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奇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快速發(fā)展,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發(fā)展進程不斷加快,經過世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沖擊。高校教育有必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高校應該將教育與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的意義及教學方式進行了討論,旨在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高校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過世代承襲的產物,是民族記憶與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相應的沖擊,面臨著艱難的處境,所以相關部門要予以重視,加強保護工作。高校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以及文化傳承與弘揚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高校在教學中要充分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文化保護活動的結合,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的意義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人類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精神文化,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需要政府的力量,還需要社會大眾共同努力。高校教育具有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作用。高校在教學過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使當代大學生成為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主力軍;能夠推動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增強文化競爭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教學活動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文化保護的作用。將當代教育與民族文化進行融合,有利于形成全新的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在增強校園文化氛圍的同時,加強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重視與保護,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的方式
1.設立專業(yè),在課堂教育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概念。課堂教學是當前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融入高校教育,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教師要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主要內容,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設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專業(yè),增強教學的有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更多的專業(yè)性人才。但是就目前我國的高校教育體系來看,還需要加強教育專業(yè)的設置。在文化底蘊較為濃厚的地區(qū),要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融入高校教育中,在高校中培養(yǎng)更多與此相關的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范疇,高校要在相關專業(y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結構的革新,改變原有的教學內容,使其融入教學過程中。要對其他專業(yè)要進行相應的補充,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要的選修課融入教學實踐中。高校在編寫教材時可以融入曲藝雜談、音樂舞蹈、剪紙刺繡等傳統(tǒng)文化資源,加大宣傳力度,從而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以往的教學大多是單方面的口頭講述,這樣的教學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育中融入了多媒體信息技術,這樣教學地點可以設置在相關的文化場所,如文化展演廳、村落社區(qū)等地,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
2.開展教學保護活動,保障文化遺產的傳承。教師在教學活動前,要對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構建適應當前教育發(fā)展的教學體系。要認識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探索相關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培養(yǎng)的優(yōu)勢,發(fā)揮文化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作用。如高??梢猿闪⑴c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社團組織,鼓勵大學生參與到文藝演出、學術研討會、知識競賽等活動中。
3.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為了讓大學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繼承者,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課外還要進行研究活動,安排學生到技藝傳承人所在地、文化展館等場所進行探究學習。教師指導學生研究相關課題,然后學生通過自身走訪與查閱資料的方式進行學習,發(fā)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價值。
三、結語
總之,在高校教育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立足于教學實際,在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龔春英,葉勇明.高校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的路徑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2(1):107-110.
[2]王丹丹,劉慧萍.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101.
[3]孫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新時期大學生德育新探——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視角[J].教育文化論壇,2011,3(5):43-47.
[4]吳開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堂保護方式——以地方類音樂進入高教課堂為例[J].大舞臺,2012(5):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