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奇
摘 要:新課程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新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對此,本文就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思考
信息技術學科的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化,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早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后續(xù)教學奠定基礎。
一、理論知識抽象化
目前,信息技術教學效率不高,其關鍵問題在于受傳統(tǒng)教學形式的影響,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知識點的講解枯燥乏味。想要打破這種教學模式,還需要教師結合當前學生的學習現狀、階段特點,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化,更具有生命力,通過有效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將抽象的教學形式變得形象化,筆者認為:第一,將信息技術中的概念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連接;第二,情景化教學形式,將抽象的概念知識融入課堂情景中,但并非是任何概念知識都適用于生活教學,還需要教師進行綜合分析,有選擇性地融合,讓學生在情景中能夠掌握概念知識;第三,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如問題探究法、合作學習方法等多種教學途徑,進而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概念知識從何而來,將抽象的概念知識變得形象化,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
比如,在“修飾文稿”教學中,當學生學會簡單的字號調整、顏色調整、字形更改操作后,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首先,給出一段文字,讓學生進行調整,調整的形態(tài)越美觀得分越高,學生為了得到更高的分數,而主動發(fā)散思維、設計構思,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深化了知識。
二、激發(fā)好奇心,培養(yǎng)學習興趣
隨著互聯網與計算機的普及,初中生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機操作,但只是處于一種“會用”的狀態(tài)中。一些操作并非是科學、合理的,錯誤操作會對計算機本身造成傷害,甚至造成系統(tǒng)癱瘓;一些不規(guī)范操作對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學生對于規(guī)范操作問題,沒有正確的認識,不以為然,增加了教學難度。基于以上問題,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認識到錯誤所在,并能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提升學習興趣,學會規(guī)范操作。根據現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升計算機素養(yǎng)。
比如,在“信息與特征”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信息的定義是什么?我們日常生活中讀報紙、看新聞、聽廣播,是否讀取信息?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散思維,使學生能夠主動地走進課堂。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表達出來,如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屬于信息傳播呢?這時,學生就會開動腦筋,將抽象的信息概念知識進行理解、細化,從而理解信息概念知識,對后續(xù)教學的開展具有推動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chuàng)新發(fā)展,自主學習探究
初中階段,學生不應該只停留在計算機簡單操作的學習方面,而要能夠學會應用創(chuàng)新,自主學習。首先,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操作技術。在合作研究階段,通過合作學習與其他學生探討、研究,進而深化自身的知識概念。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形式展開探究,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延伸課堂知識,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在“圖像處理”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取合作教學形式展開教學,4~6人為一組,針對某一個圖片進行小組探究處理,將圖片中有瑕疵的位置,利用相關技術進行處理。處理結束后進行小組展示、互評,交流觀點,教師進行綜合性總結,在有效交流的過程中提升信息技術水平,長此以往,學生掌握了豐富的信息,并學會自主學習。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秉承創(chuàng)新、自主的原則,以興趣培養(yǎng)為載體,以創(chuàng)新應用為目標,引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有關知識概念,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融合,為學生今后的信息技術發(fā)展奠定基礎,推動新課程教學的改革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蔡家勝.如何以精巧任務激活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趣味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6).
[2]翟建越.信息技術課堂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9).
[3]劉萍婷.運用小組合作,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