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鳳
駢文生于魏晉,曜于六朝。南北朝時極大繁榮,無比燦爛?!峨蹰w序》便是唐初駢文的絕佳范本?!峨蹰w序》有一個傳奇的故事。當王勃寫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時,眾人不以為然,覺得不過如此,只見王勃又寫道:“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眾人心里不由一震,見閻公不語,也不好作聲。接下來王勃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遍惞娜欢鸬溃骸按苏嫣觳牛敶共恍嘁??!?宴飲酬唱,多是虛情套路之作,而此篇之精妙法度、通達流暢特成于起坐喧嘩之間,堪稱神品。
一、文學(xué)風貌從綺艷到雄壯的除弊
南北朝駢文作家們曾在駢文藝術(shù)技巧的探索上傾注大量精力,“竟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在句式和句子結(jié)構(gòu)的變換組合、典故的化用與反用等方面積累了許多藝術(shù)經(jīng)驗。可惜由于當時歷史環(huán)境和時代精神的制約,他們難以利用這些技巧寫出驚天動地的千古杰作,反而因為過于沉迷這些技巧,而招致形式主義之譏。及至初唐,王勃等人一方面繼承南北朝駢文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經(jīng)驗,另一方面又將富有時代氣息的主體精神灌注于駢文之中,有如將華麗精致的外衣穿在強壯挺拔的身軀之上,達到了精美的駢文藝術(shù)形式與充實健康的思想內(nèi)容的完美結(jié)合。
于是,駢文至初唐四杰,一洗南北朝駢賦的綺靡豪奢之風氣,形成陽剛雄壯之氣,于六朝駢文柔婉綺艷之外,別開高格、宏偉之生面,其中便以王勃為典范。陸時雍謂曰:“王勃高華?!彪m是就詩而論,卻也可在其駢文創(chuàng)作特色中略窺一二。內(nèi)在的氣韻上卻由六朝之陰柔轉(zhuǎn)而化為初唐之陽剛。
二、文學(xué)母題的發(fā)展與突圍
1.士不遇
士不遇的愁緒詩文不勝枚舉,從《離騷》《九辯》開始,韓非子有《說難》,董仲舒有《士不遇賦》,司馬遷有《悲士不遇賦》……但是感情有層次地變動,最后從怨天尤人和消極遁世的消沉中突圍出來,則非《滕王閣序》不可。
“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睂懕M古往今來不遇之士的群像?!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瘪T唐、李廣二典,有才卻不能通達,是才子的孤憤自詡。
“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辟Z誼、梁鴻二典,是說命運蹉跎而不怨天尤人,是君子的溫柔敦厚。于是乎只能等待機遇,樂天知命,是隱士的出落飄逸。
到此為止無甚稀奇,大多士不遇的終局無非就是從入世到出世的徘徊。而接下來的轉(zhuǎn)筆卻讓人精神陡然一振,細思感動,以至熱淚盈眶。
面對“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這樣的千古疑案,不怨尤不乞求,從容對以“君子見機,達人知命”的淡然自信,這正是其氣象所在。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正是逆境中的進取?!白秘澣X爽,處涸轍以猶歡?!必澣⒑赞H二典就是對前兩句的具體說明?!氨焙km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边@是對自己的寬慰和激勵。
直到這里,似乎王勃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但最后兩句感情一下爆發(fā)了,“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東漢孟嘗以廉潔著稱,但空有報國之情而不見用。阮籍魏晉名士,以蔑視禮教著稱,但是如果阮籍真的是自由放誕,又哪里會“窮途慟哭”?
幾抑幾揚,讓讀者的情緒隨無數(shù)典故而跳躍浮想,而其中表達的“見機知命”,真是對士不遇最溫柔的慰藉。
2.宴集酬唱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币痪湓掽c出了文學(xué)史上最有名最繁盛的幾次宴飲集會?!峨蹰w序》跳出了“死生亦大矣”這個圈圉,雖然也一直再感慨“不?!迸c“難再”,感嘆“物轉(zhuǎn)星移幾度秋”“檻外長江空自流”,但這時他可以很從容地通達生與死、遇與不遇了,所以能堂皇地寫道:“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自此,集會也從南朝思想徘徊不安的局促中突圍,讓人生積極了起來,啟示了后來唐宋文學(xué)集會結(jié)社的思想風貌,別成一番氣象。
3.秋景
《滕王閣序》的秋景描寫可謂別開生面。色彩明麗、盡除頹氣。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fā)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p>
有“漁歌唱晚”,有“逸興遄飛”,有“爽籟清風”,明艷非常,這是真正摒棄了常見的完整的秋天。采盡珠璣辭藻、萬千意象,自水而山,登霄臨殿,以水和山的開闊意象為支點,把氣聚到一起抬起來了,雖然筆下是樓,整個視角已經(jīng)升騰在了樓頂,仰之不及,最高點在“披繡闥”,然后開始“俯雕甍”。之后視角由上而下了,非借山水而拔擢氣勢,鋪展氣象。遠望有“鐘鳴鼎食之家”,這其實是故意把氣勢降了一個格調(diào),為的就是再升上去,顯得更空靈。果然下一句“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霸其N雨霽”四個字一出,“披云翳而洞石扉”,豁然中開。一個“徹”字,一個“明”字,這種開闊已經(jīng)不是某種意象、某些文字賦予的,而是讓人從心底自然生發(fā)出來的。至此,“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歷來為人所傳唱,不是這一句美,而是因為這一句是氣韻的頂峰。
遙想當年,少年才子在盛宴上揮毫錦繡,落紙云煙,雄文千古,從此文壇甚幸。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縣第一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