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妹
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對翅膀,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兩者缺一不可。那么,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如何讓“預設”更好地為“生成”服務呢?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關注課堂,不拘泥于預設,讓課堂呈生機
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實施預設教案的進程中,我們要提高課堂應變能力,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想法、創(chuàng)見等精彩瞬間,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調整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教學活動,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再產(chǎn)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再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拓展,有所創(chuàng)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fā)展。因此,動態(tài)生成是課堂預設的升華,我們的課堂需要動態(tài)的生成。
片斷1:展示兩張學生制作的幻燈片,A學生的作品有動畫、聲音效果,B學生的作品沒有動畫、聲音效果。
師:同學們,你們更喜歡哪位學生的作品,喜歡作品的哪些方面?
生1:我喜歡A學生的作品,因為這幅作品有動畫效果,所以我很喜歡。
生2:我喜歡A學生的作品,因為這幅作品還有聲音效果。
教師板書:動畫、聲音效果
生3:老師,如果B學生的作品也有動畫、聲音效果的話,我也會喜歡的。
(這樣的回答我在課前是沒有預設到的,仔細一想,是呀,如果B學生的作品也有動畫、聲音效果的話,相信大家也都會喜歡的。)
師:那么你們有什么好的建議呢?(學生紛紛舉手)
生4:給他加上動畫、聲音效果:
生5:我給他添加動畫、聲音效果。
師:你真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學生呀,就請你上來幫幫B學生吧。
師:不過老師有個要求,那就是你一邊演示,一邊要把過程也講出來,好嗎?其他同學就來當評委,看他是否有動畫、聲音效果?
通過兩幅作品的比較,學生很自然地會喜歡A學生有動畫、聲音效果的作品,但有學生提出來要給B學生加上動畫、聲音效果,這是我課前所沒有預設到的。于是我迎合學生的心里想法,就將B學生的作品作為本節(jié)課的演示教學內容,同時也為下面新的生成打下了基礎。學生來當評委,這就要求學生要看好,聽好,評好,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進入到學習中來,更能體現(xiàn)新課程的要求。
二、捕捉學生的錯誤資源,激發(fā)信息技術課堂生命活力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錯誤具有不可預見性,而這樣的錯誤又往往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蘊含著寶貴的“亮點”,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探求其產(chǎn)生錯誤的內在因素,則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建構。
(一)將錯就錯,放大錯誤,激發(fā)認知沖突
當學生出現(xiàn)意外錯誤時,我不是回避或者遮蓋,更不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而是將錯就錯,放大“錯誤”,引導他們從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錯誤,給他們一些研究爭論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學生在爭論中分析、反駁,在爭論中明理,在爭論中內化知識。
在課堂上,我不是將錯誤一筆帶過,而是將錯就錯,放大了錯誤,從而收獲了錯誤帶來的精彩。將錯就錯,放大錯誤,猶如“一石擊水”,激發(fā)了認知沖突,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從而也激起了他們強烈的探求知識的愿望和動力。
(二)展錯議錯,引發(fā)碰撞,自主建構知識
錯誤能否成為資源,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反思和比較。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反思、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由于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必然是豐富多彩的,其中也包含著一些錯誤的觀點和想法。抓住和利用這些多樣化的學習成果,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反思我們的課堂,學生總是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就是不斷改進錯誤,完善方法的過程。我們要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在治錯的過程中,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錯誤轉化為一次新的學習,從錯誤中領略成功,實現(xiàn)學生從“失敗者”向成功者的轉變,從而實現(xiàn)對知識的自主建構。
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獲得豐富的生成資源
信息技術學科課的特點是學生要動手操作學習,新課標非常注重學生的探究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參與到學習活動的全過程。體驗信息技術探究的全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比如:讓學生課前做,捕捉學生課前的體驗資源:課前認真設計“課中做”,收集學生多維生成的資源:課后拓展延伸,收集持續(xù)生成的資源。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獲得發(fā)展的場所。學生的做中思、做中學便由此展開。恰當?shù)刈プ討B(tài)生成的時機和資源,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當學生被激發(fā)起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而發(fā)表精彩的觀點時:當學生表情出現(xiàn)細微的變化時:當學生出現(xiàn)理解或誤解的錯誤時:當師生互動中學生隨機冒出的精彩火花時:當教師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時,都是意外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利用的好機會。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完全按照“預設”的步驟由教師導演下去,結果將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信息技術課堂將因此而變得機械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也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出現(xiàn)“放而失度”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預設要有彈性有留白,以便在目標實施中能寬容地、開放地納入不速之客的“生成”。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勵、利用:對消極的、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應采取更為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回到預設的教學安排上來。課堂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陳濤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