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奕
【摘 要】低段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常會出現(xiàn)生字回生的現(xiàn)象。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掘漢字的美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記憶的遺忘規(guī)律,采取多種復習方法,做好生字的歸類整理,幫助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認知;同時拓展?jié)h字識記的渠道,及時糾正語用中的錯誤,通過抄寫、背帖等方式鞏固學習的成果。
【關鍵詞】生字回生率 低段 識字 復現(xiàn)
低段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常會出現(xiàn)生字回生的現(xiàn)象。生字回生率始終居高不下,令教師非常頭疼,常常教會了這個,又忘了那個。根據(jù)教師的闡述及對學生的觀察,造成該現(xiàn)狀的基本成因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識字量較大,復現(xiàn)機會少。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中,認讀字為400個,會寫字為100個?!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1~2年級學生應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由此看來,識字任務非常重。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每篇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比課文要求的認讀字還多。特別是對于一些并不十分常見的字,由于沒有再現(xiàn)、再認的機會,加上一課接一課接連不斷地學習新的生字,學生往往學得快,忘得也快。
2.基礎不扎實,書寫易混淆。由于學生生字掌握得不夠扎實,僅有一知半解,看見一個字覺得似乎認識,就常?!皬埞诶畲鳌?,亂用一氣,致使出現(xiàn)了較多錯別字。往往這處沒學好,那處又不會了,從而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
3.方法較單一,復習不到位。有時候教師自認為好的學習方法并不一定適合低段的學生,從而造成學生識記效果不理想。同時,由于低年級學生普遍能力較弱,許多復習方法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如果家長配合度不高,未能在課外及時幫助鞏固,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就更糟糕了。
為此,筆者針對當前低段教學中出現(xiàn)的生字回生現(xiàn)象,提出了以下應對策略。
一、利用美感,激發(fā)漢字學習的興趣
在認字過程中,學生能否發(fā)掘生字之美決定著他們對生字的興趣度,自然也決定了記憶的深刻度。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備課,利用學生學字的第一課堂——語文課,幫助他們發(fā)掘漢字的美,產(chǎn)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讓學生盡可能地記住本課所學的生字。
(一)充分利用漢字的形體美
漢字美在形體。尤其是各種象形字,更為典型。在學習象形字時,我們可以把抽象的漢字和一幅幅形象生動的圖畫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能使學生輕松地識記字形,理解字義。如教學“火”字,我先在黑板上簡筆畫了一個柴堆,然后火苗著起來了。再出示“火”字,結合“火”的字形對兩者進行比較。這樣,借助圖畫,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火”字。為了更好地利用圖畫,我又在火堆上用粗粉筆畫了一條橫線,表示天上下雨了,把火給“滅”了。這樣,學生在學習“火”字的同時對“滅”字也能準確地識讀。一段時間后,學生就能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初步運用這種辦法識字了。
除了象形字,對其他字若也能賦予豐富的想象,那么識字教學可以同樣精彩,也能充滿童趣。根據(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對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師除了用彩筆標注出來讓他們加深印象外,還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進行記憶。例如“鼠”字,有學生就認為上半部分“臼”是小老鼠的腦袋,下半部分的兩個豎提是小老鼠的爪子,斜鉤是小老鼠的尾巴,中間的四個點是小老鼠偷到的大米,這個解釋博得了所有學生的認同,極其形象生動。再如“光”字,可看作是小兒子拿著燭臺,那么字的上半部分自然是“小字頭”了。
(二)充分利用漢字的音律美
中國的漢字不僅字形美麗,讀音也有講究。我們利用字音的相似性就能正確區(qū)分許多漢字。例如對于分別包含“今、令”這兩個部件的字,當記不清這個字包含的究竟是“今”還是“令”時,我們就可以根據(jù)讀音來分辨。讀音與“今”相似的,如“琴、吟、衾”等字,部件皆為“今”;而讀音與“令”相似的,如“鈴、嶺、零、領”等字,部件皆為“令”。
同樣,當無法分辨生字的前后鼻音時,也可以根據(jù)字中的部件來猜一猜。還是以“今、令”為例。當字中包含“今”這個部件時,如“琴、吟、衾”等大多同“今”一樣為前鼻音;當字中包含“令”這個部件時,如“鈴、嶺、零、領”等大多同“令”一樣為后鼻音。當然,有時也不排除有例外發(fā)生。
(三)充分利用漢字的字義美
漢字是意音文字,有“字形藏理,字音通意”的特點。那么根據(jù)字義分辨字形也是一種不錯的識記方式。如“嶺、零、鈴、拎、冷”這組字,各自的偏旁部首不同,意思也不同,“嶺”與山有關,“零”被雨水沖光了,“鈴”用金屬做的東西敲打,“拎”要手用力,“冷”與水有關。
再說“三點水”與“兩點水”都是與液體有關,但細心的學生會發(fā)現(xiàn),許多與“兩點水”有關的字表達的意思更冷一些,如結了“冰”的水被“凍”掉了一點,從而明白“兩點水”多與冰有關,像“冰、凍、冷、凜、冽、凝”等?!叭c水”則多與水有關。
還可以利用編故事、猜字謎或做動作等方法來理解字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字謎可幫助學生記憶生字。
二、依據(jù)規(guī)律,提高漢字復習的效率
根據(jù)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學生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遺忘的進程先快后慢。艾賓浩斯還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發(fā)現(xiàn)所學的知識在一天以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減慢,遺忘的數(shù)量也就減少了。所以根據(jù)這一遺忘規(guī)律,在認字的兩三天內(nèi)進行復習鞏固,效果最佳。
在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從初識生字環(huán)節(jié)到一堂課結束之間還有20多分鐘。根據(jù)實驗結果,學生對生字的記憶已經(jīng)削弱到只剩下一半左右。那么我們可以在一堂課快結束時趁熱打鐵,用去拼音的生字卡片對生字進行再鞏固。例如進行同桌“雙列火車”練習,一個讀字,一個組詞,加深學生對生字的印象。也可以做一些生字鞏固小游戲,例如“摘蘋果”“奪紅旗”“玩轉盤”“走迷宮”“小馬過河”“打氣球”等等。經(jīng)過一日后,學生對生字的印象再次淡化,這就需要我們在上每一堂新課之時,先不著急上課,而是將上一堂課所教生字進行簡單練習。這樣的練習所花時間并不多,卻是行之有效的鞏固記憶的辦法之一。
三、歸類整理,加強漢字系統(tǒng)的認知
除了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充分感知漢字的美外,在結束一個階段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再次根據(jù)漢字的規(guī)律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歸納,將具有共性的漢字進行分類,利用差異來辨別其音、形、義。
可以抓住“帶頭字”,舉一反三。如將“清、請、精、靖、晴、睛”等部件相同的漢字歸在一起,溫故而知新。歸類識字過程中,生字對學生來說往往是“半生字”。識字的重點是通過建立生字的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讓學生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知。再比如通過歸類,將“打、拍、推、拉、扯、摸”“蜻蜓、蝴蝶、湖泊、江河”這些有相同偏旁的漢字歸在一起,便于記憶與鞏固。此外,還要整體設計,加強練寫。通過書寫,區(qū)分“已—己、末—未、田—由”等形近字的細微差別。借由生字歸類,教師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字形特點并相互交流,幫助他們溫故知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能讓他們記得更牢,同時在日常的學習中漸漸學會做個有心人。
四、拓展渠道,優(yōu)化漢字識記的環(huán)境
《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他們利用各種機會自主識字。例如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認識班級里每一個小朋友的名字,就是一項不小的識字工程。而對于入學前家長就教過漢字的學生,則可以在認識的基礎上選擇一些較為簡單的字寫一寫。同時,學生作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每天與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接觸,這也能拓展他們學習的渠道。走在街上,可以觀察街道兩旁的標牌、廣告牌、標語等。坐在電視機前,電視上的廣告為學生提供了聽字、讀字、認字的機會。每日所吃的零食、點心,學生也可留意包裝上的字。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多學生都能自覺地去主動學習生活中的漢字,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生字的再認與鞏固,這樣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這些課外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將使學生獲益匪淺。
此外,引導學生自學課外讀物,也能達到有效鞏固課內(nèi)識字和認識新的漢字的目的。由一年級下冊開始,課文的內(nèi)容安排由識字為主漸漸向以閱讀為主過渡。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與課文相關的各種知識,以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給予學生自由閱讀的空間。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拼音報、讀課外書、翻閱字典等,擴大學生的識字范圍。運用陰雨天的大課間等,把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自己讀故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學生創(chuàng)造演示的舞臺,適時地組織語文實踐活動也可以有效地鞏固學生的識字成果,提高識字熱情。如利用課前或課后的1~2分鐘時間讓學生背誦自己所學的兒歌、古詩,介紹小知識,誦讀經(jīng)典片段等。這樣,既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
五、亡羊補牢,糾正漢字運用的錯誤
對于運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漢字,我們一般通俗地稱為“錯別字”?!板e別字”是錯字和別字的總稱。錯字是指寫得不正確的字,而別字則是指用其他的字代替應寫的字。雖然我們已經(jīng)盡可能地去預防,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是難免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那么糾錯行動就勢在必行。
根據(jù)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可以開展“我是捉蟲小能手”的游戲。學生專門準備一本算術本,在本子左半面將自己所寫的錯別字抄寫上去,稱其為“害蟲”,然后把改正之后的答案寫在右邊,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評比。開始時看誰捉的“害蟲”多,對認真的學生進行獎勵,過一段時間后改變規(guī)則,看誰同一個錯別字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低,并對其進行獎勵。最后開展全班交流,比對一下哪些錯別字出現(xiàn)的頻率高,由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講解。當然,為了增加趣味性與美觀性,還可以鼓勵學生在美術課或空閑時對錯別字本進行裝飾,如錯別字的一邊畫上害蟲或植物枯萎的圖畫,改正的一邊畫上植物欣欣向榮的圖畫。
另外,還可以配合九月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帶領學生舉行“我是小小啄木鳥”活動。一年級的學生負責檢查同學的作業(yè)、校園內(nèi)的黑板報、宣傳欄等地方的用字情況。二年級的學生則有組織地對學校周邊道路兩旁的單位名稱、店鋪招牌、路標站牌、標語廣告等進行調(diào)查,查找不規(guī)范的用字,并用照片、圖片等方式記錄下來。同時,以此為依托,教師經(jīng)常鼓勵學生在上下學路上、出行途中注意身邊的錯別字,將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錯別字用照片或圖片的形式記錄下來,粘在錯別字本的后面,并在旁邊將其訂正。每隔一段時間評一次獎,這樣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溫故知新,鞏固漢字再記的成果
雖然有了錯別字本后,學生的錯別字問題有了明顯的好轉,但還是有一些字,學生在運用時極易犯錯。比如“溫暖、做作、爆炸、肖像、喝彩、杯弓蛇影”等等。小學階段的學生仍是短時記憶占優(yōu)勢,還缺乏精細的分析能力。
當碰到這些反反復復出現(xiàn)的錯字時,我還是運用了前任教師留下的老方法——抄。但這抄要講究方式,一般的字平均練習三次,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高的效率,然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讓學生再抄寫一次。如此反復,不斷加深學生腦海中的印象,以便達到最佳記憶效果。針對別字,則將這些字仍然放回具體的語境中。當錯別字本中出現(xiàn)錯誤時,我常要求學生將整句話再抄一遍,結合語境來理解這些需要強化的知識。
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多用字典。字典是最方便的工具書。根據(jù)教材特點,一年級下學期教師應教會學生音序查字法,二年級上學期學生則應學會使用部首查字法,二年級下學期仍要求學生進一步熟練使用字典。學生人手一本字典,碰到問題時,可隨時查閱,養(yǎng)成查字典的好習慣,從而減少和糾正錯別字。
教師要進行教研活動,學生也可以進行“教研活動”。每個月,可舉行一次“我的辦法最最棒”大比拼,讓學生講講自己記住某一個或幾個易錯字的獨特辦法,同時對其頒發(fā)“小老師”獎狀。
七、書法同行,感悟漢字姿態(tài)的優(yōu)美
低年級每星期都有寫字課。除了充分利用語文課的時間,我們還可以將練習范圍拓寬,把每日中午的20分鐘寫字課也充分利用起來。
心理學認為,多種直覺系統(tǒng)參與知覺活動,有利于加強記憶,提高辨別能力。在每日的寫字課中,從當日所學的或極易寫錯的字中重點挑1~2個,嚴格按照“讀帖—臨摹—臨寫—背帖”的順序循序漸進地練習。鼓勵學生背帖默寫,并展示成果。尤其重要的是要注重展示時的評價。評價過程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學習過程。這個字哪里寫得好?那個部件放的位置好嗎?哪個部件還可以修改一下?如此等等。經(jīng)常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同學的書寫,學會評價。這樣一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鑒賞能力,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利于良好書寫習慣的養(yǎng)成。同時,寫字課上教師還可以講一些和易錯字有關的書法小故事等,以激發(fā)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全國人大科教文衛(wèi)委員會教育室,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學習讀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靈山學校
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