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劇精神是貫穿中國古典文學的精神主線,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底色”。它是指面對痛苦與毀滅的必然性時,主體在獨立意志支配下所表現(xiàn)出的人格力量和抗爭與超越精神。下文簡要的就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悲劇精神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中國;古典文學;悲劇精神;表現(xiàn)
1.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悲劇現(xiàn)象
中國古典文學中悲情主義的代表作為《楚辭》和《詩經(jīng)》。這兩部古典文學作品可以被稱為中國文學的始祖?!对娊?jīng)》的表達方式普遍為四言詩,利用這種表達方式描繪出一個個令人感傷的故事?!对娊?jīng)》中記錄了許多老百姓抗爭封建制度的悲情故事,例如“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通過這些經(jīng)典語句讓我們深刻了解人生中的不如意,并且嫩鞏固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郁悶、低落的悲情情境;屈原通過《楚辭》給我們展現(xiàn)了憂國憂民、千里馬難遇伯樂的心境,這些都是中國古典文學中非常經(jīng)典的悲劇情節(jié)?!都t樓夢》是非常著名的悲劇情感的文學作品之一,也是悲劇題材的典型作品。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為寄人籬下,再加上自身的總是誤解別人的意圖,成為讀者公認的悲情角色。賈寶玉以一個叛逆的形象,但是深受著林黛玉,但是卻久久得不到真愛,因為種種的阻礙,最終的結果也成為一個悲劇情節(jié)。薛寶釵雖然也愛著賈寶玉,但是這份愛中或多或少的帶有一定的功利性,最終薛寶釵千方百計所追求的愛情也撲空。《紅樓夢》所處的封建時代,也是這個悲情故事的主要原因。在當時的社會,寶釵和寶玉的故事能夠被世人所認同,但是林黛玉的愛情卻只能以悲劇收場。
2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悲劇精神的價值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需要在悲劇情節(jié)當中展現(xiàn)出樂觀精神。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悲劇精神往往都具備一定的隱性特征,這也是根深于讀者的心中,隱于讀者的骨髓中。在文學作品中,悲劇往往是體現(xiàn)生活的失敗、不幸、死亡、毀滅和痛苦等來體現(xiàn)。在遇到非人的對待、巨大的壓迫和殘忍的剝削時,這種隱藏的悲劇精神便會突顯而來,讓人們因為悲情情感失去堅持的動力。對于古典文學作品而言,作者往往通過文字,讓人們正確認識到種種困難,并且鼓勵人們?nèi)ッ鎸Σ?zhàn)勝這些悲劇,將故事和畫面神東的描繪在讀者心中,讓讀者能夠真正的了解這個故事和背景。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悲劇情節(jié)往往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對人生的巨大抨擊,一個是國家的滅亡。在國家滅亡之時,文學作品通過這樣的悲劇情節(jié),將人為了生存所堅持的理由給抹滅了。我國的古代的歷史中,遭受了許多的外族侵略,文學作者通過這些外族入侵,表達出對國家的熱愛和反抗精神,并將這些情感融入到文學作品當中,融入到字字句句中。國家亡了,宗族便也保不了了,宗族的血脈便會受到極大的迫害,這也便是我國古代亡國時的悲劇情節(jié)。許多的愛國情感比較作者在遇到這類事情的時候,心中便會出現(xiàn)氣憤的情緒,這種情緒只能夠通過詩句、文字才能夠得到宣泄和抒發(fā)。當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相連接時,并且有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時,文學作者便會將這種不平、仇恨和怨忿的情緒寫做成一種悲劇。讀者在閱讀這類文學作品會,會因為悲憤和仇恨,更加努力的工作或完善自己,這也是古典文學的悲劇精神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中古古典文學能夠體現(xiàn)一定的社會意義,能夠反映目前社會中的實際情況,讓人們反思或思考目前所生存的狀態(tài)。例如《紅樓夢》,從這篇文學作品被群眾所知之后,許多的學者開始對其進行全面的研究,發(fā)掘其內(nèi)在的社會意義。這篇文學作品中,直接的給讀者展現(xiàn)封建社會中束縛思想、壓抑人性的社會面,讀者能夠通過閱讀這種古典文學作品,了解其內(nèi)在的悲劇故事,然后根據(jù)這種悲劇故事分析自身的情況,分析目前生活當中的美好和善惡。通過古典文學中的悲劇精神讓國人更加的艱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輪回,通過這種精神來約束自身,控制自身的精神。
3.《紅樓夢》中的主要悲劇精神
在整個《紅樓夢》中,賈寶玉的歷經(jīng)叛離與整個封建社會的腐朽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相對立的。賈寶玉內(nèi)心向往自由平等,反對封建社會的倫理思想。在面對整個相對立的封建社會,賈寶玉絲毫沒有退縮,勇往直前。在當時封建思想為正統(tǒng)思想的年代,賈寶玉的義無反顧是整個《紅樓夢》悲劇色彩的一個基礎。早《紅樓夢》中還有許許多多的賈寶玉式的人物,他們?yōu)榱俗约旱膼矍?、理想義無反顧,他們在面對不利勢力的時候,是勇往直前。就像是智能兒,為了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勇于沖破封建的牢籠,但是最后的結果還是被人逐出。這就說明了這個人物的悲劇碰撞。雖然這些與封建勢力作斗爭的人們是悲劇的,但是在封建的一方面,人物的歷程也是悲劇的。就像愛戀著寶玉的薛寶釵,金玉良緣的婚姻,獨一無二的美貌已經(jīng)才貌雙全的優(yōu)勢,并沒有讓他在封建的社會中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最后在寶釵于寶玉結婚后,獨守空房,為了能夠挽回寶玉的心,她與這些舊勢力站在了一起,結果確是自己一生與孤苦為伴。從這兩個對立的方面都能看出《紅樓夢》中的悲劇人物的碰撞。不管你是追求自由的人類,還是恪守封建教條的人類,最后的結局都是一樣的悲劇。這就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悲傷,不是一些就能改變的。
《紅樓夢》整本書都是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宏偉巨制。整個情節(jié)相互串聯(lián)。整本書就奠定了悲傷地基調(diào),絲絲入扣。為觀眾從個人到家庭到整個社會都展現(xiàn)了出來。剛開始的繁榮跡象,都是為以后的衰敗奠定了基礎。一層層的展開,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悲劇的事件不是突然發(fā)生的,而是慢慢堆積起來,早晚有一天爆發(fā)出來,樹倒猢猻散,整個劇情達到了悲傷的頂峰。在爆發(fā)的一瞬間,各自擁有的東西,各自所糾結的東西,全都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所以在整個《紅樓夢》的人物中,因為悲劇的基調(diào)嗎,導致了所有的人物都漸漸的走向了滅亡。
結束語
悲劇意識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永恒話題,在封建制度下,社會制度壓制,導致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極度不滿,卻得不到宣泄,只有在文學做平中,運用悲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抒發(fā)大眾的不滿,宣泄多社會不公的憤慨。所以,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悲劇精神就成了文學作品的主要線索。
參考文獻:
[1]龔世學.中國古代神話的“混沌”觀念與中國古典悲劇精神[J].戲曲研究,2016(3):176-191.
[2]盧翹楚.淺析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的悲劇美學[J].青年文學家,2016(18).
[3]陳陽雪.《紅樓夢》在當代網(wǎng)絡文學中的映射[J].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103-107.
作者簡介:朱瑞波(1992.11.18)男,民族:漢族,籍貫:安徽省合肥市,學歷: 本科,職務:學員,單位:武警廣州指揮學院一大隊四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