要有所節(jié)制,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能把期待他人獲得善好的愿望變成控制他人的暴力。
“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東西交給人,另一方面還要使某些東西靠其自身發(fā)展出來?!?[9 ]蘇格拉底對此再清楚不過。維蘭德曾為蘇格拉底代言,他說:“‘不能以人們尋常想象的方式傳授智慧和美德。也就是說,不可像人們將面包推進烤爐里那樣,將智慧和美德推進我們的靈魂。蘇格拉底有時說,他仿佛將自己看成一個園丁,其工作是培植和保養(yǎng)有益的植物和花卉。園丁所做的一切——他說——就是將良種撒進整好的土壤里,保護業(yè)已長出的幼苗免受霜凍和狂風之類各種各樣的傷害,竭盡全力呵護它們不致曬到過多或過少的太陽,得到的營養(yǎng)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等等。可是,將壞品種變成好品種,或者讓一株有病、軟弱的植物像一株健康、茁壯的植物那樣欣欣向榮,就不是他的事了。即便蘇格拉底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也無力阻止一場預料不到的夜凍,或阻止某種突然事件使他悉心養(yǎng)護的所有東西歸于徒勞?!?[10 ]所有的成長都有其自身的節(jié)律,也自有其天命。無法違逆天命,也不能擾亂節(jié)律。作為老師,只能是盡人事而聽天命。
2. 天賦不等于德性
在《阿爾喀比亞德前篇》的最后,蘇格拉底對城邦力量大于二人力量的擔心,表明了他是一個審慎的人。好的教育,需要把人性自身的弱點和現(xiàn)實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充分考慮進來,從而教育活動才能成為辯證的勸勉。城邦的力量是民眾之力,而師生二人的力量是教育的力量。按照我們今天的觀點來說,一個人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各種力量的合力。個體是否能“成”人,取決于遺傳、社會和自己的意愿。阿爾喀比亞德家世顯赫、天資聰穎,這說明他有良好的發(fā)展基礎(chǔ),在與蘇格拉底交談之后,他也表明了自己努力認識自己、操練靈魂的意愿,卻最終并未成為有德之人,是因為他不夠堅定自我,也是因為社會的力量把他帶向了另一條路。蘇格拉底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認識你自己”的神諭。認識自己也就意味著認識他人,認識他人中的自己。所以,他從未高估過自己對阿爾喀比亞德的引導之力,他知道自己的限度。除了自己,城邦也在不斷參與影響著阿爾喀比亞德的人生路。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讓蘇格拉底更詳細地說出了自己對教育有限性的認識:
當一個人“不僅富有,而且出身高貴,加上他外貌英俊、身材魁梧,難道他不會充滿不切實際的希望,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希臘人和外幫人的一切事務(wù),從而大肆抬高自己,使自己充滿了氣派和華而不實、缺乏理智的幻想”。如果有人指出他需要教導,他也憑借自己優(yōu)秀的天性,明了這個人說的是對的,并準備投身哲學,“付出奴隸般的勞動去爭取”理智,那些想利用他的人就會“做出任何事、說出任何話來反對他,不讓他被人說服,同時又反對給他忠告的人,不讓對方做到這一點,不僅在暗中攻擊對方,而且在公共場合中向?qū)Ψ教魬?zhàn)” [11 ]。蘇格拉底清楚地知道,一個人有天賦并不代表有美德,有成為哲人的潛質(zhì),他需要經(jīng)受住環(huán)境的考驗,在逆境中操練自己的靈魂,才有可能讓美善的種子安駐在靈魂的土壤中,并生根發(fā)芽,長成有德之人,造福城邦。但是有些人“具有哲人品質(zhì)的因素,當他們受到不良的培育,會以某種方式導致某人脫離這種追求,再加上所謂的高貴的東西,財富以及一切諸如此類的附屬物”也會帶來毀滅?!白顑?yōu)秀的本質(zhì)在追求最好的事業(yè)時所遇到的腐蝕就有這么大、這么厲害……他們能給城邦和個人帶來最大的危害,或帶來各種利益?!?[11 ]正是因為阿爾喀比亞德的天資聰穎,進入公共生活之后可以為大善亦可以為大惡,所以,蘇格拉底才去教導他,希望他成為有德之人。只是天性不等于德性,城邦的外鑠之力不容忽視。作為個人要能夠不斷地努力,以抵御城邦之力的外鑠,且這種努力必須是持續(xù)一生的。
3. 靈魂的操練是一生的事業(yè)
“一個人一度能夠自制,以后可以喪失這種自制能力,一度能夠行正義,以后可以變得不能行正義”,原因在于“每一件光榮和善良的事情都是靠操練而維持的,自制也并不例外;因為和人的靈魂一齊栽植在身體里的欲念,經(jīng)常在刺激它,要它放棄自制,以便盡早地在身體里滿足欲念的要求” [6 ]。如同只有勤快地鍛煉身體,才能讓身體執(zhí)行任務(wù)一樣,只有不斷操持靈魂,才能讓靈魂執(zhí)行其任務(wù)。
在蘇格拉底與阿爾喀比亞德的一席長談之后,阿爾喀比亞德表態(tài)說“關(guān)心正義”,此時,他已經(jīng)在心底接受了蘇格拉底認識自己、操練靈魂的教導??墒且坏╇x開蘇格拉底,他又禁不住人們的迎奉,成為公眾意志的奴隸,忙碌雅典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靈魂的操練。“人們既把哲學視為與某種生活方式相連的一種特別的論辯,又看成是與某種特別的論辯相連的一種生活方式。” [12 ]在古希臘,德性不僅需要在交談中辨明其合理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實踐,是自己切實所過的生活,也就是哲學作為生活方式而存在,而非僅僅具有認識論的意義。德性不是用來表態(tài)和宣稱的,而是活出來的。一切的主張,都要在生活中不斷賦形,而在生活實踐中,過哲學生活的人會不斷意識到自己在人類同伴中的矛盾處境。在矛盾中,作為哲人的個體不斷受到群體的挑戰(zhàn),需要不斷地以實際行動來主張自己,活出自我的德性。這應(yīng)該是“哲學”是“愛”智慧,而非“有”智慧的最根本原因。整全是屬于神的品格,人對屬神的整全只能處在追求當中,“追求”的姿態(tài)顯現(xiàn)了人不斷向上的根本屬性。對德性的踐履之“勢”,需要人努力做到“三月不違仁”,向著“德性”的整全靶心而努力,而非“日月至焉”。這就是在不斷向著有德之人努力的過程中,人顯現(xiàn)著自己的德性。一個人是否有德,蓋棺才能定論。一時有德不等于一世有德,靈魂的操練是一生的事。
阿爾喀比亞德的最優(yōu)秀的本質(zhì)受到了蘇格拉底的青睞,使得蘇格拉底擔起教導他的責任。而城邦對其野心的刺激、對他的腐蝕之力不容小覷,以至于阿爾喀比亞德雖然曾有過羞恥心,依然走向了追求不實的政治榮譽的不歸路。雖然阿爾喀比亞德曾跟隨蘇格拉底短暫地追尋過美德,可是美德之路的漫長,讓師徒二人各自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不眠的蘇格拉底回到城里,就像往常一樣繼續(xù)他的說辯論理;而阿爾喀比亞德則回到了他的那種無序和暴力中去。對身體的困惑掩蓋了他的靈魂,使我們找不到他的靈魂。雖然,他變成了醉鬼樂隊的一個無名成員,我們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時候離開的。而對靈魂所抱的雄心熱望使得蘇格拉底對自己的身體麻木不仁。就像酒不能醉他,冷不能凍他一樣,深知阿爾亞西比德斯的裸體也不能刺激他,而現(xiàn)在長時間的不眠也不能讓他停止哲學思考。他就像一塊理性的石頭那樣沉著冷靜。” [13 ]
我們該往何處去?是走阿爾喀比亞德的路,還是追隨蘇格拉底的腳步?看二者的結(jié)局,我們誰都不愿意跟從。但是,又有誰能逃脫非此即彼的命運?或者如阿爾喀比亞德那般,夾雜著羞愧,任欲望主宰自我;或如蘇格拉底這般,勇于反思自我,過省察的生活,在教化自我的同時引導他人追求靈魂的美善?!疤K格拉底和阿爾喀比亞德在爭奪我們的靈魂。” [13 ]在這種爭奪中,他們變成了雕像。有心之人在注視雕像的過程中,也在觀看自己的靈魂,認識自己。
蘇格拉底之于阿爾喀比亞德的教育,與其說是顯示了蘇格拉底教育的失敗,毋寧說是顯示了人類教育的復雜性與有限性。阿爾喀比亞德是政治家,政治家成為哲人,可以更好地治理城邦。但是,這并非是說只有政治家愛欲智慧才能做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首先是人,治理城邦是其公共使命,而作為基礎(chǔ),首先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生活和做人都是基礎(chǔ)性的,先于其職業(yè)。只要人在生活,就需要認識自己、關(guān)心自己、操練靈魂。蘇格拉底遵循“認識你自己”的德爾斐神諭,把對自我的認識關(guān)聯(lián)到對年輕人愛欲的引導中去,力圖用教化之舟載著城邦駛向正義的彼岸。但是,人性的懶惰與復雜讓此教化顯得異常艱難。
天資卓越且愛欲強烈的阿爾喀比亞德是蘇格拉底最理想的學生,是最有希望在政治的愛欲中注入哲學的人。雖然蘇格拉底深知德性之教的有限性和復雜性,但他仍然在哲人的審慎之上充分彰顯了自己作為教師的愛欲,彰顯了作為教育者的熱忱,以至于我們在閱讀柏拉圖的對話時,仍能感受到蘇格拉底教導的溫度,感受到人之為人的規(guī)定性在于靈魂的鍛造,在于對德性的追尋。我們需要不斷地返回自身,返回到蘇格拉底的教導之中,用一生的時間操練自己的靈魂,在艱難之中追尋美德?!耙驗椋逃谌魏螘r代都是如此復雜而艱難的事業(yè)。擔當人生的艱難,擔當時代及教育的艱難,這難道不正是教育人之哲學生活的天命?” [14 ]
參考文獻:
[1]普魯塔克.阿爾喀比亞德生平[M].4.1,4.3(Plutarchs Lives,vol.4.Translated by B.Perrin.London:William Heinemann Lt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6.)
[2]柏拉圖﹒阿爾喀比亞德[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58,58,59,62-63,64-65,164-166,171,36,179,174-178.
[3]布魯姆.人應(yīng)該如何生活——柏拉圖《王制》釋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48.
[4]劉小楓.柏拉圖四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265-266,260,260,260-261,177,173.
[5]布魯姆.愛的階梯[M]//柏拉圖.柏拉圖的《會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20.
[6]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15,11.
[7]泰 勒,龔珀茨.蘇格拉底傳[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181.
[8]柏拉圖.會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8,注釋74.
[9]依曼努爾·康德.論教育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5.
[10]利茨馬.蘇格拉底·色諾芬·維蘭德[M]//色諾芬的《會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92.
[11]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226-227,227.
[12]皮埃爾·阿多.古代哲學的智慧[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17.
[13]瑪莎·納斯鮑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臘悲劇和哲學中的運氣與倫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268,268.
[14]劉鐵芳.為什么需要教育哲學——試論教育哲學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15-22.
The Difficulty of Virtue Education
——Taking Socrates and Alcibiades as an Example
LIU Yanxia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As a great teacher,Socrates succeeded in making Alcibiades who was handsome,intelligent and ambitious to pursue virtue through dialogue. This educational action produced multiple results:Alcibiades promised to take pains over justice,he also admired Socrates;but the admiration for Socrates did not pull him away from his political ambition,did not fully evoke his intrinsic natural gift to exercise his own soul;at last,Alcibiades brought disaster to his city and ruined himself,Socrates was executed with the guilty of corrupting the youth. Thes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e difficulty of virtue education. Even so,Socrates still engaged in virtue education with prudence and eros. We need to return to ourselves and Socratess instruction continually,to exercise our own souls all our lives and to persist in pursuing virtue in hardship.
Key words:socrates;alcibiades;virtu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