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與治理,唯獨在犯罪生物學方面存在缺失。文章歸納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現(xiàn)狀和特點,指出我國引入犯罪生物學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在分析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基因遺傳因素、生物化學物質因素、營養(yǎng)攝入因素的基礎上,提出基因修復法、激素治療法、營養(yǎng)干預法等治理方法。最后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生物學治理提出建議。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犯罪 生物學 治理
作者簡介:羅偉秀,中南大學法學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55
近年來,重慶10歲女孩摔嬰案、溫州未成年人霸凌案等案件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關注。在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種因素中,生物性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因此,從犯罪生物學角度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與治理,有利于完善當前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和司法制度。
一、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概況
(一)基本現(xiàn)狀
根據(jù)2009 年至 2015 年《全國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況統(tǒng)計表》的數(shù)據(jù),我國近七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情況,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從2007年到2015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數(shù)逐年減少,其中重刑犯(五年有期徒刑以上)人數(shù)也隨之減少,但仍占未成年人犯罪總人數(shù)的10.7%左右。而且每年重新犯罪的人數(shù)約占犯罪總人數(shù)的2.03%,占重刑人數(shù)的22.16%。這一數(shù)據(jù)并不意味著未成年人犯罪絕對數(shù)量的減少和未成年人犯罪的趨輕。相反地,重刑人數(shù)比重較大說明我國未成年人在強奸、故意殺人等犯罪仍然比較頻繁。重新犯罪人數(shù)比重也相對較大,說明我國的未成年人刑罰改造與教育制度有待繼續(xù)完善。
(二)基本特點
1.未成年人犯罪趨于低齡化
21世紀以來,由于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育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提前了三、四年。據(jù)全國 22 座大城市的統(tǒng)計,未成年人在10 歲左右開始出現(xiàn)犯罪意向,13-15歲是初次犯罪的高峰年齡段,而15-18歲出現(xiàn)另一個犯罪高峰年齡期。 2014年數(shù)據(jù)顯示,未成年人犯罪年齡結構中17歲所占比例最大,高達34.43%。按照我國刑法規(guī)定,低于14歲的未成年人無刑事責任能力,犯罪低齡化問題給犯罪控制的理論和實踐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2.犯罪手段暴力化
未成年人年少氣盛,在違法犯罪活動中往往不計后果,個人生物因素影響較大。2014年未成年人主要罪行有:搶劫(奪)罪占36%,故意傷害罪占33.3%,盜竊罪占17.8%,強奸罪占8.5%,故意殺人罪占8.5%,販賣毒品罪占2.7%。 由此可見,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多樣化,以暴力為主。嚴重的暴力犯罪不僅與社會環(huán)境相關,更與未成年身體、心理、情緒等生物性因素相關。如在重慶10歲女孩摔嬰案中,一個僅僅10歲的女孩,暴力毆打另一孩子,并從25樓扔下去。對于這種極端暴力行為,已經不能僅僅用社會因素或道德因素來解釋,適當引入犯罪生物學可以提供一些獨特的預防與治理對策。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生物學解析
未成年人的犯罪是成長中的犯罪,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腦部結構未發(fā)育成熟,特別是負責控制原始暴力沖動的區(qū)域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與成年人犯罪相比,生物性因素對未成年人犯罪往往起更大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
(一)基因與未成年人犯罪
基因是儲存遺傳信息的DNA片段,傳遞著人類生命體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在父母有犯罪傾向或行為的家庭里,基因遺傳可能使未成年人成為“天生犯罪人”。在美國有兩個著名的家族犯罪研究:一是社會學家理查德·杜戴爾(Richard Dugdale)所進行的朱克家族(Juke family)研究,二是心理學家亨利·戈達德(Henry Goddard)進行的卡利拉克家族(Kallilak family)研究。 在杜戴爾的研究中,他發(fā)現(xiàn)朱克家族有六代共500余人中有140多名犯罪者。他認為,“犯罪基因”在家族內部代代相傳,使家族成員犯罪率遠遠高于其他人。這是因為基因通常決定著人的潛在性格特征,進而增加了犯罪可能性。
著名的生物化學教授希普岑發(fā)現(xiàn),MAO 基因的缺失會導致人暴躁、易怒,出現(xiàn)暴力傾向。2002年,英國倫敦大學調查了1037名1972年出生在新西蘭的嬰兒,經過30年的跟蹤調查,也發(fā)現(xiàn)缺少MAO基因的兒童普遍性格急躁易怒,容易出現(xiàn)違法犯罪行為。雖然基因不對人的行為產生具體指令,但往往潛移默化地使人有更強的犯罪欲望。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極易受潛在基因本能影響,犯罪可能性更大。
(二)生物化學物質與未成年人犯罪
人體中存在的各種生物化學物質一旦失調便會導致人的性格、行為失常,對未成年人行為的影響尤為突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負責控制大腦的情欲使人產生強烈的興奮感。進入青春期后,未成年人體內多巴胺含量上升,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產生極強的入侵性。正是由于身體的發(fā)育變化,體內分泌物的增減失衡,未成年人在青春期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此外,微量元素的過量或缺少也會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影響。有這樣一個案件:重慶少年教養(yǎng)所的一個12歲男孩,外貌乖巧卻生性暴躁,他以極其殘忍的方式殺害了三個幼童。 在對其身體進行全面檢查后,發(fā)現(xiàn)他的血液中鉛元素含量嚴重超標,是同齡孩子的20倍以上。研究表明,血鉛超標會導致人具有異于常人的攻擊性,且對于暴力行為的感知能力低。
(三)營養(yǎng)攝入與未成年人犯罪
特定營養(yǎng)成分的攝入失調會影響未成年的大腦發(fā)育,降低自我認知與控制能力。多數(shù)兒童都喜愛吃糖,但吃糖過量會削弱體內胰島素的新陳代謝功能,影響人的記憶與情緒。英國的研究表明,在一萬七千多個兒童中,10歲時每天吃糖的孩子在長大到34歲時,有69%的人因暴力行為遭到過逮捕。在沒有任何暴力行為的孩子中,每天吃糖的人只有42%。由此可見,糖分攝入過多會影響人的暴力行為。對于10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來說,影響最大的就是吸煙和喝酒。尼古丁和酒精能麻痹人的神經,致人神志不清,沖動易怒。多數(shù)未成年人都是因為這些不良嗜好讓大腦神經控制機能減弱,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生物學治理
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有社會性因素,也有個體生物性因素。對于一些極端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全面分析其生理變化因素,為存在生物特征異常的未成年人提供特殊治療與改造服務。
(一)基因修復法
針對遺傳基因對未成年人的影響,醫(yī)學界提出了基因修復法,即利用人工改造過的逆轉錄病毒載體(retroviral vector)在患病細胞的基因組中插入一個有特定功能的基因,代替缺陷基因。目前有兩種方法可以制造正?;颍阂皇遣扇≈毕到H屬的DNA樣本,使用“全基因組擴增技術”將小樣本擴增出大量DNA;二是利用人類DAN數(shù)據(jù)庫提取各種基因序列位置上的共同變量,組成425種DNA片段庫,可以覆蓋一切基因數(shù)據(jù)。 如果MAO基因缺失,可以采取父母基因為樣本,利用基因擴增技術制造MAO基因?;蛐迯头ㄐ枰冗M的醫(yī)療設備和昂貴費用,在實踐中僅有少數(shù)西方國家使用。
(二)激素治療法
針對生物化學物質失衡的未成年人,可以通過激素治療法調節(jié)體內的分泌物和微量元素。乙酰膽堿與乙酰膽堿酯酶相生相克,可以有效調節(jié)人體內多巴胺的含量。乙酰膽堿能加速細胞運動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相反地乙酰膽堿酯酶可以分解乙酰膽堿,減緩細胞的多巴胺分泌。因此,針對多巴胺分泌過盛的未成年人可以注射乙酰膽堿酯酶,降低體內的多巴胺含量。對于體內鉛元素過量,可以利用絡合反應原理 將人體內過量的鉛元素置換出來。一般可以攝入纖維激素將鉛元素轉化成無害物質通過尿液、汗液排出,同時補充鈣、鐵、鋅等微量元素。激素治療法可以在對未成年人教育改造時輔助使用,從內而外地改變未成年人的暴戾性格。
(三)營養(yǎng)干預法
針對未成年人營養(yǎng)攝入失衡問題,主要有營養(yǎng)干預治療法。2001 年在多個國家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魚油中所含有Omega-3脂肪酸對于減少暴力行為有積極的作用。研究表明,每天攝取1克Omega-3脂肪酸或每周有2至3 餐吃魚就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監(jiān)獄和少年管教所應當為未成年人提供魚類食品。此外,對于吃糖帶來的胰島素功能障礙問題,要減少糖分攝入,在飲食上應該低糖低油,同時減少攝入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對于未成年的營養(yǎng)干預不僅限于以上方面,更多地需要在未成年人出現(xiàn)犯罪傾向之前就均衡飲食,摒除不良嗜好。在未成年人犯罪后,營養(yǎng)干預法不是一個主要的改造方法,只是在司法懲罰下的一個輔助方法。
四、對于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生物學治理建議
我國對未成年人一直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基本原則,引進犯罪生物學更加有利于對未成年人的犯罪對癥下藥,有效地挽救未成年人。所以,我國應該積極運用犯罪生物學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生物原因,再根據(jù)我國實際情況進行生物學治療。
首先,對于遺傳基因的問題,我國目前有實施基因修復的醫(yī)療設備與醫(yī)療技術,但此療法費用高昂,可能無法在全國范圍內大規(guī)模運用,不建議采用。然后,對于生物化學物質問題,建議聯(lián)合家長和醫(yī)院以醫(yī)療為主,懲罰為輔。根據(jù)我國經濟條件,完全有能力研發(fā)更多輔助治療激素來抑制未成年人在青春期實施暴力犯罪。最后,對于營養(yǎng)失衡問題建議管教所在教育同時輔以營養(yǎng)干預法。綜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成長中的犯罪,應當積極引入犯罪生物學研究,努力在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給予未成年人教育與關懷。
注釋:
中國法律年鑒匯總(1987-2015年).豆瓣網(wǎng).https://www.douban.com/note/43227 8520/,訪問日期:2016年12月10日.
王笑男.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預防.中國政法大學.2005.
路琦、牛凱、劉慧娟、王志超.2014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報告.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3).9.
張鴻巍.犯罪生物學視野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述評.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1).93.
從生物人到社會人——中國首次“犯罪生物學”專題學術研討會紀要( 上篇).河南警官學院報.2014,23(2).9.
宋浩波.青少年犯罪的生物學解析與治理.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4,23(1).27.
絡合反應原理:分子或者離子與金屬離子結合,形成很穩(wěn)定的新的離子的過程就叫絡合反應,生成的物質叫絡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