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馬文學
(東北林業(yè)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40)
基于林農意愿的公益林管護人員選拔方式的研究*
——以外河家庭管護林場為例
王菲,馬文學
(東北林業(yè)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40)
以對韓家園外河家庭管護林場198位林農進行問卷調查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運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對管護人員選拔意愿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戶主年齡、受教育水平、家庭年均總收入、勞動力比例、家庭是否有人擔任專業(yè)管護人員、林農對管護效果的滿意度評價以及林農參與管護的意愿對管護人員選拔方式具有顯著影響。因此,提出提高林農與職工的認知水平、加強林農參與公益林管護工作、推行差別化管護政策等建議。
公益林管護;林農家庭;Multinomial logit模型
為響應國家林業(yè)局關于國有林權制度改革的號召,“外河家庭管護林場以森林經營權轉制為改革方向,以‘管、育、用’一體化經營為管理方式,以家庭參與管護的方式為特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1]”。通過研究2011~2016年的相關文獻,國外學者對公益林的研究主要從政策的視角出發(fā)研究公益林管護現(xiàn)狀與資源利用。學者研究了樹木的成熟與再生如何隨制度框架變化而變化,并提供了政治制度環(huán)境下可測試的森林演變假設[2];認為通過構建社交網絡可以加強公益林管護工作中林農與政府的合作[3];德國與瑞典管護人員森林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調查研究表明德國公益林管護態(tài)度屬于生態(tài)導向型,而瑞典則是生產導向型,但兩國對森林價值觀的認知整體上是一致的[4]。國內學者主要對公益林管護效率與績效[5-7]、管護費用與補償機制[8-10]、管護存在的問題[11-12]等進行了研究,也有學者探索了在公益林管護中應用參與式管理的問題[13-14]。這些研究對促進公益林管護工作的開展、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缺乏對林農意愿的考慮,不能提高林農對管護政策的滿意度。國有林權制度改革后,越來越多的林農參與到公益林管護隊伍中來,而林農參與的方式與質量是今后國有林區(qū)公益林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基石。學者們已就林農[15]、農戶[16]、公眾[17]對參與林業(yè)合作社、公益林撫育與建設的意愿,以及林農文化水平、認知水平、生活需求、林業(yè)收入水平比例、對政策的滿意度等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雖然國內外學者對林農意愿進行了大量研究,但鮮有學者就管護人員的選拔問題進行探討。管護人員作為公益林撫育的直接參與者,其滿意度對公益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管護人員選拔不當,會影響林區(qū)的生產任務[18]。因此,所選樣本林場具有代表性,將選取外河家庭管護林場的各個施業(yè)區(qū)作為研究區(qū)域,以管護人員和林農作為調研對象,研究該地區(qū)以家庭管護為特點的生態(tài)公益林管護的效率和機制。
1.1 研究區(qū)概況
外河家庭林場位于韓家園林業(yè)局西北部,該施業(yè)區(qū)東部、南部與韓家園林場接壤,西部、北部分別與新林林業(yè)局和十八站林業(yè)局毗鄰。據(jù)2004年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記載,該施業(yè)區(qū)商品林面積0.70萬hm2。2009年起逐步開展國有林權制度改革。2014年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該施業(yè)區(qū)的商品林已全部轉化為公益林。截止2015年,施業(yè)區(qū)面積3.29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80萬hm2,森林面積2.78萬hm2,森林蓄積量0.63萬m3/hm2,森林覆蓋率74.80%。
外河家庭林場自2003年建廠以來便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管護林場的經營模式,林場場主與林業(yè)局簽訂承包合同,林場組建后,林場的機構由場主自行設置,不搞上下對口,以能完成林業(yè)局下達的各項生產任務為原則。外河家庭管護林場管護人員的任用,多是林業(yè)局或林場領導直接確定?,F(xiàn)任的21名專業(yè)管護人員均是林業(yè)局職工,其中2名職工與承包者為親緣關系,6名為地緣關系,10名為林業(yè)局轉崗職工;其余177人為普通管護人員(林農)。在管護人員的選拔過程中,缺乏林農意愿,事實上許多林農也爭先恐后地加入專業(yè)管護人員隊伍之中,不能否認普通林農加入到專業(yè)管護人員隊伍中會增加林場的管護績效。而各種“近親繁殖”任用管護人員,可能會降低管護績效,嚴重的破壞工作環(huán)境,造成就業(yè)不公,使輔助管護的林農消極怠工。通過對該林場林農對管護人員選拔方式的選擇意愿的探究,從而提高林場管護效果,提升林場林農滿意度。但所選樣本林場必須具有代表性。因此,選取外河家庭管護林場的各個施業(yè)區(qū)作為研究區(qū)域,以管護人員和林農作為調研對象,研究該地區(qū)以家庭管護為特點的生態(tài)公益林管護的效率和機制。
1.2 變量選擇
通過綜合分析相關理論,梳理林農意愿方面的文獻[13-15],并結合研究區(qū)的具體情況,林農對管護人員的選拔方式的意愿主要受林農個人特征、林農家庭特征以及林農對管護政策認知等方面的影響。因此,以戶主年齡、受教育水平、職業(yè)類型等衡量林農個人特征;以家庭林地經營面積、家庭年均總收入、勞動力比例、家庭中是否有人擔任專業(yè)管護人員等衡量林農家庭特征;以林農對外河家庭管護林場管護效果的滿意度評價、林場對管護人員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是否健全、政策對林農的影響程度、林農是否愿意參與管護等衡量林農認知狀況。根據(jù)研究目的,將“管護人員選拔方式”設定為因變量,將影響林農關于管護人員選拔方式意愿的因素設定為自變量(表1)。
1.3 調研方法
1.4 模型構建
在多因素分析中,二項Logit模型適用于因變量分類為兩項的分析,當因變量分類更多時將不再適用。而多項式Logit模型(Multinomial Logit)是二項Logit模型的擴展形式,在多元響應變量的類別之間不存在主要和次要的情形下,Multinomial Logit模型能夠實現(xiàn)各類因變量的模擬和與預測,相比于二分類Logit模型具有更廣泛的使用范圍。由于研究將因變量分為三類,并且三類變量間不存在主次和順序關系,因此選取Multinomial Logit模型,并運用最大似然估計法得出回歸參數(shù)模型[19]。
根據(jù)實地調研結果,林農參與公益林管護的意愿高漲,對管護人員選拔方式有強烈的個人見解。結合林農意愿,將公益林管護人員選拔方式分為三類,當Y11=1時,表示林農愿意選擇“專業(yè)管護人員按比例聘用林場職工與林農”的方式,當Y12=2時,表示林農愿意選擇“輪換方式”,當Y13=3時,表示林農愿意選擇“根據(jù)管護崗位設置管護工資等級”的方式。在實地調研過程中,了解到每位專業(yè)管護人員的年管護費用均為兩萬元,考慮到各個崗位的實際情況,認為第三類選拔方式很有必要。
將Y13=3作為參照組,模型如下:
式中Y1i為選拔管護人員的具體方式,且m=1,2,3;Xik為回歸方程的各個變量;αm為擾動項;βmk為待估參數(shù);P為各種方式的概率。
1.5 分析方法
為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我國設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作為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辦事機構,組織擬訂國家食品安全規(guī)劃,并協(xié)調推進實施。
采用Multinomial Logit回歸分析法,將數(shù)據(jù)代入Stata/SE 11.0進行回歸處理。
表 1 變量選擇與說明
以各管護家庭的戶主為調查對象,其中男性179人,占總數(shù)的90.4%,女性19人,僅占總數(shù)的9.6%。管護人員多集中在46~55歲之間,趨于老齡化,林場急需引進年輕一代林業(yè)工作者,為林業(yè)事業(yè)發(fā)展后備軍。戶主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上為主。受訪者的平均家庭人口數(shù)為3.62。對于家庭年均總收入,管護人員中,職工家庭總收入明顯高于林農,分別為4.04萬元和2.11萬元,超過一半的職工收入在3~5萬元之間,而林農的收入多集中在1~3萬元之間(表2)。模型的極大似然值為329.21,卡方值為0.15(P<0.00),回歸分析結果(表3)表明該模型整體擬合程度較好。下面就根據(jù)回歸分析結果分析各種因素是否影響林農對按比例聘用林場職工與林農和采用輪換方式選拔管護人員的意愿。
表 2 樣本區(qū)管護人員結構比例/%
表 3 回歸結果
說明:、、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
2.1 林農個人特征
戶主年齡與受教育程度分別在10%和1%水平上具有顯著影響,戶主的職業(yè)類型在各種方式中的影響均不顯著。通過分析系數(shù),表明年齡越小的戶主更支持輪換方式作為選拔模式,事實上年齡越小的戶主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公益林的管護工作當中去,與預期作用方向一致。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戶主越傾向于支持按比例聘請職工與林農的方式,相比與受教育水平低的林農,受教育水平高的林農愿意選擇更加自由民主的選拔方式??梢?,林農的個人特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選擇選拔方式。
2.2 林農家庭特征
表 4 變量統(tǒng)計值
家庭收入水平與家庭中是否有專業(yè)管護人員具有交叉影響。家庭收入水平分別在5%和10%水平上具有顯著影響,說明林農家庭收入水平越高,越傾向于選擇按管護崗位設置管護工資等級的方式;反之則會選擇按比例聘用林場職工與林農或采用輪換方式,且前者的概率要大于后者。家庭中具有專業(yè)管護人員的林農更傾向于選擇按管護崗位設置管護工資等級的方式,普通林農則傾向于按比例聘用林場職工與林農和采用輪換方式,兩種方式均在10%水平上顯著。事實上,職工家庭年平均收入4.039 2萬元,普通林農2.106 0萬元(表4),職工工資遠高于普通林農,工作相對穩(wěn)定,能夠有效提高其參與管護的積極性,更愿意堅持管護工作。對于輪換方式來說,勞動力人口比例在5%水平上顯著,說明勞動力相對多的家庭選擇輪換方式的概率大,勞動力比例小的家庭則愿意選擇根據(jù)崗位分配工資等級的方式。
2.3 林農政策認知
林農對管護政策和效果的滿意度對輪換方式在10%水平上顯著,事實上林農越滿意在各個崗位上都可以發(fā)揮其才能,滿足自身需要;是否愿意從事管護工作對按比例聘請管護人員在1%水平上顯著,這樣林農擁有更多公平參與的機會,符合其內在特征。兩個變量的均值分別為3.95和0.9(表4),說明絕大多數(shù)的林農對管護政策和效果傾向于滿意態(tài)度,并且愿意參與到公益林管護工作當中來。根據(jù)實地調研,普通林農對公益林管護政策和效果的滿意度高于已在職的專業(yè)管護人員,更加愿意從事管護工作。因此,林農對管護政策的認知會對管護人員的選拔政策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林農對公益林管護人員選拔方式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內在特征,由于資源稟賦不同,林農利益點也不同,從而影響林農對公益林管護人員選拔方式的選擇行為。
3.1 結論
根據(jù)對韓家園外河家庭管護林場林農進行調查的一手數(shù)據(jù),運用Multinomial Logit回歸分析模型,對林農參與公益林管護的意愿因素和影響管護人員選拔方式的因素進行研究的結果表明:林農參與公益林管護的意愿強烈;戶主年齡、受教育水平、家庭年均總收入、勞動力比例、家庭是否有人擔任專業(yè)管護人員、林農對管護效果的滿意度評價以及林農參與管護的意愿對管護人員選拔方式都具有顯著影響。
3.2 建議
3.2.1 加強宣傳,提高林農與職工的認知水平與管護技能
根據(jù)調查結果,有90%的林農愿意參與公益林管護工作,但對管護政策比較了解的僅占53.5%。因此,林業(yè)局與林場要注重宣傳工作,利用各種新聞媒體與宣傳工具,如印發(fā)宣傳冊、組織相關人員定期對林農進行宣講,大力宣傳公益林管護的目的與意義,讓林農深入了解參與管護給林農帶來哪些收益,做到各項政策內容和要求宣傳到戶,徹底消除林農的行動顧慮與模糊認識,從而提高林農對家庭林場管護制度的認知水平。同時,教育水平對管護人員的選拔方式影響顯著,可以利用東北林業(yè)大學等載體開設培訓班,培養(yǎng)職工的管護技能,提高管護的工作效率,促進林區(qū)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3.2.2 加強林農參與公益林管護工作,提高公益林的管護效果
在公益林管護工作中,不僅要有林業(yè)局職工作為管護人員,還必須重視林農的參與。林農作為與公益林距離最近、聯(lián)系最緊密的利益相關群體,是參與公益林管護工作的最佳人選。在樣本林場中,專業(yè)管護人員100%來自林業(yè)局職工,其中與林場主有血緣或地緣關系的占到了38.1%。調查結果表明:年齡越小、家庭年均收入越低、勞動人口比例越大且家中沒有專業(yè)管護人員的林農對選擇輪換方式的管護意愿最大,這種方式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公益林的管護工作中來。因此,林業(yè)局應將這些林農發(fā)展為重點參與對象,定期對林農進行培訓,每年選取一到兩名林農給予管護人員的崗位,使林農能夠積極參與公益林管護工作,提高公益林的管護效果,更好地促進林區(qū)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3.2.3 推行差別化管護政策,提高管護人員的積極性
樣本林場設有夫妻管護站、專業(yè)撲火隊伍、林農聯(lián)合管護等崗位。調查結果表明,各崗位管護年工資均為2萬元,但養(yǎng)殖和采集收入差別卻較大,家庭年均收入高與家中已有管護人員的林農更愿意選擇按管護崗位設置工資等級的方式,說明工資單一已經削弱了管護人員的積極性。因此,林場要完善相應崗位工資體系,同時還應根據(jù)林班類型、地理位置、周邊環(huán)境細化管護措施,實施差別化管護政策。例如,林下資源豐富的林班,通過施行林下經營推進森林管護,引導管護人員積極開發(fā)林下資源,根據(jù)實際情況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種植業(yè)、林產品采集與加工業(yè),將公益林管護與林下資源開發(fā)利用有效地結合起來,利用林下經營收益調動管護人員的積極性,調動更多林農參與管護的意愿。對于林下資源稀缺的林班,應參考經濟發(fā)展水平、物價漲幅狀況等,調整管護的經費標準,提高管護人員的薪資津貼。同時,要建立監(jiān)督與驗收的指標評價體系,完成情況與勞動報酬相掛鉤。這樣不僅有助于穩(wěn)定管護隊伍,保證管護人員的積極性,也會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管護人員參與管護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1]何純生.“管育用”一體化經營帶來的變化.韓家園林業(yè)局合理開發(fā)利用林下資源紀實[EB/OL].(2011-06-10)[2016-10-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148d9301017pzi.htmi.
[2]OLLIKAINEN M.Forest management,public goods,and optimal policies[J].AnnualReviewofResourceEconomics,2016,8(1):207-226.
[3]YAMAKI K.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forest management collaboration:A case study in northern Japan[J].UrbanForestryandUrbanGreening,2016(18):212-220.
[4]ERIKSSON L,NORDLUND A,SCHENK T,et al.A study of forest values and management attitudes in the general public in Germany and Sweden:does context matter?[J].JournalofEnvironmentalPlanningandManagement,2015,58(8):1412-1431.
[5]嚴志業(yè),楊建州.數(shù)字林業(y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J].林業(yè)經濟問題,2009,29(5):423-427.
[6]劉朝學,唐華,涂名一,等.湖北省生態(tài)公益林建設績效評價及分析[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6,45(5):60-64.
[7]楊莉菲,溫亞利,張媛.林農意愿對生態(tài)公益林管護效率和機制的影響分析:以北京市山區(qū)縣為例[J].資源科學,2013,35(5):1066-1074.
[8]江正銓,馮樹清,吳滿元.福建省生態(tài)公益林管護和補償機制問題及對策探討[J].林業(yè)資源管理,2009(3):5-8.
[9]張眉.公益林管護費用補償研究[J].林業(yè)經濟問題,2012,32(3):206-210.
[10]DAI L M,ZHAO F Q,SHAO G F,et al.China’s classification-based forest management:procedures,problems,and prospects[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9,43(6):1162-1173.
[11]蔣愛軍,饒日光,閆宏偉,等.國家級公益林管理現(xiàn)狀與對策[J].林業(yè)資源管理,2012(2):1-4,17.
[12]王鳳婷,續(xù)竟秦.開化縣生態(tài)公益林建設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分析[J].林業(yè)經濟問題,2014,34(6):535-539,543.
[13]姜波,姚順波,王怡菲.農戶參與公益林建設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廣西、湖南、河南3省調查問卷[J].林業(yè)經濟,2011(3):59-64.
[14]朱洪革,舒晏丹,胡士磊.職工家庭林地經營的特征及影響因素:基于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qū)357個樣本的分析[J].林業(yè)經濟,2015(10):37-42.
[15]楊燕,翟印禮.林農參與林業(yè)合作社意愿及行為分析:以北方農牧交錯帶為例[J].林業(yè)經濟,2016(4):38-43,64.
[16]支玲,魏吳琴,李謙,等.農戶公益林撫育需求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天保工程區(qū)玉龍縣和會理縣為例[J].林業(yè)經濟問題,2016,36(3):209-214.
[17]李曉,王晨筱,陳凱星,等.公眾參與森林生態(tài)建設主觀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支付意愿研究視角[J].林業(yè)經濟問題,2015,35(3):200-205.
[18]張曉梅,肖思瑤,李成程,等.員工工作滿意度形成路徑實證研究:以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為例[J].林業(yè)經濟問題,2016,36(2):97-102.
[19]付凌暉,王惠文.多項式回歸的建模方法比較研究[J].數(shù)理統(tǒng)計與管理,2004,23(1):48-52.
10.16832/j.cnki.1005-9709.2017.02.003
2016-11-19
王菲(1992-),女,山西晉城人,碩士生,從事林業(yè)經濟、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等方面的研究,(電話)18245146301,(E-mail)549831449@qq.com。
馬文學(1965-),男,黑龍江海倫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林業(yè)經濟、技術經濟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等方面的研究,(電話)18245151223,(E-mail)mwx0451@163.com。
F326.25
A
1005-9709(2017)02-0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