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娟
【摘要】要練就學生“入耳能撮意,出口能達辭,提筆能成文”之生活能力,就要扎扎實實地落實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不厚此薄彼,不浮不夸,堅守“語”和“文”的教學陣地,還語文一個真實的面貌。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微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葉老在《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中這樣理解語文:“1949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文的本領的?!薄墩Z文課程標準》在“前言”中就表明“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惫饰覀儗W習語文就是要學習語言,學習如何運用語言、如何提高我們對母語的表達能力。
那么,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怎樣才能幫助學生言其所想、達其所思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舍舊念明新規(guī)
(一)正本清源糾偏向
很多時候,為了能在短短的45分鐘內講解更多的內容,老師們經(jīng)常會滔滔不絕,獨攬課堂話語大權,幾乎不給學生言說的機會。為了應對考試,老師們傳授解題攻略,灌輸答題技巧,課堂上只有老師的“真理”而無學生的靜心思考。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不見得有益,甚至有害。因此,我們的老師應看清語文學科的發(fā)展方向,糾正自己的教學觀念,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己任,穩(wěn)穩(wěn)地走在語文教學之路上。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王榮生教授列舉了語文教學中的一種低效現(xiàn)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比喻,一直到高三復習時還在教,但學生仍然不會有效運用。教授要告訴我們的,不是學生太笨,而是反映一種教學怪圈,教師平時的講解缺乏必要的思維消化過程,只是讓學生機械地記憶,這樣學生永遠無法放開老師的手去自行奔跑。所以,老師應以自己的能力去解讀文本,以自己的思想去引領學生的思維,讓思維的方法躍動在課堂之中,這樣方能授之以漁。
二、常積累微寫作
(一)詞句積累
詞匯和詩文積累的初衷是運用。教學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習慣。譬如要求學生在當天的習作中一定要用到近來所學的某些詞語或詩文,也可給定幾個新學的詞語和幾句詩文,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將其串寫成文。這樣,既能考查學生對新學詞句的理解程度,加深他們的印象,更能拓寬他們的詞匯運用面,達到現(xiàn)學活用、為語言的恰切表達打基礎的效果。
此外,除了教材中所學,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多閱讀經(jīng)典文章,有條件的還可以熟讀成誦并作一些摘錄,在充分背誦積累之余加以實際運用,就是直接提高語文表達能力的佳徑。
(二)微型寫作
寫作是最能檢驗語文表達水平的一個途徑,因此語文學習離不開寫作,微型寫作便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好方法。
教會學生對文本作批注。批注的內容有很多,可以是對課文標題提出質疑,對作者生平作補充,對寫作背景作探究,對行文間架作解構,對重點語段詞句作鑒賞,對人物形象作評價,對環(huán)境描寫作分析,對全文情感作評點,對文本思想作品悟……批注的角度可以涉及方方面面,但不管哪方面, 我們都必須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意思準確、清晰、完整地表達出來。做到這點可能需要一個過程,但只要我們堅持訓練,假以時日定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學習縮寫或擴寫教學。黃厚江老師在教《阿房宮賦》時就采用了縮寫形式。黃老師將鋪陳部分壓縮為一段話,留下關鍵詞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填空,再根據(jù)所填的關鍵詞到課文中找對應具體的內容,最后環(huán)節(jié)又讓學生用三個字概括文章思路和內容,由一篇文章到一段話,再由一段話到三個字,充分落實了這篇賦“體物寫志”寫作特點的教學目標。古詩賦可以如此教法,現(xiàn)代文同樣能行。于漪老師則將晉祠的教學從一句詞條展開,明顯突出了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松鼠》等文章時也不妨嘗試上述形式。
嘗試改寫或補寫教法。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一些重點詞句語段的效果,改變原文的表達時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筆者在執(zhí)教《凡爾賽宮》時,把第六段改成了一句話“19世紀下半葉,凡爾賽宮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政治中心”來令學生明晰所寫內容通過舉例子等說明方法說清特點的文體樣式。我們可以對文體的空白處作補寫,如對《七顆鉆石》中小姑娘的夢境作想象擴充,對《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手作補充描寫,對眾人的笑作進一步的充實。我們還可以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后續(xù)拓展,如對《窗》的結尾續(xù)寫,對《范進中舉》中范進在仕途上的發(fā)展發(fā)揮創(chuàng)作。
微型寫作的形式豐富多樣,語文教師只要心中始終明了自己的教學目標——體現(xiàn)語文的語言價值,必然能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教學。
三、聞訊息表情意
(一)多些聲音聞訊息
現(xiàn)在的課堂幾乎離不開多媒體,老師的問題、分析、教學的重點甚至課堂內外的作業(yè)都會寫在上面,這固然能保證每個同學都能看到記下,無形中卻削弱了他們聽聞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捕捉聲音信息的本領。為此,個人覺得多媒體是需要,但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思考的問題可以不用投影,有些重點也可用聽寫的方法,或許這樣還更能激起學生的緊張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即使是熟悉文本,也可以先采用聽讀的方式來走進。
(二)多些實踐表情意
蘇教版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編有口語訓練的材料,但因它不是考試重點而往往被忽略,這讓學生又白白錯過了訓練口頭表達的機會。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這些材料,還要盡力設置一些現(xiàn)實情境,多給學生時間和機會表達他們的思想,展示他們的思辨風采。比如進行課前一分鐘即興演講,對文本觀點作正反雙方的辯論,就社會熱點表述自己的看法等。
綜上所述,要練就學生“入耳能撮意,出口能達辭,提筆能成文”之生活能力,就要扎扎實實地落實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不厚此薄彼,不浮不夸,堅守“語”和“文”的教學陣地,還語文一個真實的面貌。
臨了補充一點,就文首提到的“踩點”給分現(xiàn)象,筆者還想提出一個不成熟的看法:試卷的評分能否把答題語言表達的流暢程度也考慮在內?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