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東漢著名評論家許邵這樣評價曹操的性格和偉功,而他一生的所作所為也驗證了許邵的評論。
生于官宦之家的曹操有著尋常世家子弟難以企及的家國情懷,身處富貴之中卻能憂及天下元元黎民。在東漢末年那個皇威不再、奸宦當?shù)?、混亂割據(jù)的年代,他無疑代表了漢末一批心懷天下、胸含六韜的年輕士族。既對現(xiàn)實感到痛恨惋惜,又渴望在亂世建功立業(yè),既悲于國威不再,又竊喜于亂世建功易。但曹操不同,他想了就要去做,并且不斷堅持下去,在一眾傳統(tǒng)士族子弟的不屑中,這個宦臣之后一步步朝著心中的夢想走去,為此不擇手段——“寧可負盡天下人,休將天下人負我!”
歷經(jīng)幾十年的仕途與戰(zhàn)爭,曹操走向成熟,他憂的“國”已經(jīng)不僅僅是大漢了,而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土地,是云云眾生的天下!
曹操幼年時即有感于國家的腐朽與衰敗,立志報效國家、兼濟眾生。初入仕途時,即敢以洛陽北部尉之職棒殺寵臣騫碩之叔,多次上書皇帝勸諫請求懲辦奸臣,卻被皇帝疏遠,直到后來從軍才開始嶄露頭角,真正走上宿命給他安排的道路。幾十年的征戰(zhàn),他在殺戮,也在濟世。官渡之戰(zhàn)統(tǒng)一北方,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北征烏桓帶來了邊境的安寧;平定涼州進一步恢復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一次次血與火的交鋒帶來了繁榮與安定,以一己之力平定整個天下,使大漢得以茍延殘喘,但夕陽西下已成定局他無力回天。心中的無奈與憂愁,只得寄托在一首首情懷深遠的詩中,《薤露行》、《蒿里行》批判了奸臣賊子以一己之私而棄天下萬民于不顧、置家國天下于危難的罪惡行徑?!犊嗪小穼懗隽诵熊娡局械钠D苦,抒發(fā)了對將士的憐憫之情,《度關山》、《短歌行》更直接表明了其一直期盼一直為之奮斗的太平盛世。但是,無限的豪情與壯志只得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作為句號,他對天下眾生的無限同情只能和他一起被埋葬。但他為此奮斗了、努力了,他所修建的七門三堰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依然福澤一方,他在濟南任上為民請命被傳為佳話。作為傳統(tǒng)儒孝教育下的曹操,對于國家的關切、心憂眾生的情懷,無疑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圣人。
誤殺呂伯奢、怒斬三賢士、以兵挾天子,似乎成為了曹操身上抹不掉的污點。人們因他生性多疑、喜怒無常、心計極深而將其定位在一個卑鄙的奸雄形象上。然而這正是他的過人之處,就該保持一顆謹慎卻又不失大氣的心。就是因為他對人性的把握才使他能以敗陣之兵反攻呂布大營,將其打的措手不及并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正是因為他有奸雄的氣度,才能與殺子仇敵張繡同歸于好,并使后者對其死心塌地;正是因為他奸詐卑鄙的智慧,才讓他得以位極人臣,甚至成為無冕之王卻又始終以大漢忠臣自居,繼而選擇讓他的兒子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他的卑鄙,讓他的敵人防不勝防,屢屢被其奇妙獨特的方式擊敗。奸詐,是他的安身之道,他將奸詐活成一種態(tài)度、一種梟雄的品質(zhì);陰險,使無數(shù)才子大儒對他赤膽忠心。這就是曹操,一個卑鄙的亂世梟雄。
心懷天下,仁義為民,陰險狡詐,奸以制敵,卑鄙與仁慈,一組極度對立的矛盾體,神奇的出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而他卻確實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屬于他自己的一筆。
這就是被萬世景仰又被萬世唾罵的卑鄙“圣人”—曹操。
作者簡介:周歆童,男,16歲,河南鞏義人,鞏義二中高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