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云瑤
[摘要]重視兒童生活的價值,這是品德課程的基本理念。家庭生活是品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是家庭生活中品德教育作為課程來實施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明確的導向性,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接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掌握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要想充分發(fā)揮品德教育的整體效果,就需要將課堂的教學活動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們從學校走向家庭,走向社會。
[關(guān)鍵詞]家庭生活 品德教育 有效課程
《父母的疼愛》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教材。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整節(jié)課中,有一個學生一直沉默,只要其他同學一提到自己的媽媽,他就低下頭。這個孩子叫磊,筆者后來了解到,磊的媽媽因病去世了,爸爸重組了家庭。所以,他覺得爸爸不再愛他。但是,經(jīng)過我的深入了解,知道其實磊現(xiàn)在的媽媽對他是很好的,磊感受不到而已。
筆者找磊談了話。
“媽媽一點兒都不喜歡我。有一次,她讓我整理自己的小房間,雖然我心里不想,但是也做好了??墒菋寢寘s說我整理得不好,重新整理,邊整理還邊嘮叨。”
“媽媽對孩子都會這么嚴格要求的,其實這也是一種愛呀!”筆者說道。
可磊卻不以為然,嘟著嘴繼續(xù)說:“我從來就不喜歡吃胡蘿卜,她老逼著我吃,每次我吃了兩口就吐了,她還罵我。人家本來就討厭吃嘛!”
“小孩子不能挑食呀,胡蘿卜的維生素含量很豐富,吃了是有好處的,這其實是為了你的健康好呀!媽媽這么疼你,你應該感到幸福呢!”筆者語重心長地說。
磊依然滿不在乎。
筆者把磊媽媽請到學校交流,磊媽媽無可奈何,說:“哎,老師,我真沒有辦法了。不知道磊心里每天在想什么,總覺得每個人都不喜歡他了,老是鉆牛角尖。我們一起逛街,因為是母嬰店,所以只有弟弟的玩具,沒有他玩的,所以我就先買了弟弟的,可是磊氣死了,覺得是我偏心,故意的。我真是百口莫辯啊!”
盡管磊的故事發(fā)生在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中,但有著普遍的意義:每一個家長的愛,表達方式都會不一樣,孩子們經(jīng)常不能理解;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很重要,可是這已成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了。
要想充分發(fā)揮品德教育的整體效果,就需要將課堂的教學活動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們從學校走向家庭,走向社會。
因此,想要讓學生們的家庭生活成為品德教育的有效課程,策略如下:
一、立足將“情”作紐帶,愛家,愛親人
學生健康人格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是要懂得家庭的親情,能夠體會到家長對自己的疼愛,懂得感恩。
1.找準情感的觸發(fā)點,讓學生先學會“領(lǐng)情”。
家長們經(jīng)常會對我訴苦:“我們對孩子可以說無微不至,要啥給啥,可孩子就是不領(lǐng)情,總認為這一切都是我們應該的?!备改冈诟冻鰫鄣耐瑫r,當然也希望孩子能給予父母尊重和敬愛。然而,孩子們怎么對家長的奉獻就無動于衷呢?
殊不知,學生對愛的理解及產(chǎn)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筆者在教學本學期蘇教版新教材《道德與法治》中的《幸福一家人》這一課時,建議家長讓孩子參與父母對孩子施愛的過程。有一位家長做得很好。孩子要過生日了,這位家長準備重操學生時的泥塑手藝,塑了一個孩子最喜歡的喜羊羊的泥塑。她沒把這個想法告訴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去商店買材料,一起構(gòu)思,一起雕塑。孩子生日當天,當母親把并不算精致的塑像送給孩子時,孩子非常感動,因為他親身經(jīng)歷了,知道母親為了完成塑像,花了很多心思,犧牲了很多休息的時間。孩子體會很深,一直把禮物珍藏,與母親的感情也更深了。
2.選對情感的抒發(fā)點,讓學生再學會“傳情”。
學生們“領(lǐng)情”之后,如何以適合的方式來表達對家長的感激和關(guān)心呢?老師要做恰當?shù)囊龑А?/p>
筆者結(jié)合了品德課程,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對學生進行系列化的教育,為學生將孝敬長輩的道德觀念轉(zhuǎn)化到道德行為提供了催化劑。如:“五一”勞動節(jié)的時候,開展讓爸爸媽媽“歇一歇”的活動;“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時,舉行我為爸爸、媽媽做件事的活動;“重陽節(jié)”時,舉辦“老人幸福我快樂”的活動。每一次活動之后,學生們不但思想上有了強烈的認識,行動上也有了巨大改變,孝敬父母和長輩的良好行為習慣日漸形成。
二、著眼以“智”為重點,會交往,健人格
“人生無處不交往,生活處處皆學問?!绷己玫慕煌?,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與父母交往,與鄰里交往,是家庭美德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
1.創(chuàng)設主體性活動,學會與父母交往。
孩子和父母交往,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交往。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扮演、故事會、爭章活動等主體性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微笑待人,學會欣賞并贊美別人,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寬容待人,學會交往的禮儀。
教學新教材《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的單元體驗活動《大聲說出我的愛》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一位同學演媽媽,一位同學演爸爸,一位同學演孩子,一位同學演奶奶,讓他們自己選擇一個情境主題進行探究,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學生們演得惟妙惟肖,把自己的愛表達得淋漓盡致,贏得了陣陣掌聲。我又把這個作業(yè)布置給了學生們回家做,讓他們回家表達自己對父母家人的愛。結(jié)果效果甚佳,家長們紛紛反饋,被孩子的表達感動哭了,很感動,沒想到孩子這么愛自己,都說自己與孩子的關(guān)系更近了一層。
2.鄰里的交往,鄰里之間孩子的互動,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方面,說明生活環(huán)境對人的生活及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結(jié)合現(xiàn)代的生活實際問題,我們更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面對不良的生活環(huán)境,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學生們常??释c同齡伙伴交往、玩耍,可是真正在一起玩時又常有矛盾或爭吵出現(xiàn),但恰恰這種矛盾和爭吵,會激發(fā)他們的智慧,使學生們學會實現(xiàn)自我,學會關(guān)心他人,不善言辭的學生學會據(jù)理力爭,任性又霸道的學生也逐漸懂得收斂。鄰里之間的交往互動,使學生更容易掌握互惠的原則,懂得社會規(guī)范的道理,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和自我表達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3.走出家庭,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投入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
教學三年級下冊《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時,筆者帶學生們進行了主體道德的活動體驗,走進軍營,感受軍人生活,體驗打靶;走進餐廳,當一回營業(yè)員;走上街頭,當一回賣報員,體驗銷售者的辛苦……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不同行業(yè)者的勞動者只是分工不同,學生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才能明白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含義;只有融入真實的生活,才能在體驗中感悟,與人相處時才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學會理解與包容。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到: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不是告訴他多少道理,逼他遵守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而是要在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形成正確的待人處世、與人交往的價值觀念。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能夠在社會上有個良好的品德態(tài)度,因此,每一個教師都應當努力,讓學生們的家庭生活演繹成有效的品德課程,給學生良好品德的發(fā)展,開辟出一個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