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勇+馮鵬+嚴棵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對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方法:選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來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患者60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經(jīng)皮腎輸尿管鏡取石手術,觀察組患者實施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手術,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失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狀況、手術時間等。結果: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失血量、手術時間和術中輸血患者均顯著少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一次凈石率(100%)顯著高于對照組(8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67%)顯著低于對照組(5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后腹腔鏡輸尿管取石術對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高,且術后恢復快,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 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 臨床療效; 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1.05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1-0106-02
臨床上將腎、輸尿管結石又稱之為輸尿管上段結石,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疾病,其主要癥狀是血尿和疼痛[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的患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2]。為研究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對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選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來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患者60例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符合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臨床診斷標準,且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5.88±2.88)歲,病程(14.87±2.28)個月;結石大?。?.49±0.46)cm;左側結石有22例,右側結石有8例;單側患者28例,雙側患者2例。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36.18±2.54)歲,病程(14.71±1.18)個月;結石大?。?.46±0.45)cm;左側結石有24例,右側結石有6例;單側患者27例,雙側患者3例。兩組患者病程、年齡、性別等一般因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兩組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兩組患者均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3)臨床診斷明確[3]。
排除標準:(1)無法耐受麻醉或耐受手術者;(2)結石的遠端有輸尿管狹窄者;(3)患者本身存在嚴重肝腎心腦等基礎疾病,有腎衰者,或有腎臟腫瘤不宜進行手術者[4]。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經(jīng)皮腎輸尿管鏡取石手術,即:先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取患者截石位,用F6導管經(jīng)輸尿管慢慢插入到結石所在處,插入成功后取患者俯臥位,用墊子將患者腰部墊高。選取合適的穿刺點,用B超引導著向腎中盞穿刺,成功后將斑馬導絲緩緩置入,將F16管推入,建立碎石通道。將輸尿管硬鏡從患者的輸尿管置入,沿輸尿管上行至上段,選用EMS氣壓彈道進行碎石,碎石后用水沖洗并用吸引系統(tǒng)吸除。取石結束后,將雙“J”管插入直至膀胱,留置造瘺管,待一周后將造瘺管拔除,待1個月后將雙“J”管拔除。
觀察組實施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即術前用X線對每位患者進行檢查,為順利取石對結石所在部位用X線進行精確定位,常規(guī)留置導尿管,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待患者麻醉后,使患者處于健側臥位,用墊子將其腰部墊高,常規(guī)消毒后鋪無菌洞單,在患者的腋后線12肋處切一2 cm的切口,用血管鉗分離血管間隙,推開腹膜組織和脂肪,為擴間隙在內(nèi)放置500 ml自制水囊,擴開后將水囊撤除,在腋前線肋弓下2 cm和腋中線髂棘處再做一切口,在上述的三個切口處各放置10、10、5 mm Trocar。對傷口進行縫合,為形成氣腹注入二氧化碳,壓力維持在12~14 mm Hg。將腹腔鏡插入在腋中線Trocar,在其余兩處Trocar放置操作鉗。按照已經(jīng)定位好的結石部位,將Gerota筋膜切開,分離周圍的結石組織,并用電凝鉤將上側切開。待結石順利取出后,置入雙”J”管,縫合,最后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待1個月后將其拔除[5]。
1.4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比較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的失血量與住院時間等相關指標;同時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結石一次性凈石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狀況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其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一次凈石率(100%)顯著高于對照組(83.33%);其術中輸血患者(0例)顯著少于對照組(7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4.56,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狀況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67%)顯著低于對照組(5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上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方法與ESWL、RLU和URSL,ESWL和RLU是最常用的臨床治療方法,該方案能解決大部分患者的輸尿管問題,但對復雜性上段結石的治療效果欠佳。URSL適用于輸尿管中下段的結石,但輸尿管上段結石易移至腎盂,且該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也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6]。傳統(tǒng)的手術方案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且?guī)Ыo患者的疼痛較大,使部分患者難以耐受。近幾年,隨著醫(y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治療方案將取代傳統(tǒng)開腹手術。本研究應用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對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失血量、手術時間和術中輸血患者均顯著少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一次凈石率(100%)顯著高于對照組(83.33%),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67%)顯著低于對照組(5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與傳統(tǒng)的經(jīng)皮手術相比,對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小,該手術方案成功避免了對患者腹腔臟器的損傷,降低了對腹腔內(nèi)臟器的污染,且將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率降到最低。
綜上所述,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與經(jīng)皮腎輸尿管取石術相比,更適合用于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且該手術方案安全性高,且術后恢復快,值得臨床廣泛采用。
參考文獻
[1]王宇雄,李遜,謝小平,等.經(jīng)皮腎鏡取石術不同直徑工作通道對腎血管損傷的研究[EB/OL].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23(13):20-24.
[2]周建華,陳楚義,鄭錦標,等.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微創(chuàng)術式選擇與療效比較[EB/OL].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23(24):44-47.
[3]毛衛(wèi)江,莫乃新,呂忠,等. 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兩種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的療效比較[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24(19):33-35.
[4]桑士仿,葛慶生.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18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4,18(23):10-14.
[5]周建華,高新,湛海倫,等.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治療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臨床體會(附106例報告)[J].臨床外科雜志,2012,14(23):20-24.
[6] Huri E,Basok E K,Ugurlu O,et al. Experiences in laparoscopic removal of upper ureteral stones: multicenter analysis of cases, based on the TurkUroLap Group[J].Journal of Endourology,2010,8(8):11-14.
(收稿日期: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