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香
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包括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學習,語感的養(yǎng)成,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使人的綜合素質(zhì)得到提高,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chǔ),沒有一定的閱讀量是難以完成的。至于通過閱讀豐富多樣的文學作品,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chǔ),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不斷的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構(gòu)建自己的精神家園,更是需要廣泛而富有個性的閱讀。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shù),學生在自由閱讀的過程中,摘錄和積累知識并充實頭腦,學會審美鑒賞,這一切都離不開文學作品的閱讀。要知道文章是必須字字作,閱讀文章也要字字讀。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shù),語言的表現(xiàn)能力卻是有限的,即使是語言大師也會遇到不能用貼切的語言表情達意的苦惱。中國的文學作品深有“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的道理,所以在閱讀文章時應(yīng)該特別注重語言的啟發(fā)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注在言外,追求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所以中國文學作品的賞析,應(yīng)該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所局限,應(yīng)當從言內(nèi)到言外,品嘗那些言外的滋味。
例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從字面上看這是一首描寫景物的詩,此詩句中出現(xiàn)的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千秋雪、船,構(gòu)成了一幅空曠遼闊而又絕妙的時令風景畫,而詩句中的船則讓人想起很多,也許是船上有遠行的游子,也許船上承載了賴以生計的貨物……這些船只有的或許是剛剛靠岸,有的或許是即將啟程遠航.許許多多的船夫,在妻兒的期盼中尋找生活的希望。那些來來往往的船只一次次擠滿了曾經(jīng)冷清的碼頭。綠柳梢頭,黃鸝在興高采烈的鳴叫著,藍藍的天空中一行白鷺穿云而過,窗外映照著山嶺上的千年積雪,又是一個春天來了。春天,使人感到溫暖,讓人充滿希望和期待,停泊在碼頭的船只讓人感到了無奈和安慰。
古代文學作品中有很多人們非常熟悉的著名詩篇,如果用現(xiàn)在的語言書寫出他們的意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象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稘h江臨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李白的《金鄉(xiāng)送韋八之西京》: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杜甫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秦觀的《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詩句,我們只有反復閱讀,沉浸在其中的景物之內(nèi),在初始的景物之上深化、想象、體會、感悟、開拓,才能了解作者的真情實感,理解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意象,才能體味到詩外的滋味。
有些文學作品的語言高度概括,高度精煉,言在此而意在彼,它表達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表達的,通常有著更深遠的含義。象臧克家的《老馬》:“總的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的垂下!”在欣賞時,我們通過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特征,我們可以放開想象它的隱義:詩人心中說的是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是他對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下的勞苦人民的同情和對他們堅忍的毅力的贊美。還有些詩歌的時間和空間跨越度和跳躍性很強。象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詩中的前一個“巴山夜雨”是作者當時所處地方的實景寫照,是在思念此時此地的,后一個“巴山夜雨”則跳躍到了想象中的未來,是在心中想象著的將來,夫妻團聚后的彼時彼地。如果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乍讀之下,是不能體會到這些意境的,所以在閱讀時,應(yīng)當慢讀,反復閱讀。在欣賞時應(yīng)該象品茶一樣,慢慢的用心體會。成長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學生,在閱讀中會不由自主的從不同的閱讀感受出發(fā),用自己的語言營造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氛圍和情調(diào),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有時候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需要借助字典、辭典,然而字典、辭典只解釋字詞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訴讀者。一般的注本也不過是注出詞義、典故。隱藏在語言深層的情韻、趣味,附著在詞語之上的色彩,借助工具書是得不到的。這只有通過自己大量的閱讀,反復的玩味,才能逐漸體會到。例如《水滸傳》第三回寫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魯達聽罷,跳起身來,拿著那兩包臊子劈面打?qū)⑷?,卻似下了一陣“肉雨”。這句話里的聽、跳起、拿著、睜眼、看、說、打幾個動詞把魯達的形象和性格完全展示了出來?!叭庥辍倍指乔Ч牌嫖?,該怎么形容呢?有誰見過“肉雨”?有誰經(jīng)歷過?這個詞語既通俗又典型,讓人讀后既知道了魯達的直莽,又感到妙趣橫生,產(chǎn)生了拳頭如雨點一樣的效果。細讀起來妙不可言。
閱讀文學作品,應(yīng)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生活經(jīng)歷,了解作者的出身和生活環(huán)境,還應(yīng)該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產(chǎn)生心與心的對話,再經(jīng)過反復的自問自答,充分的馳騁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像觀看戲曲一樣,舞臺上的千軍萬馬,山山水水,乘車蕩舟,叩門登高,都由觀眾自己去想象。不同生活經(jīng)歷,不同的人得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讀者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在大腦中借助這些文字想象出舞臺的情景,讓一個個文字活起來,變成生動的實景,在無字之處看出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