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海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語言表達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是提升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一個重要途徑。文章結(jié)合教學經(jīng)驗,從學生心理、課堂氛圍、閱讀習慣、文讀誦讀、有效引導五個方面,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提問能力是關鍵。現(xiàn)代教育要求教師轉(zhuǎn)變教學理念,要凸顯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則需要把握、轉(zhuǎn)變、扮演好教學中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在一般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占據(jù)了絕大部分時間,而留給學生互動、思考的時間很少。長此以往,學生只學會了解決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但對于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則“茫然無措”。因此,教師需重視這一現(xiàn)狀,將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轉(zhuǎn)變?yōu)閹熒g的“雙向互動”。
一、呵護學生心理,增強學生提問的自信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遺傳因素、家庭教育、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秉承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學生之間大相徑庭。有的人認為,小學生就如同一張張白紙,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不必重視,起到?jīng)Q定性影響的是其長大后的環(huán)境。事實上并非如此,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比如說,學生的性格:一個班級之中,有的學生樂觀外向、開朗健談,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的學生則害羞靦腆,逃避甚至是恐懼周圍事物的改變。反映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有的學生敢于大膽發(fā)言、提問,向同學或者是教師表述自己的觀點、思想。部分學生則不同,其內(nèi)心較為敏感,時刻擔心教師向自己提問,害怕因回答不當而遭到伙伴們的嘲笑。由于懷有這種心理,學生自然不敢于主動提問。因此,教師要全面、深入、細致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教學過程中,保持友善、溫和的態(tài)度;課余時間,要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取得學生的信任(尤其是內(nèi)向的學生),成為學生可以依靠的港灣。此外,教師要以鼓勵、表揚為主,讓學生保持自信心。
二、營造課堂氛圍,點燃學生提問的欲望
課堂氛圍,是學生“敢問”的重要支撐。在閱讀教學中提問,是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其自身的認知平衡受到文本信息的沖擊所致。然而,學生的提問欲望(或稱之為表達欲望),與課堂氛圍息息相關、緊密聯(lián)系。平等、活躍、熱烈的課堂氛圍,能有效地“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欲望。反之,嚴肅、壓抑的課堂氛圍,則會制約學生的表達欲望。因此,作為教學活動引導者的教師,要重視課堂氛圍的營造,并發(fā)揮教師的個人魅力,讓課堂更加活躍、溫馨。此外,課堂氛圍的營造,也要重視方法的實施。比如,對于不善言語表達的學生,教師可設置以“小紙條”的形式開展提問環(huán)節(jié)。閱讀文本之后,讓學生將所思、所想、所感的問題,在小紙條上寫出。教師可將紙條收上,依次念出學生的問題,并給予回答。反之,對于活潑且外向的學生,教師應大力贊揚、肯定學生的課堂提問。當然,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所以采取紙條書寫的形式,其一是為了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從接受者轉(zhuǎn)變?yōu)樗伎颊?;其二是“逐漸過渡”的需要,循序漸進后,學生能勇敢面對教師、同學,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
三、培養(yǎng)閱讀習慣,夯實學生提問的基礎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生能夠提出問題的基礎前提。教學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閱讀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對于重點段落、句子,學生也不加思考、不作標注。閱讀完文本之后,學生內(nèi)心并沒有任何“情緒激蕩”,沒有任何感知、體驗,所以也沒有問題提出。閱讀,是學習的重要手段,不僅涉及現(xiàn)在的學習,對今后的學習也同樣重要。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需格外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第一,帶著問題閱讀。教師應給出學生啟發(fā)性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不要求學生逐字逐句進行思考,但當以問題為中心、載體,進行有目的性的閱讀,并在閱讀之后,找出問題的答案。
第二,帶著筆閱讀。文本教材都有著中心句子、重點段落。學生帶著筆閱讀,對于不認識的生字詞,可以在旁邊標注;對于難以理解的句型,可以畫出問題符號。學生應長期帶著筆閱讀,并養(yǎng)成作標注的好習慣。此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隨手記錄的好習慣。比如,對文本中某個思考性問題,學生可將自己的見解、觀點書寫在旁邊。閱讀結(jié)束后,學生即能根據(jù)自己的書寫內(nèi)容,向老師或者同學提出問題。
四、注重文本誦讀,使學生讀有所思
閱讀教學,當以讀為本。朱熹在《圣學齋規(guī)》中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庇纱擞^之,“熟讀+精思”才能有所獲、有所得。熟讀是精思的前提,要思考,則必須熟讀文本。此外,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弊x書要做到:“心+眼+口”,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認真,倘若不認真,只是“漫浪誦讀”,意義不大。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筆者認為,對于需要背誦的古詩詞。
例如,《別董大》《山中雜記》《送元二使安西》《四時田園雜記》等,應讓學生大聲、多次、有感情地誦讀。對于不需要記憶的文本,則可以讓學生自由讀、輕聲讀、默讀等。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閱讀”。如教學《黑孩子羅伯特》時,筆者讓幾個學生扮演羅伯特、麗薩、尤金太太等,旁白部分則由另外幾個學生負責。由于具有游戲成分,因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之后的教學中,學生也踴躍提出了許多問題。
五、依托有效引導,錘煉學生提問的能力
學生的提問,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零碎型”“廣雜型”“價值型”。首先,零碎型。這類問題價值不大,主要由于學生沒能深入理解文本,提出了斷章取義的問題。其次,廣雜型。這類問題與文本相關,但沒有抓住文章的主旨。最后,價值型。這類問題具有啟發(fā)性、思考性,是文章主要表述的觀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學貴有疑”,最為寶貴的應是獨立思考的精神。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教師切記不應“求快”。提問能力的形成,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而語文素養(yǎng)的積累,是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教學中,應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首先,以疑激疑。教師應設計并提出典型性問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并讓學生在其中學會提問。其次,切入方法。提問時,文本總會有許多切入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尋找切入點,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延伸。例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根據(jù)題目,即可設問:誰向誰借?怎么借?結(jié)果如何?而教學 《窮人》時,則可利用矛盾法引發(fā)學生:桑娜的房子破舊,外面又是寒冷,為什么說溫暖而舒適?等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設計,讓學生從教學的角度思考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課堂上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問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思維的客觀規(guī)律,善于運用有效策略,注重在引導中促進學生提問能力的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韓英梅.淺論小學語文課堂對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yǎng)[J]. 考試周刊,2015(47).
[2]唐守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J]. 新課程學習(上旬刊),2015(2).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小岞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