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年
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學效率提出了要求,如何順利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每一名教師所追求的。為此,初中生物課堂中,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有效開展生物教學的方法,要設計游戲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生物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物;游戲;探究活動;生活實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08
很多學生不喜歡生物課,認為生物課枯燥無味,而且學習起來相對難度較大。因此初中生物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學生無精打采、提問無人回答、教學效率低下等情況。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都在不斷地探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在不懈地摸索,并且總結了一些經驗。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如何有效開展初中生物教學進行探究。
一、設計游戲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物教師應當使學生轉變對生物課堂的看法,不將生物知識的學習視為考試與升學的需要,而是將其視為對自然界探索的過程,如此,將使學生的生物知識研習熱情得到激發(fā)。在學生產生此種熱情之后,其無需教師與家長的督促,便會自行投入到生物課程的學習之中,自此,生物知識的學習對其而言不再是一種學業(yè)層面的負擔,而是充實自我、滿足自身對自然界探索興趣的必然之選。
學生對于生物學習不感興趣,但是一般來說,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學優(yōu)生,對于游戲都會有很強烈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游戲活動,來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如,學習《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一節(jié),講到了各種無機鹽的缺乏癥及維生素的功能與缺乏癥。于是我設計了一個“看醫(yī)生”的小游戲活動,游戲規(guī)則是由一名學生說出自己的主要病癥,由其他學生當“醫(yī)生”進行診斷,并提出合理建議。這一角色扮演類的游戲形式十分新穎,學生很感興趣,在游戲中復習了課堂所學。又如,講《陸地生活的動物》時,教師出示“陸地各種環(huán)境中生活的動物”圖片,設計了《我是xx》游戲,要求學生看到圖片后,以第一人稱語氣敘述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運動方式、食性及特征。通過扮演動物,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所學知識。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所謂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乃指通過教師的教學組織,以及特定課堂之上教學情境的構建,使學生在教師所構建的問題的指引之下,自行實現對問題的自行求解,這亦是初中生物新課改所著力實現的課堂教學方式之一。在此種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將課堂主導權交給學生,學生的生物知識研習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并且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引與幫助之下,自行實現對相關生物問題的求解。
第一,初中生物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出適宜其進行生物知識自主探究的課堂情境,以此使學生受此種課堂情境的影響與浸染,從而能夠投入于生物知識的自主探索與高效研習之中。
第二,靈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班級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第三,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的參與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第四,初中生物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實現彼此的信息傳遞與知識交流。具體的實施方式為:為保證學生之間能夠實現高效的交流,教師要將任課班級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并要求每組的全體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活動完成之后,由組長將本組的討論意見進行匯總,并同其它小組進行組際討論。在組際討論結束之后,生物教師應當要求全班學生對不同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最后由教師進行匯總歸納。
三、生物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之所以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對待生物這一學科的時候,表現得興味索然,主要原因在于:生物學科對其而言,僅僅是一門考試與升學過程之中所無法回避的學科門類,其在無法逃避的情況下,只能機械地對書本上的生物知識進行硬性記憶。如若初中生物教師使學生能夠轉變對于生物學科的認識,使其意識到這門學科在作為一門考試與升學必須通過的課程之外,亦能夠幫助其解決生活之中所遭遇的一些問題,則學生便會改變對該門學科的刻板印象,從而努力地投入于該門學科的學習之中。如筆者在教學中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位家長曾向筆者反映過其孩子有過偷偷吸煙的經歷,后來在生物課堂了解到吸煙對人體的危害性之后,再也沒有過吸煙的舉動。這對筆者形成了啟發(fā),自此之后,筆者在日常生物課堂便十分注重將生活健康常識同教學內容相結合。
四、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初中生物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重把握媒體技術的使用原則,即要以此種教學技術手段對于教學內容的有效輔助為原則,將以往不易展示給學生的生物知識內容實現向學生的直觀呈現。
例如用課件展示一個可愛的嬰兒剛剛來到人世間發(fā)出的啼哭聲會馬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接著打出一行字:嬰兒剛剛來到人世間時為什么要哭呢?再度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再如用“一個氧分子歷險記”的故事(課件)向同學們展示了呼吸系統(tǒng)的各個器官,由學生們總結出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和呼吸道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簡單的知識充實化。
參考文獻:
[1] 吳雅勤.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 2011.
[2] 於琳雅.初中生物實驗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 2011.
[3] 張鳳霞.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4] 吳飛.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5] 顧小明.教師有效教學標準編制的比較及其啟示[D].浙江師范大學,2010.
[6] 吳青.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7] 周曉梅.概念圖在促進初中生物有效教學中的實踐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9.
[8] 馬立宣.游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