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亮
摘要:《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實驗稿)》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薄读x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也強調(diào):“教學活動要側(cè)重于有學生主體參與的體驗、探究、交流、研討等實踐性教學活動?!庇纱丝梢姡盎顒踊虒W”是小學德育課程教學方式變革的必然趨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內(nèi)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教學,教師要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nèi)容,將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鮮活材料結(jié)合起來,適當補充學生身邊的“活”材料和“真”事,盡力拉近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距離,讓兒童的生活走進課堂,從課堂走向生活,努力做到品德教學貼近兒童生活、引導兒童生活、讓兒童體驗生活。
關鍵詞:品德教學;引導兒童生活
那么如何使品德教育要貼近兒童的生活?
一、品德教育要貼近兒童的生活
《課程標準》指出:“教育的內(nèi)容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眱和纳钍澜缡且粋€與成年人不同的世界,他們是這一世界的主人。我們只有尊重兒童的人格,尊重兒童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尊重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成為兒童的朋友,才能引導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我們的教學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根據(jù)兒童的特點反映兒童的生活,而不是強制命令式的教學。
課堂教學中設計的活動都應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即貼近學生生活,又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我在《團結(jié)力量大》一課中讓大家進行表演《五個指頭》課本劇,先分別用每個指頭頂皮球,然后用五個指頭共同合作頂起皮球,提問:一個指頭為什么頂不起皮球呢?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明理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真可謂潤物無聲。
我在教《節(jié)儉傳統(tǒng)不能丟》時,結(jié)合學生即將進行的春游活動,在讓課伊始,我告訴了同學們一個好消息,過幾天大家就要春游了,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份購物單,隨大家自愿選擇食品。這時孩子們的情緒高漲,紛紛計劃著自己的購物單,此時,我不馬上說教,而是學習課文中兩位前輩他們生活中是如何做的!然后,通過學文明理,再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春游購物單。導行在無聲中完成。
在教《有趣的家鄉(xiāng)風情》一單元時,我首先給同學們播放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小背簍”,何紀光《挑擔茶葉上北京》等歌曲,然后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師生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和到北京匯報演出的苗族“鼓舞”、土家“擺手舞”、“茅古斯”等節(jié)目錄像,最后談到學生熱愛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的節(jié)日:“四月八”歌會、“七月七”趕秋、“社巴節(jié)”等迷人的民族風情和燦爛輝煌的悠久民族文化。引導兒童了解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歌舞之鄉(xiāng)。
二、品德教育要引導兒童生活
《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教育的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指導,用經(jīng)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內(nèi)容教育兒童?!鄙鐣菑碗s的,生活是多元的。對學生的影響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教學中,我們在密切 學生與生活,學生與社會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引導兒童健康安全、積極愉快、負責任有愛心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
如教學《愛護花草樹木》一文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幅圖畫,圖中副一幅荒山野嶺。同學們你們愿意去那里住嗎?大多數(shù)學生都說不愿意,那兒的空氣不新鮮,沒有花草樹木,刮風時滿天沙,下雨時滿身泥。出乎老師意料的是,有學生愿意去,她說,如果大家都不去,那兒將永遠是荒山野嶺,我要用自己的雙手去那兒種上花草樹木,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好!孩子的語言是多么質(zhì)樸,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純真!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給每個學生發(fā)一幅圖,讓學生拿出水彩筆在上面盡情地繪畫,把畫好的運用實物投影給學生欣賞,在我們的手中一座座荒山野嶺變成了美麗的大花園,這兒花多香,空氣多新鮮,是誰的功勞?學生們齊答是我們畫的花樹木。那我們該怎么做呢?這一問,深化主題,此導學生把受到的教育融到實踐中去。
又如我教《節(jié)儉傳統(tǒng)不能丟》這課時,由于現(xiàn)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適當改善生活,吃得好些,穿的好些是正常的。但是生活儉樸是勞動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應該繼承和發(fā)揚,不僅是現(xiàn)在,而且是永遠。當然,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仍不能丟。教學中我出了一道辨析題:林林的奶奶很儉樸,牙刷用了一年還沒有換;小文的爸爸開公司,家里比較富裕,小文衣冠與同學攀比,喜歡穿名牌衣服,花錢大方。從這兩道辨析題中使學生明白了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儉樸的傳統(tǒng)美德,怎樣才是新時代所倡導的儉樸。引導兒童在生活中明辨,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三、品德教育要讓兒童體驗生活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在19世紀就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釋說: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對孩子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因此,“體驗”是解決知行脫節(jié)問題的關鍵。新課程密切聯(lián)系孩子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活的樂趣。
如:教《愛護花草樹木》一課時,我首先根據(jù)學生經(jīng)常把一些重物掛在樹枝上,設計了讓學生體驗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讓學生扮演“小樹”,伸出兩臂當作“樹枝”,我讓同學把沉重的書包掛在“樹枝”上,還使勁地搖動,“小樹”痛苦地呻吟著:“哎呀,我受不了啦,疼死……”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體驗了小樹掛重苦楚,從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加深對小樹的同情,這樣,學生便紛紛得出了保護小樹的行動方案,用小竹竿打樁,插上護樹牌子,定期給小樹澆水、除草等,學生只有通過主體的體驗,才能對別人痛苦有了移情的體驗。
再如,在教《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單元時,我首先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汝城縣美麗的自然人文風光。然后利用雙休日,帶領同學去這些地點體驗家鄉(xiāng)的山水風光。最后要求同學們寫出自己對家鄉(xiāng)山山水水的體驗感悟。
總之,思想品德課“回歸生活”是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于課內(nèi)外結(jié)合,課堂與生活聯(lián)系,促進如情意行統(tǒng)一的整體思想;立足于學生社會生活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想,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之上的,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回歸生活,才能成為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