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娜 紀霞,朱曉雨 王婧 朱月健 程磊
(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安徽普康中藥資源有限公司,安徽 亳州 236800)(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與其藥用成分含量相關性研究
郭偉娜 紀霞,朱曉雨 王婧 朱月健 程磊
(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安徽普康中藥資源有限公司,安徽 亳州 236800)(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采用稱重法分別稱量單株紫菀(Astertataricus)根、根莖和母根的重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分別測定單株藥用部位的紫菀酮、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含量,探討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與入藥部位的主要藥用成分含量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根、根莖、母根的重量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46.7%、53.29%、38.6%,藥用成分紫菀酮、槲皮素、山萘酚含量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27.53%、48.42%、38.57%,紫菀酮的含量與根和根莖的重量比顯著相關;山萘酚含量與根重顯著相關。由此顯示:根與根莖的重量比可作為衡量紫菀藥材品質的重要依據(jù)。
紫菀(Astertataricus);根;根莖;紫菀酮;山萘酚
紫菀(AstertataricusL.f.)為我國常用中藥材,來源于菊科紫菀的干燥根和根莖[1],具有潤肺化痰、止咳痰的功效。研究表明,紫菀止咳化痰的的主要成分為紫菀酮,此外,還含有山萘酚、槲皮素等抗氧化生物活性功能成分,在抑制溶血、脂質過氧化物反應和免疫調節(jié)方面均有顯著作用[2]?,F(xiàn)有研究顯示:紫菀各器官變異較大,其中根莖重變異系數(shù)高達70.5%,且根莖性狀與其他部位性狀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3,4],但性狀變異是否影響藥材質量未見報道。為此,本研究采用稱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系統(tǒng)分別測定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和入藥部位的主要藥用成分含量,并采用SPSS軟件對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以為藥材品質評價提供參考。
1.1 材料、儀器與試劑
試驗材料于2015年3月中旬栽培于亳州中醫(yī)藥研究所藥用植物園內,經(jīng)安徽中醫(yī)藥大學方成武教授鑒定為紫菀(AstertataricusL.f.),采挖時間為2015年12月中旬。
所用主要設備包括高效液相色譜儀Agilent1260、SPD-10Avp檢測器、Class-VP工作站,DL-180超聲波破碎儀(浙江海天電子儀器廠),MA200電子天平等。
試劑紫菀酮、槲皮素、山萘酚(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乙腈(天津科密歐產品)均為色譜純,水為純凈水。
1.2 方法1.2.1 根、根莖、母根的稱重
2015年12月采取亳州中醫(yī)藥研究所藥用植物園中紫菀藥材原植物10株,標記為1~10號,除去泥土,清洗干凈,將根、根莖、母根分離,置于40℃烘箱中,烘干后稱取各部位重量。
1.2.2 主要藥用成分含量測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
1)色譜條件 色譜柱ZORBAX SB-C18(5μm, 250mm×4.6mm);流速:1.0mL/min;紫菀酮的檢測波長為200nm,柱溫30℃,進樣量20μL,流動相選擇100%乙腈。槲皮素和山萘酚的檢測波長為360nm,柱溫30℃,進樣量10μL,流動相選擇乙腈(A)和0.1%磷酸水(B)梯度洗脫,0~10min,25%~40%A;10~15min,40%~45%A;15~20min,45%~100%A;20~30min,100%A。
2)對照溶液配制 ①紫菀酮:精確稱取紫菀酮10mg,置于10mL容量瓶中,乙腈定容,再吸取1mL稀釋至濃度為0.1mg/mL的對照溶液。②槲皮素與山萘酚:精確稱取槲皮素和山萘酚各10mg,分別用甲醇定容于10mL量瓶,各自稀釋10倍,再吸取槲皮素1mL,山萘酚1.5mL,混合定容于50mL量瓶,配制成槲皮素濃度為0.002mg/mL、山萘酚濃度為0.003mg/mL的混合對照溶液。
3)樣品溶液配制 分別將1~10號樣品的藥用部位粉碎過3號篩。①紫菀酮樣品:精確稱取干燥后粉末各1g,加氯仿20mL,稱重,溫浸1h,超聲20min,冷卻,用氯仿補足重量。②槲皮素和山萘酚樣品:精確稱取干燥后粉末各1g,加80%甲醇20mL,搖勻,稱量,超聲提取20min,取出,放冷,用80%甲醇補足質量,搖勻。
4)線性關系考察 精確吸取紫菀酮對照溶液1、5、10、15、20、25μL,進樣測定,以進樣量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求其直線回歸方程。精確吸取槲皮素和山萘酚混合對照溶液1、2、5、10、15、20μL,進樣測定,以進樣量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對槲皮素和山萘酚分別求其直線回歸方程。
5)精密度試驗 取紫菀1號樣品溶液重復進樣5次,每次20μL,測定峰面積的相對標準偏差值(RSD)。
6)重現(xiàn)性試驗 取紫菀1號樣品5份,按照紫菀酮樣品溶液的配制方法制成供試溶液,每份進樣20μL,測定峰面積RSD。
7)穩(wěn)定性試驗 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于0、2、4、6、8、10、12、24h吸取供試品溶液20μL,進樣分析并測定紫菀酮、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峰面積RSD。
8)回收率試驗 精確稱取紫菀2號樣品粉末5份各1.0g,加入1mg/mL的紫菀酮對照溶液2.5mL,另外稱取6號樣品粉末5份各1.0g,各加入1mg/mL的槲皮素對照溶液1.5mL和1mg/mL的山萘酚對照溶液1.5mL,按前述配制方法分別配制溶液,計算平均回收率。
1.3 相關性分析
采用SPSS V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紫菀地下部位的生物量,包括根重、根莖重、母根重、入藥部位重量、根與根莖重量比以及入藥部位紫菀酮、槲皮素和山萘酚含量進行相關性分析。
2.1 紫菀入藥部位主要藥用成分測定的方法學考察
1)線性關系 分別以紫菀酮對照溶液、槲皮素和山萘酚混合對照溶液進樣量為橫坐標,以峰面積為縱坐標,對紫菀酮得直線回歸方程為Y=114.72X+3.6977,R=0.9999,表明紫菀酮在0.1~2.5μg含量范圍線性關系良好;對槲皮素得直線回歸方程為Y=70.573X-6.1275,R=0.9999,表明槲皮素在0.002~0.040μg含量范圍線性關系良好;對山萘酚得直線回歸方程為Y=131.14X-11.107,R=0.9999,表明山萘酚在0.003~0.060μg含量范圍線性關系良好。
2)精密度 試驗測得紫菀酮、槲皮素、山萘酚的峰面積RSD分別為0.17%、0.08%、0.07%。
3)重現(xiàn)性 試驗測得紫菀酮的峰面積RSD為0.04%,表明重現(xiàn)性良好。
4)穩(wěn)定性 試驗測得紫菀酮、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峰面積RSD分別為0.21%、0.12%和0.08%,表明樣品溶液在24h內穩(wěn)定。
5)回收率 試驗測得紫菀酮回收率為101.7%(RSD0.68%),槲皮素回收率98.10%(RSD0.44%),山萘酚回收率99.32%(RSD0.96%)。
6)液相色譜圖 紫菀酮、槲皮素和山萘酚的液相色譜圖分別見圖1、圖2。
圖1 紫菀酮(I)成分的HPLC色譜圖
圖2 槲皮素(Ⅰ)和山萘酚(Ⅱ)成分的HPLC色譜圖
2.2 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差異
10株紫菀根、根莖和母根的重量稱量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紫菀地下各部位重量變異系數(shù)在38.61%~53.29%之間。根及根莖重量差異較大,根莖部變異系數(shù)達53.29%;根部變異系數(shù)為46.7%。各部位平均生物量比重相當,約各占1/3。
2.3 主要藥用成分含量差異
以單株為單位,將紫菀的入藥部位根和根莖混合,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其中紫菀酮、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含量,測定結果如表2所示。經(jīng)統(tǒng)計,藥用成分紫菀酮、槲皮素、山萘酚含量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27.53%、48.42%、38.57%。
表2 紫菀藥用部位3種化學成分含量 mg·g-1
2.4 相關性分析
利用SPSS V20軟件對紫菀地下部位的生物量,包括根重(X1)、根莖重(X2)、母根重(X3)、入藥部位根和根莖總重量(X4)、根與根莖重量比(X5)以及入藥部位紫菀酮含量(X6)、槲皮素含量(X7),山萘酚含量(X8)共8個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與入藥部位的主要藥用成分含量相關性分析
注:**表示 在 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表示在 0.05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結果顯示:紫菀入藥部位重量與根莖重在0.01 水平上顯著相關,與根重在0.05 水平上顯著相關;紫菀酮的含量與根和根莖的重量比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與母根重在0.0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山萘酚的含量與根重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與母根重在0.05水平上呈顯著負相關,與紫菀酮和槲皮素的含量在0.05 水平上顯著相關。
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是其防病治病的物質基礎[5]。紫菀所含的三萜類紫菀酮[1]、黃酮類槲皮素、山萘酚是迄今研究較多的活性成分[6,7],其中紫菀酮為目前紫菀藥材質量控制的特征性成分[1]。就單株紫菀入藥部位而言,3種成分的含量呈現(xiàn)較大變異,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48.42%、38.57%和27.53%。紫菀的地下器官由根、根莖和母根3部分組成,本研究顯示各部位比例相當,但單株間各部位重量變異較大,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46.7%、53.29%和38.61%。相關性分析顯示:單株間紫菀不同部位重量與藥用成分含量直接相關,其中入藥部位紫菀酮含量與根和根莖重量比呈顯著正相關,與母根重量呈負相關;山萘酚的含量與根重顯著正相關,因此根的比重可作為衡量紫菀藥材品質的重要依據(jù)。傳統(tǒng)觀點認為紫菀“根長,色紫紅,柔韌者為佳”[8],說明根為衡量藥材品質的決定因素,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此外,筆者市場調查發(fā)現(xiàn),紫菀藥材在加工過程中常把根下部剪掉,僅保留上部約5~6cm,而傳統(tǒng)加工方法將紫菀的根辮成辮狀,本研究結果顯示:根的比重與主要藥用成分含量均呈現(xiàn)正相關,因此建議在紫菀的加工過程中保留下部的細根。
研究結果中值得注意的是入藥部位重量與根莖重顯著相關,即:根莖為紫菀藥材產量的主要決定因素。而根莖重與紫菀酮和山萘酚的含量呈負相關,說明根中的主要藥用成分含量高于根莖,植物根和根莖的藥用成分含量往往不同,如虎杖根狀莖與根中的虎杖苷、 白藜蘆醇等5 種活性成分含量不同[9,10],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地下不同部分甘草酸含量也呈現(xiàn)較大差異[11]。目前紫菀栽培為無性繁殖,對繁殖材料缺乏提純復壯及良種優(yōu)選等管理措施,因此目前的栽培紫菀根短、數(shù)量少,根和根莖的重量比與主要藥用成分含量差異大,從而導致臨床使用療效不穩(wěn)定。紫菀單株間豐富的變異雖然影響了目前藥材的品質,但也為優(yōu)選種質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因此,在紫菀栽培主產區(qū)收集種質資源,利用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及現(xiàn)代化學儀器對外部特征和質量之間進行深入研究,對選育優(yōu)質種源和確保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名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5:342.
[2]庫爾班江,歐陽艷,努爾買買提.紫菀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0,29(2):1~4,33.
[3]張慶田,艾軍,李昌禹.紫菀種質資源研究[J].特產研究,2009,43(3):43~49.
[4]程磊,郭偉娜,牛倩.藥用紫菀數(shù)量性狀遺傳變異及主成分聚類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4,35(1):8~9.
[5]胡正海.藥用植物的結構、發(fā)育與藥用成分的關系[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4.
[6]夏成凱,郭偉娜,王甫成,等.一測多評法測定紫菀中5種黃酮類成分含量[J].中藥材,2015,38(1):112~114.
[7]王甫成,夏成凱,栗進才,等.HPLC同時測定紫菀中5種黃酮類成分[J].中成藥,2012,34(2):306~309.
[8]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七卷)[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8:703~704.
[9]鄭會丹,鄭冰珊,葉冬青,等.浙產虎杖根莖與根中大黃素含量比較[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2):431~433.
[10]劉耀武,王軍,儲姍姍,等.虎杖根狀莖與根中5種化合物的分布規(guī)律[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24):4834~4839.
[11]趙則海,曹建國,付玉杰,等.野生與栽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分布特點及其意義[J].植物學報,2006,23(2):164~168.
[編輯] 余文斌
2017-02-20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學重點項目(KJ2017A774);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16sjjd055);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16030801113);安徽省亳州市科技計劃項目(BK2015009)。
郭偉娜(1983-),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藥用中藥化學研究,guoweina0201@163.com。
Q949.783.5;R914
A
1673-1409(2017)10-0038-05
[引著格式]郭偉娜,紀霞,朱曉雨,等.郭偉娜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與其藥用成分含量相關性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7,14(10):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