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提要] 近年來,贛州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服務效能不高等問題。完善贛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形成多元投入機制、優(yōu)化供給機制、健全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及創(chuàng)新管理服務機制。
關鍵詞:贛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基金項目:2012年江西省藝術社科規(guī)劃項目:“江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機制研究”(YG2012057);2014年贛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項目:“贛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14428)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0日
贛州,也稱“贛南”,位于江西省南部,下轄2個市轄區(qū)、1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設有3,460個行政村,農業(yè)人口737.6萬人,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和下轄縣市最多的地級市。早在2004年,贛州率先在全國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2011年,贛州市被文化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創(chuàng)建國家文化示范區(qū)”。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若干意見》頒發(fā)實施,更加有力推進了贛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2013年,贛州市被正式命名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成為全國首批、江西唯一被確定為示范區(qū)的設區(qū)市。贛州市在新農村建設中,特別是在創(chuàng)建國家文化示范區(qū)的實踐過程中成效顯著,創(chuàng)造了特色和亮點,打造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贛州樣板。
一、贛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的成效
(一)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得以改善?!笆晃濉币詠?,贛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并努力爭取國家和省財政的支持,逐年增加對公共性文化事業(yè)的投入,采取新建、改建、改造等辦法,加快了市、縣、鄉(xiāng)、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步伐,加強“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無線數字電視覆蓋”及“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等農村公共文化工程建設,積極探索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新途徑。2012年底,農村無線數字電視覆蓋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全市建成有線電視網絡總長1萬多公里,光纜網絡和無線數字電視覆蓋了所有鄉(xiāng)鎮(zhèn)和2,456個行政村,占行政村總數的70.98%,為全市“十二五”末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2013年,“在實現全市各鄉(xiāng)鎮(zhèn)、各行政村都有綜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動室的基礎上,全市新建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249個,總面積94,979平方米,站均面積382平方米;新建村文化活動室2,768個,農家書屋3,515個,市、縣兩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9個,基層服務點3,206個。其中,鄉(xiāng)鎮(zhèn)服務點258個,村級服務點2,948個?!币脏l(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為主要陣地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已初步形成。
(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得到創(chuàng)新。2005年,贛州就開始實施由政府買單的農民免費看戲、看電影和舉辦文體活動的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實施“送書下鄉(xiāng)工程”,向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農村文化室配送圖書。支持農民群眾開辦農家書屋、文化大院、文化活動室。農村文化“三項活動”、“送書下鄉(xiāng)工程”等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主線,以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為目標。尤其是在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以來,將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向基層延伸,廣泛深入實施農村文化“三項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滿足農民文化生活需求,廣大農村逐步形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近年來,贛州結合“三送”(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掀起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叭汀备刹俊八臀幕迸c“育文化”并舉,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古祠堂、舊禮堂等場所,幫扶共建農村文化活動室、留守孩文化活動基地、農民工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文化設施,把公共文化服務送到農村千家萬戶。
(三)相關法規(guī)政策不斷完善。贛州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把建立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指標,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贛州市中長期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先后出臺了《贛州市“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贛州市新農村建設創(chuàng)建“百、千、萬”文化工程活動方案》、《贛州市新農村建設年工作方案》、《關于贛州市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政策和措施,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堅持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按照“一起規(guī)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要求,重點推進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和農村文化建設“百、千、萬”工程。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后,贛州市及時編制了《贛州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guī)劃(2012-2015年)》,該規(guī)劃從規(guī)劃布局、建設目標、建設任務等方面為建設更高效、優(yōu)質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重要依據。
(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初步形成。贛州積極探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管理運行機制。一是建立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領導機制。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已初步建立起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文廣、發(fā)改委、財政、規(guī)劃建設、國土、新聞出版等部門各負其責,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組織保障機制。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贛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統籌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二是建立了工作考核機制。建立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目標責任制,把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作為各級部門和領導個人年終考評內容,列入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三是制定了經費管理機制。為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資金的監(jiān)督,防止建設資金被挪用,贛州市、縣兩級財政、文化部門制定了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農村文化活動實施方案,確保專款專用,使全市農村文化服務運行更加有序、管理更為規(guī)范。
二、贛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仍較薄弱。雖然近年來贛州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級財政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力度,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贛州地處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底子薄,一下子很難改變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相對城市來說明顯偏低,還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要,與我國東、中部地區(qū)示范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有的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不僅設施面積狹小,環(huán)境較差,配套設施供應不足,甚至被擠占或挪作他用。有的村文化活動室建設標準低、設施陳舊、設備老化不達標。有的農家書屋的圖書數量少,單調陳舊。雖然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任務,但是由于缺乏定期的維護和管理,一些偏遠山區(qū)的農村廣播電視信號時有時無。
(二)資金投入主體單一。贛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長期依賴政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基本上都由政府出資,很少從社會渠道籌集資金,缺少企業(yè)、個人的捐贈,資金來源單一。這種過分依賴公共財政投入的做法,給政府財政帶來很大負擔,不利于農村文化事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贛州是一個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公共文化支出相對于發(fā)達地區(qū),無論是在增長速度上還是在總量上都明顯偏低。近年來政府文化部門雖然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上每年都對基層有一定的資金投入,但分到數量眾多的鄉(xiāng)村只是杯水車薪,遠不能滿足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歷史欠賬和現實需求,并且有時還存在公共文化建設資金被截留、轉移的情況。一些縣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投入保障機制不完善,存在農村公共文化機構的日常業(yè)務經費、隊伍建設經費、服務活動經費不足等問題。
(三)專業(yè)人才缺乏。由于工資待遇偏低、工作條件艱苦,許多公共文化專業(yè)人才不愿意到基層工作,鎮(zhèn)村兩級的基層文化服務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滿足正常的文化工作需要。雖然全市每個鄉(xiāng)鎮(zhèn)的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名義上都配備了文化管理人員,但由于人員編制不足,專職人員少,大多是兼職,在編不在崗,無暇顧及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專職人員大多學歷普遍不高,沒有專業(yè)學科背景,不具備專業(yè)文化服務技能。農村文化人員調動頻繁,人才隊伍很不穩(wěn)定。文化人才的不斷流失造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整體素質偏低,高學歷、高職稱人員嚴重短缺,人才年齡結構偏大,服務能力不強。在廣大的農村,文藝人才奇缺,農村文藝隊伍中,多是老年人,隊伍青黃不接。
(四)服務效能不高。贛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相對不足,公共服務種類單一,文化活動形式單調、內容重復。有的地方“兩館一站”雖然按規(guī)定開放,但內容空泛、形式單一,少數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不能正常免費開放。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在有的地方流于形式,送戲下鄉(xiāng)節(jié)目的內容和形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農村電影放的影片片源老舊,缺乏新鮮感,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活動不多,科技文化宣傳、咨詢、培訓等公共文化服務則舉辦較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不足、內容形式單一等問題,不能很好地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降低了農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興趣。文化管理機構職責不明,管理不善,缺乏對人、財、物的統一管理,政府不同部門存在互相推諉的現象,影響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性。有的文化站和農家書屋的管理粗放、服務能力不強、服務效能不高,有限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三、完善贛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路
(一)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投入機制。資金投入不足始終是困擾贛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瓶頸。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就要形成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導,企業(yè)、民間組織和社會資金作為重要補充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資金多元投入機制。一是要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資金納入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保證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長速度高于公共文化經常性支出的增長速度,并足額落實到位。積極爭取國家、省財政的支持,合理分配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向鄉(xiāng)鎮(zhèn)和農村傾斜,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二是要建立城市反哺農村的文化幫扶機制,積極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農村公共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加大城市的優(yōu)質資源對農村的支持,推進城鄉(xiāng)公共文化一體化進程;三是政府通過稅收減免等措施積極引導企業(yè)、民間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來,實現投入主體由政府“單一力量”到社會力量“多方參與”的轉變,形成多元化資金投入格局;四是積極鼓勵、引導企業(yè)、個人等社會各界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行捐贈、捐助。
(二)優(yōu)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目前,贛州開展的農村文化“三項活動”、“送書下鄉(xiāng)”等活動有效改善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但這種“自上而下”的文化供給方式也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脫節(jié),供給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建立有效銜接供求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勢在必行。一是要健全政府為主導的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機制。要在農村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內容,豐富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方式,多提供農民喜聞樂見的農村文化產品;二是要拓寬農民需求表達的渠道,建立農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機制,形成農村文化發(fā)展的內生動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要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從農民‘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從‘注重形式轉向‘注重實效,激發(fā)農民群眾的參與熱情?!睗M足農民參與、興辦文化活動的文化需求,既要“送文化”,更要“種文化”,充分挖掘贛南農村本土文化資源,使 “客家文化”、“蘇區(qū)文化”、“贛南采茶戲”、“贛南山歌”等具有贛南地方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發(fā)揚。鼓勵農民創(chuàng)建各種文化組織,大力支持農民自辦的文化活動,讓農民唱響農村公共文化的主角,調動農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積極性。
(三)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機制。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專職化進程,適當增加人員編制,為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配備高素質的專職工作人員,使工作人員專職專用,全心投入農村文化事業(yè)。大力培養(yǎng)農村本土文化人才,充分挖掘一批鄉(xiāng)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充分發(fā)揮他們在農村公共文化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制定農村公共文化人才扶持政策,改革薪酬、職稱評定制度,建立專項經費,提高工資待遇,積極引進優(yōu)秀農村文化人才,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完善農村文化人才隊伍的培訓工作機制,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業(yè)務和技能培訓,強化培訓質量,不斷提高其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大力發(fā)展農村公共文化志愿者,將熱衷于群眾文化和樂于服務農村公共文化的人員吸引到志愿者隊伍中來,組建農村公共文化活動志愿者隊伍。通過完善人員配備,制定人才引進、培養(yǎng)政策等措施,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yōu)良、結構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
(四)創(chuàng)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對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積極發(fā)揮政府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完善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責、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多方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合力,提升服務效能;二是完善文化服務機構管理機制。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進行改革,制定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等鎮(zhèn)村文化機構的工作崗位規(guī)范,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明確管理流程和管理職責,建立健全農村文化機構績效考評和約束機制,從而轉變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健全考核評價機制。要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指標、農民的參與度、知曉度和滿意度等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考核。同時,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考核評價中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和廣大農民在考核評價中的積極作用,改變傳統的政府單一考評,實現考評主體的多元化。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曉安.贛州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N].贛南日報,2013.9.4.
[2]彭益民.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特色與經驗[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5.