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群
摘要:多媒體已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優(yōu)化《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多媒體;品德與社會;小學
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學習,教師通過對所授知識課下進行大量的搜集、整理,進而對這些素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制作成內容豐富、畫面動人、有趣,音、像、形文本充分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學習。將多媒體教學技術引入品德與社會課堂,實現(xiàn)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最佳結合,能有效地提高品社課教學質量。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提高教學效率與學習效果的角度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面對三年級、五年級的學生,我會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活動內容、活動形式開展課堂教學。每當面對內容枯燥的、學生陌生的、沒有感性認知的文字知識時,我就會想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我會在網(wǎng)絡上找合適的視頻、圖片,將聲音、文字、動畫、影像有效組合,活化成圖文并茂、音像俱佳的輔助教學課件,巧用多媒體技術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自制輔助教學課件的內容、形式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適合學生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呈現(xiàn)給學生時,會讓學生感到熟悉親切眼前一亮、精神為之振奮,讓學生在愉悅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江山多嬌”是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愛祖國山和水》中的第二課。活動四“走進母親河”中有一個歌唱“母親河”環(huán)節(jié),我播放了我國第一長河長江和第二長河黃河的圖片和視頻,介紹了兩條母親河的基本情況與意義,激發(fā)學生收集有關長江、黃河的傳說故事,朗誦詩歌、散文,唱歌頌母親河的歌曲等資料的興趣,讓學生從選材的多角度與形式的多樣化來了解母親河,進而用多種理由來熱愛母親河,用多種形式感謝母親河?!吧裼巫鎳庇谜n件展現(xiàn)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不時地發(fā)出贊嘆、喜歡、興奮的聲音。他們知道了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有了想要游遍祖國每一塊熱土的沖動。
二、擴大教學容量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知識面廣、綜合性強。從涉及的學科看,文理兼有;從游歷的空間看,遍及全球;從延展的時間看,更是歷時上下幾千年。尤其是社會知識,幾乎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內容的各個部分中均有滲透,這部分內容前溯遠古,后至現(xiàn)今,信息容量很大。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詳講,課時不夠,如果不講或者過于略講,又會影響教材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甚至會妨礙學生對后續(xù)教學內容的準確把握。而多媒體課件則可以濃縮教材精華,再現(xiàn)典型歷史場景,使學生在幾分鐘內跨越歷史時空,縱橫跋涉于廣袤的學科領域,從而有效擴大了教學容量。
如在“站起來的中國人民”這一課的學習中,通過視頻影像資料、漫畫、圖片等,讓學生了解“東亞病夫”形成的歷史原因;走進中國第一飛人劉長春;感受申奧成功后祖國人民無比歡悅、萬分激動的心情,通過今昔對比,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樣形象化、具體化地把教學內容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擴大了教學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三、加深知識理解
“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求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學生就會接觸到抽象、意深的名詞,如“規(guī)則”“角色”“責任”“誠信”“選舉權”“被選舉權”“民主”“平等”等。因為,“品德與社會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滿足學生的身心需要為目標,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初步認識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發(fā)展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巧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直觀、形象、生動地將這些名詞的意義表達出來,幫助學生認識、理解、掌握名詞的內涵,進而指導學生落實在實際生活中。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了學生認識、體驗和感悟生活,深化了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
“誠信是金”一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讓誠信伴隨著我》中的第二課內容。學生都會說“做人要講誠信”這句話,但怎樣做才叫誠信,怎樣將誠信落實在生活中,學生很困惑。我收集、整理了講“誠信”的故事片,讓學生觀看理解、思考。用不講誠信、欺騙欺詐等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視頻做反面教材,在對比中幫助學生感受和認識誠信的重要性,懂得“人無信不立”的內涵。巧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名詞“誠信”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實現(xiàn)了意會勝于言傳,幫助學生理解誠信在待人處世中的作用,提高了學生道德榮辱觀,樹立了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喚起了學生對大家都講誠信的渴望。
四、引導學生行為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靠一時一事形成的,需要長時間的鍛煉、鞏固和發(fā)展。教學中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在空間上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條件把課堂向社會延伸。教師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利用多媒體加強學生與家庭、學校、社會、世界的交流,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取經(jīng)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這個階段,更需要通過多媒體把一些超越時空界限的事例展現(xiàn)給學生,觸動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要讓學生把生活中看到的、體驗到的真實的東西裝進頭腦,辨析明理,感知社會,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結語:
多媒體在品德與社會課中的合理應用,能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經(jīng)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念,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薛俊峰.多媒體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教育,2014(7)
[2]胡蘭芝.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教師,2015(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