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育兵
【適用話題】效率和效益 升學率 短期與長期
作為“超級中學”,衡水中學是一個飽受爭議的“符號”。一方面,它用每年百名左右考入清華、北大的人數以及被外界風傳的軍事化管理,逐漸聞名全國,令應試教育下的人們向往。另一方面,“高考集中營”的別稱,也為其抹上了一層濃重的灰色:學校每間寢室的門上有小窗,通過小窗可以看見寢室里八個人的一舉一動;教學樓,每個教室里都有攝像頭,大部分時間都是開著的,可以拉近看到每個人的課桌上是什么;班主任、年級主任可以隨時調看班級監(jiān)控錄像;學校不允許帶手機,每個宿舍有一部座機,校內設有很多電話亭。
盡管衡水中學聲稱,“所謂的‘魔鬼式訓練在我們看來,是一套科學、嚴謹并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管理方式。衡中施行的是一種特別清晰化的管理模式,確實量化到分鐘,這樣的管理方式沒有其他學校能做到”,而正是這樣的管理方式,被許多人認為“泯滅了學生的天性,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強化了應試教育理念,與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衡水中學的管理模式,其實是泰羅制在教育領域的翻版。為了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泰羅從每一個工人抓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對工位、勞動定額、操作方法等進行最優(yōu)化設計。有人形容,在實行泰羅制的工廠里,找不出一個多余的工人,每個工人都像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工作。毋庸置疑,泰羅制將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泰羅制把工人變成了奴隸,也是不爭的事實。對高考狀元的調查顯示,86.11%的狀元并不認可“學霸可以復制”這個觀點。
也有人說,一所學校好不好,學生和家長們最有發(fā)言權。無數個成績優(yōu)秀的初中生將考上衡水中學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想方設法要擠進衡水中學的大門,似乎就說明了一切。
這其實有兩個因素,一是名校效應。人們在選擇學校時,并不關注教育對自己的改變和影響,關注的是學校的錄取率,尤其是重點大學的錄取率,忽略的卻是自己不是分子而是分母的現(xiàn)實。二是馬太效應,即好的會越好,壞的會越壞,多的會越多,少的會越少。名校其實就是馬太效應的集中體現(xiàn)。當學校通過各種方式,有了一定聲譽之后,各種資源的傾斜,優(yōu)秀學生的進入,會進一步放大其名校效應。衡水中學也是如此。此前有報道,在衡水中學引以為傲的清華、北大錄取人數上,有許多并非衡水籍生源。更可佐證的是,雖然即將開學的衡水平湖學校每學年學費高達3.5萬元(不含住宿費),但是,為了爭奪優(yōu)質生源,其推出的獎勵更是誘惑:對本校高中畢業(yè)后考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生,每人一次性獎勵50萬元。衡水明白,如果沒有優(yōu)秀生源,誰都玩完。
泰羅制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使效益最大化。但泰羅制并不能提高附加值,真正能夠獲得超額利潤的,還是蘋果等充滿創(chuàng)新力的公司。同樣,衡水中學的確能把學生的考試能力壓榨干凈,但能否培養(yǎng)出大師,卻是另一回事。而胸懷教育理想的人所擔心的,是在現(xiàn)實的利益下,泰羅制的衡水中學,會產生抽水機效應嗎?
【素材分析】雖然,在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下,評價一所學校好壞最直觀的指標就是升學率,但我們不能把升學率作為評價一所學校好壞的唯一指標。如果這樣的話,將會產生一切唯“成績論”,將一個個有個性的學生變成升學的機器和學習的工具,從而喪失了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